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1mononucleosis)是EB病毒(Epstein-Barr1virus,lEBV)所致的急性传染病。以发热、i咽痛、i淋巴腺及脾肿大和外周血中淋巴细胞增多并出现异常淋巴细胞、i血中出现嗜异性凝集抗体及轻度一过性肝炎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最常发生于青少年。

【病原学】

EBV是1964年由Epstein、iBarr在非洲儿童的恶性伯基特淋巴瘤(Burkitt1lymphoma)组织培养中发现,l1968年由Henle等确定为本病的病原体。电镜下其形态与其他疱疹病毒相似,l属疱疹病毒科,l但抗原性不同,l为人类7种疱疹病毒之一。病毒呈球形,l直径约100nm。EBV基因组由长约170kb的双链DNA组成。通常以线状分子插入宿主细胞染色体DNA中的整合方式和以环状分子游离细胞中的形式存在。基因组两端有末端重复序列,l其内包括4个中间重复序列(IR1~IR4)和5个独特区(U1~U5)。

EBV有5种抗原成分,l均能产生各自相应的抗体:i①衣壳抗原(viral1capsid1antigen,lVCA)可产生IgM和IgG抗体,lVCA1IgM抗体早期出现,l在1~2个月后消失,l是新近受EBV感染的标志。VCA1IgG出现稍迟于前者,l但可持续多年或终生,l故不能区别新近感染与既往感染;②早期抗原(early1antigen,lEA)是EBV进入增殖性周期初期形成的一种抗原,l其中EA-D成分具有EBV特异的DNA多聚酶活性。EA1IgG抗体是近期感染或EBV活跃增殖的标志。该抗体于病后3~4周达高峰,l持续3~6个月;③核抗原(nuclear1antigen,lEBNA),lEBNA1IgG于病后3~4周出现,l持续终生,l是既往感染的标志;④淋巴细胞检出的膜抗原(lymphocyte1determinant1membrane1antigen,lLYDMA),l带有LYDMA的B细胞是细胞毒性T(Tc)细胞攻击的靶细胞,l其抗体为补体结合抗体,l出现和持续时间与EBNA1IgG相同,l也是既往感染的标志;⑤膜抗原(membrane1antigen,lMA),l是中和性抗原,l可产生相应中和抗体,l其出现和持续时间与EBNA1IgG相同。

【流行病学】

本病分布世界各地,l多呈散发性,l也可引起流行。全年均有发病,l以晚秋至初春为多。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传染源。病后病毒从口咽部排出,l可持续数周至数月。传播途径主要通过密切接触经口鼻而传播,l飞沫传播虽有可能,l但并不重要。偶可经输血传播。本病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l6岁以下儿童多呈隐性或轻型感染,l15岁以上感染后多出现典型症状,l35岁以上患者少见。病后可获持久免疫力。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与免疫病理关系密切。病毒经口侵入人体,l先在咽部淋巴组织内复制,l然后进入血液导致病毒血症,l继而累及周身淋巴系统。有实验证明LMP在结构上具有特异性抗原决定簇,l它可引起特异性Tc细胞对被病毒转化的细胞发生细胞毒作用。因此,lTc细胞在免疫病理损伤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EBV感染初期,l特异性Tc细胞杀伤靶细胞(携带EBV基因的B细胞)以维持体内免疫状态的平衡,l感染后期,l特异性Tc细胞侵犯许多组织器官,l特别是淋巴组织器官而致临床发病。EBV携带一个与人类白细胞介素-10基因类似的基因,l所表达的蛋白可部分地阻断宿主对初始病毒感染产生的免疫应答(包括干扰素、iNK细胞及T细胞毒性应答)。因B淋巴细胞表面具有EBV受体,l即CR2(CD21)分子,l故EBV主要感染B细胞,l使B细胞表面抗原性发生改变。EBV在B细胞内将其基因上的各不同片段所编码的特异抗原表达在B细胞膜上,l其中包括淋巴细胞确定的LYDMA、iEBV潜伏膜蛋白(latent1membrane1protein,lLMP)和EBV1EBNA等。继而引起T淋巴细胞的强烈免疫应答而转化为细胞毒性T细胞(主要是CD8+T细胞,lTc)。这种Tc细胞可直接破坏膜表面有LYDMA的细胞,l并能在Ⅰ类组织相容性分子环境中识别表达EBNA的细胞。EBNA2-TAT核抗原肽抑制EB病毒诱导的生长增殖。淋巴组织的良性增生是本病基本病理特征。病理所见:i非化脓性淋巴结肿大。肝内单个核细胞(包括成熟淋巴细胞、i单核细胞及异常淋巴细胞)浸润,l局灶性坏死等。脾窦及脾髓充塞单个核细胞,l质脆、i易出血。其他如心、i肾、i肾上腺、i肺、i皮肤、i骨髓、i中枢神经系统均可受累,l可有轻重不等的单个核细胞浸润或出现局灶性病灶。EB病毒可增加感染多发性硬化病的危险因素。

