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1immunodeficiency1syndrome,lAIDS),l由人免疫缺陷病毒(human1immunodeficiency1virus,lHIV)引起的慢性传染病。本病主要经性接触、i血液及母婴传播。HIV主要侵犯、i破坏辅助性T淋巴细胞,l导致机体细胞免疫功能严重缺陷,l最终并发各种严重机会性感染(opportunistic1infection)和肿瘤。本病传播迅速、i发病缓慢、i病死率极高。
【病原学】
HIV为单链RNA病毒,l属于反转录病毒(Retroviruse)科,l灵长类慢病毒(Lentivirus)亚科。HIV为球形20面立体结构,l直径约90~140nm,l系双层结构,l表面有72个锯齿样突起。包膜由宿主细胞膜与HIV的糖蛋白(glycoprotein,lgp)120和gp41共同组成,l内含多种宿主蛋白,l尤其MHCⅡ类蛋白及跨膜蛋白(transmembrane1protein)gp41。包膜与核心之间的基质主要由P17蛋白组成。核心蛋白P24、i基质蛋白P6及P9等所包裹的核心内含有与核心蛋白P7结合的双股正链RNA、i反转录酶(RT)、iRNA酶H及整合酶(INT),l及RT形成的互补DNA、iP1蛋白、iP2蛋白和病毒蛋白R(virion1protein1R,lVPR)(图3-14-1)。HIV分为Ⅰ型(HIV-Ⅰ)和Ⅱ型(HIV-Ⅱ)。世界各地AIDS多由HIV-Ⅰ所致。HIV-Ⅱ在西非地方性流行。
HIV-Ⅰ基因组长91181bp,lHIV-Ⅱ基因组长101359bp。HIV基因除包括两端长末端重复序列(LTR)外,l中间有9个开放性读框(ORF),l包括:i群抗原基因(group1specific1antigen1gene,lGAG),l其编码的核心蛋白前体P55裂解后为成熟P24、iP17、iP9和P6;多聚酶基因(polymerase,lPOL),l编码RNA酶H、i反转录酶和整合酶,l即P66、iP51、iP32;包膜蛋白基因(envelop,lENV),l编码分子量为88kD的蛋白质,l糖基化后成为包膜蛋白前体gp160,l成熟裂解成gp120和跨膜蛋白gp41;反式激活(transactivator,lTAT)基因,l能反式激活HIV末端重复序列启动的基因表达,l增强其他基因表达能力,l对HIV复制有重要作用;病毒蛋白调节因子(regulator1of1virion1proteins,lREV),l能增加gag和env基因表达;病毒感染因子(virion1infectivity1factor,lVIF),l编码的蛋白质在其他细胞因子协同下促进HIV细胞内复制;负调节子(negative1regulatory1factor,lNRF),l编码的蛋白质有抑制HIV增殖作用;病毒蛋白R基因(virion1protein1R,lVPR),l编码的R蛋白能使HIV在吞噬细胞中增殖;病毒蛋白U(virion1protein1U,lVPU)基因编码的U蛋白能促进HIV-Ⅰ从细胞膜上释放,l病毒蛋白X(virion1proteins1X,lVPX)基因编码的X蛋白是HIV-Ⅱ在淋巴细胞和吞细胞增殖、i促进病毒颗粒形成的必须物质。HIV-Ⅱ和HIV-Ⅰ的基因组同源性约40%~50%,lHIV-Ⅱ无VPU基因,l但有VPX基因。
图3-14-111HIN-Ⅰ结构示意图