【临床表现】

潜伏期为5~15天。起病急缓不一、i症状呈多样性,l近半数患者有乏力、i头痛、i鼻塞、i恶心、i食欲减退等前驱症状。发病期典型表现有:i

(一)发热

除症状极轻的病例外,l均有发热,l部分伴有畏寒、i寒战,l体温达38℃~40℃不等,l热型呈弛张、i不规则或稽留,l热程数日至数周,l甚至数月。中毒症状一般不明显。

(二)淋巴结肿大

70%以上患者有淋巴结肿大,l全身均可受累,l但以颈部最为常见,l其次为腋下及腹股沟部位。浅表淋巴结直径约1~4cm,l中等硬度,l光滑,l无明显压痛,l不粘连,l不化脓。消退较慢,l常需数周至数月。肠系膜淋巴结受累时可有腹痛及压痛。

(三)咽峡炎

半数以上患者有咽痛及咽峡炎症状。扁桃体常充血肿大,l少数有溃疡或伪膜形成。腭部及咽弓处可见小出血点,l牙龈可肿胀及溃疡。喉头、i气管水肿可致上呼吸道阻塞,l但罕见。

(四)肝脾大

约10%患者有肝大,l并伴有急性肝炎上消化道症状。肝功能异常者可达2/3,l部分患者有轻度黄疸。个别病例发生暴发性肝衰竭。50%以上的患者起病1周出现脾大,l一般为轻度,l明显者可达肋下7cm。偶可发生脾破裂。

(五)皮疹

约10%患者在病程1~2周出现皮疹,l呈多形性,l以丘疹及斑丘疹常见,l也可有荨麻疹或猩红热样皮疹,l偶见出血性皮疹。多见于躯干部位,l1周内消退。

(六)其他

在不同病期,l个别患者可出现不同脏器受累的临床表现。在急性期可发生心包炎、i心肌炎。在整个病程中都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l如抽搐、i昏迷,l甚至发生急性无菌性脑膜脑炎、i周围神经炎或多发性硬化等。在后期偶可发生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患者也可出现肾炎、i胃肠道出血(因淋巴组织坏死溃烂所致)、i间质性肺炎等症状。个别儿童青春期可有甲状腺脓肿。

本病病程一般为2~3周,l也可长至数月。偶有复发,l但病程短、i病情轻。

【实验室检查】

(一)血象

白细胞总数早期多在正常范围或稍低,l发病1周后,l白细胞总数增高,l一般为(10~20)×109/L,l高者可达60×109/L。单个核细胞增多为主,l占60%以上。异常淋巴细胞增多(10%以上)具有诊断意义。依其形态特征将异常淋巴细胞分为Ⅰ型(空泡型)、iⅡ型(不规则型)及Ⅲ型(幼稚型)。临床上以Ⅰ、iⅡ型为多。异常淋巴细胞出现的时间不定,l一般病后数日出现,l有的患者在病后2周才出现。通常持续2周,l偶有数日消失。有些病毒性疾病也可出现异常淋巴细胞,l但一般不超过10%。

(二)血清学检查

1.嗜异性凝集试验11患者血清中出现一种IgM型嗜异性抗体,l能凝集绵羊或马红细胞。抗体滴度在发病3~4周内达高峰,l恢复期迅速下降。其阳性率达80%~90%。凝集价在1:i64以上,l经豚鼠肾吸收后仍阳性者,l具有临床诊断价值。嗜异性凝集试验(heterophil1agglutination1test)阳性出现的时间不等,l早者可在病后2~3天,l迟者可长至第10周才出现。故连续测定效价上升4倍以上者有诊断意义。5岁以下小儿试验多为阴性。正常人、i血清病患者以及少数患恶性组织细胞病、i单核细胞白血病、i结核病等患者,l其嗜异性凝集试验也可呈阳性,l但除血清病外,l抗体凝集价均较低,l可作豚鼠肾和牛红细胞吸收试验予以鉴别。

2.EBV抗体检测11一般用于嗜异性凝集试验阴性(特别是学龄前儿童),l而临床上疑为本病者。近年用免疫荧光法和ELISA法检测血清中VCA1IgM和EA1IgG。VCA1IgM是新近EBV感染的标志,lEA1IgG是近期感染或EBV复制活跃的标志,l均具有诊断价值。

【并发症】

多数患者不出现并发症。30%患者可有咽峡部溶血性链球菌感染。13%患者可发生急性肾炎。脾破裂偶有发生,l多见于病后第2周内。约60%患者有心肌炎。2%~5%患者病后发生间质性肺炎。近年有文献报道个别病例出现肝衰竭、i粒细胞缺乏症、i溶血性贫血、i血小板减少、i胃肠道出血、i周围及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等。

【诊断】

诊断需以典型临床表现(发热、i咽痛、i肝脾及浅表淋巴结肿大)、i外周血异常淋巴细胞>10%和嗜异性凝集试验阳性为依据,l并结合流行病学资料多可作出临床诊断。对嗜异性凝集试验阴性者可测定特异性EBV抗体(VCA1IgM,lEA1IgG)以助诊断。

【鉴别诊断】

本病需与下列疾病相鉴别:i①白喉、i疱疹性咽炎、i链球菌所致的渗出性扁桃体炎等;②淋巴结结核、i淋巴细胞白血病、i急性感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等;③血清病、i风疹等;④巨细胞病毒感染、i病毒性肝炎等。

【预后】

本病预后良好,l病死率在1%以下。死因为脾破裂、i心肌炎或严重并发症如脑干脑炎、i继发感染等。有先天性免疫缺陷者一旦感染本病,l病死率极高。

【治疗】

本病主要采取对症治疗。因呈自限性,l预后良好。急性期特别是出现肝炎症状时应卧床休息,l并按病毒性肝炎对症治疗。有明显脾大患者应严禁参加运动,l以防脾破裂。抗菌药物对本病无效,l仅在咽部或扁桃体继发链球菌感染时应用红霉素或青霉素G治疗,l疗程7~10天。氨苄西林或阿莫西林慎用,l以免引起皮疹,l加重病情。最近,l阿昔洛韦(acyclovir,l无环鸟苷)800mg/d,l连服5天治疗本病取得一定疗效。此外,l早期还可试用阿糖腺苷(adenine1arabinoside,lAra-A)、i泛昔洛韦(famciclovir)、i干扰素(interferon,lIFN)等抗病毒药物。

重型患者如有严重咽部或喉头水肿、i或有神经系统并发症、i心肌炎、i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并发症,l应用短疗程肾上腺糖皮质激素,l可明显减轻症状。脾破裂应立即输血、i采取手术等措施。

【预防】

对于本病尚无有效的预防措施。急性期应进行呼吸道隔离,l口腔分泌物及其污染物的消毒处理。严格筛选献血员和器官移植的供体。

近年来,l国内外研制EB病毒疫苗取得一定进展,l但临床上仍无有效疫苗预防本病。用提取EBV膜抗原的gp340成分研制的病毒亚单位疫苗,l动物试验证实能诱生中和抗体,l是一种有希望的疫苗。

参考文献

1.徐丽中,l吴炜.EB病毒感染.见:i斯崇文,l贾辅忠,l李家泰主编.感染病学.北京:i人民卫生出版社,l2004.195-204.

2.Cohen1JI.Epstein-Barr1virus1infections,lincluding1infectious1mononucleosis,lBsaunwald1E,lFauci1AS,lKasper1DL,leds.Harrison’s1Principles1of1Internal1Medicine.15th.New1York:iMcGraw-Hill,l2001,l1109-1111.

3.Farrell1CJ,lLee1JM,lShin1EC,let1al.Inhibition1of1Epstein-Barr1virus-induced1growth1proliferation1by1a1nuclear1antigen1EBNA2-TAT1peptide.Proc1Natl1Acad1Sci1U1S1A,l2004,l101(13):i4625-4630.

4.Astl1J,lKuchynkova1Z,lTaudy1M.et1al.Thyroid1abscess1at1an1adolescent1age.Int1J1Pediatr1Otorhinolaryngol,l2003,l67(12):i1375-1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