HIV变异主要发生在env基因,l尤其gp120编码的高变区V3氨基酸序列的差异,l目前将HIV-Ⅰ分为3群12个亚型,l其中M群包括A、iB、iC、iD、iE、iF、iG、iH、iI和J10个亚型,lN群只有N亚型,lO群只有O亚型。各亚型env基因核酸序列差异性平均为30%。各亚型广泛分布于世界,l我国云南分离的HIV-Ⅰ为B、iC、iE亚型。HIV-Ⅱ有A、iB、iC、iD、iE、iF6个亚型,l传染性和致病性均较低。同时感染HIV-Ⅰ、iHIV-Ⅱ者,l预后更差。HIV变异株在细胞亲和性、i复制效率、i免疫逃逸、i临床表现等方面均有明显变化,l严重影响疫苗和药物研制。
HIV既嗜淋巴细胞,l又嗜神经细胞,l主要感染CD4+T细胞,l以及单核-吞噬细胞、iB淋巴细胞(B细胞)、i小神经胶质细胞和骨髓干细胞等。
HIV对外界抵抗力低。对热敏感,l56℃30分钟能灭活,l能被75%乙醇、i0.2%次氯酸钠及漂白粉灭活。对0.1%甲醛、i紫外线和γ射线均不敏感。HIV侵入人体可刺激产生抗体,l但中和抗体少,l作用极弱。血清同时存在抗体和病毒时仍有传染性。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病人及HIV携带者是传染源。HIV存在于血液、i精液和阴道分泌物中,l唾液、i眼泪和乳汁等体液也含HIV。病毒阳性而HIV抗体阴性的窗口期(window1phase,lwindow1period)感染者是重要的传染源。窗口期通常为2~6周。无症状而血清HIV抗体阳性的HIV感染者更具有传染病学意义。
(二)传播途径
目前公认的传染途径主要是性接触、i血液接触和母婴传播。
1.性接触传播11是主要的传播途径。欧美国家过去以同性恋为主。异性接触是目前世界HIV传播的主要方式。性接触摩擦所致细微破损即可侵入机体致病。精液含HIV量(100万~1000万个/ml)远高于阴道分泌物,l男传女的概率高于女传男2~3倍,l但在性传播疾病(sexually1transmitted1disease,lSTD)高发区,l两者无显著差别。与发病率有关的因素包括性伴数量、i性伴的感染阶段、i性交方式和性交保护措施等。
2.经血传播11药瘾者共用针头,l输入被HIV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等均可受感染。
3.母婴传播11感染HIV的孕妇可经胎盘传给胎儿,l也可经产道及产后血性分泌物、i喂奶等传给婴儿。目前认为HIV阳性孕妇约11%~60%会发生母婴传播。
4.其他11接受HIV感染者的器官移植、i人工授精或污染的器械等,l医务人员被HIV污染的针头刺伤或破损皮肤受污染也可受染。目前无证据表明可经食物、i水、i昆虫或生活接触传播。
(三)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l15~49岁发病者占80%。儿童和妇女感染率逐年上升。高危人群为男性同性恋、i静脉药瘾者、i性乱者、i血友病、i多次接受输血或血制品者。
(四)流行情况
自1981年美国首次报道AIDS以来,l至少199个国家和地区发现HIV-Ⅰ感染者,l联合国艾滋病控制规划署(UN1AIDS)和WHO估计全球HIV感染者至少8000万人,l已有2480万人死于AIDS。新增HIV感染者500万/年、i1.6万/天、i11例/分钟。其中妇女感染超过40%,l每年可使60万婴儿受染。因丧母或丧双亲AIDS孤儿超过1300万。预计到2010年全球孤儿罹患AIDS可达4400万。HIV-Ⅰ感染以非洲、i美洲和欧洲为主。亚洲HIV感染者快速增加,l已逾1000万人,l日本、i东南亚等均有报道。我国1985年发现首例AIDS,l现流行进入快速增长期。截至2003年底,l累计报告HIV感染者62159例,l其中AIDS18742例,l死亡2359例。估计HIV感染者超过100万。主要经注射毒品传播,l部分病例经采供血传播。我国31个省、i区、i市报道在吸毒者中发现HIV感染者,l其中较严重的地区为云南、i新疆、i广西、i广东、i四川等。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一)发病机制
在HIV作用下CD4+T细胞等大量破坏,l导致并发严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
1.杀伤靶细胞11HIV表面gp120与CD4+T细胞受体结合黏附于靶细胞表面,l在嗜淋巴细胞受体(CXCR4)、i趋化因子受体(CCR5)等协助下穿透靶细胞膜,lHIV去外壳与靶细胞膜融合,l其核心蛋白及HIV1RNA即进入细胞浆。在反转录酶作用下HIV1RNA链反转录成负链DNA。在胞核内,lDNAP作用下复制成双股DNA。后者部分存留于胞浆,l部分作为前病毒(provirus)。新形成的双链DNA整合于宿主染色体。潜伏2~10年后,l前病毒可被激活,l转录和翻泽成新HIV1RNA和病毒蛋白质,l在细胞膜装配成新HIV后芽生释出,l再感染并破坏其他细胞。
2.CD4+T淋巴细胞受损机制
(1)病毒直接损伤:iHIV感染宿主免疫细胞后以每天产生109~1010颗粒的速度繁殖,l并直接使CD4+T细胞溶解破坏。病毒复制产牛的中间产物及gp120、ivpr等可诱导细胞凋亡。
(2)非感染细胞受累:i感染HIV的CD4+T细胞表面gp120表达,l与未感染的CD4+T细胞的CD4分子结合,l形成融合细胞使膜通透性改变,l细胞溶解破坏。
(3)免疫损伤:igp120与未感染HIV的CD4+T细胞结合成为靶细胞,l被CD8+细胞毒性T细胞(CTL)介导的细胞毒作用及抗体依赖性细胞毒(ADCC)作用攻击而破坏,l致CD4+T细胞减少。
(4)来源减少:iHIV可感染骨髓干细胞,l使CD4+T细胞产生减少。HIV外膜蛋白gp120可抑制原始T淋巴细胞向CD4+T细胞转化,l导致CD4+T细胞减少。表现为对可溶性抗原(如破伤风毒素)识别缺陷,l细胞因子产生减少,lB细胞辅助能力降低,l并可丧失迟发型免疫反应等。
3.CD8+T细胞异常11HIV感染急性期CD8+T细胞减少,l3~4周后恢复到正常或至更高水平,l表示抗-HIV细胞毒性淋巴细胞增加;AIDS后期CD8+T细胞减少,l表示机体对T细胞自身稳定功能失调。在HIV感染各阶段,lCD8+T细胞抗病毒细胞毒性功能均降低。
4.单核-吞噬细胞(MP)功能异常11MP表面也有CD4分子,l也可被HIV感染。吞噬细胞有对抗HIV感染所致细胞病变作用,l但部分MP功能异常,l抗HIV和其他病原体感染能力下降。HIV感染后,l诱导产生一种与NF-κB抗原性相结合的核因子,l防止细胞凋亡,l使HIV在MP中持续复制而成为病毒贮存场所,l并可携带HIV透过血脑脊液屏障,l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5.B细胞功能异常11B淋巴细胞表面低水平CD4分子表达,l可被HIV感染。感染HIV的B细胞功能异常,l出现多克隆化,lIgG、iIgA增高,l循环免疫复合物和外周血B淋巴细胞增高,l以及新抗原刺激反应降低等。进展性HIV感染后化脓感染增加、i对流感及乙肝疫苗的抗体反应降低。
6.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异常11HIV感染者早期即有NK细胞数量减少。可因细胞因子产生障碍或HIV通过gp41直接抑制NK细胞的监视功能,l使HIV感染者易出现肿瘤细胞。
7.HIV感染后免疫应答11在HIV感染进展期,l机体免疫应答可抑制其复制。若HIV复制不受控制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i①HIV产核因子防止细胞凋亡,l使HIV在单核-吞噬细胞中复制;②CD4T细胞减少及功能障碍不利于CD8、iCTL发挥作用,l使HIV感染持续存在;③CTL损失,l幼稚CD8T细胞被诱导成为HIV攻击的靶细胞;④HIV变异,l中和抗体不能抑制变异株复制等。
(二)病理解剖
组织炎症反应少,l机会性感染病原体多。主要病变在淋巴结和胸腺等免疫器官。淋巴结病变可以为反应性,l如滤泡增生性淋巴结肿;也可以是肿瘤性病变,l如卡波西肉瘤(Kaposi’s1sarcoma,lKS)及非霍奇金淋巴瘤、i伯基特(Burkitt)淋巴瘤等。胸腺可萎缩、i退行性或炎性病变。中枢神经系统有神经胶质细胞灶性坏死、i血管周围炎及脱髓鞘等。
【临床表现】
(一)临床分期
潜伏期平均9年,l可短至数月,l长达15年。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四期:i
1.急性感染期(primary1infection)11HIV感染4~6周后即可发热、i全身不适、i头痛、i恶心、i咽痛、i肌痛、i关节痛、i皮疹,l以及颈、i枕部淋巴结长大等。血清可检出HIV1RNA及P24抗原。因CD8+细胞升高使CD4/CD8比例倒置,l血小板减少。一般持续3~14天后症状消失。
2.无症状感染期(asymptomatic1infection)11HIV感染者经数月至数年无症状期,l血中可检出HIV1RNA、iHIV核心及包膜蛋白抗体。此阶段实际上是AIDS的潜伏期,lT细胞数尚正常。
3.全身淋巴结肿大期(persistent1generalized1lymphodenpathy,lPGL)11除腹股沟淋巴结外,l其他部位(如颈、i枕和腋下)两处或以上淋巴结肿大。其直径大于1cm,l柔韧、i无压痛、i无粘连,l活检多为反应性增生。持续12周以上,l部分淋巴结肿大1年后可消散,l也可反复肿大。
4.艾滋病11本期可有五种表现:i①全身症状,l如发热、i盗汗、i厌食、i体重下降、i慢性腹泻及易感冒等。全身淋巴结、i肝脾肿大,l也称艾滋病相关综合征(AIDS1related1syndrome,lARS);②神经系统症状,l有头痛、i癫癎、i进行性痴呆(也称艾滋病痴呆综合征或HIV脑病)及下肢瘫痪等;③严重机会性感染,l如人肺孢子菌(Pneumocystis1jiroveci)引起的肺孢子菌肺炎(pneumocystis1pneumonia,lPCP),l即过去称卡氏肺孢子虫(Pneumocystis1carinii,lPC)引起的肺孢子虫肺炎(pneumocystis1carinii1pneumonia,lPCP),l以及弓形虫、i隐孢子虫、i新型隐球菌(Cryptococcus1neoformans)、i念珠菌、i结核杆菌、i曲霉、i组织胞浆菌、i马尔尼非青霉菌、i奴卡菌、i鸟复合分枝杆菌(Mycobaccterium1avium1complex,lMAC)、iCMV、iHSV、iEBV感染等;④继发性肿瘤,l如人疱疹病毒8型(human1herpesvirus18,lHHV8)感染致卡波西肉瘤,l非霍奇金(non-Hodgkin’s1lymphoma,lNHL)淋巴瘤等;⑤并发疾病,l如慢性淋巴性间质性肺炎等。
以上是1991年前美国CDC的HIV感染分类。目前WHO将其分为A、iB、iC三类,l每类依血CD4+T细胞数分三级:i≥0.5×109/L为Ⅰ级,l(0.2~0.49)×109/L为Ⅱ级,l≤0.2×109/L为Ⅲ级。
A类11包括HIV急性感染、i无症状感染和持续性全身淋巴结肿大综合征。
B类11为免疫缺陷所致的表现,l如继发性肺炎或脑膜炎、i咽部或阴道念珠菌病、i颈部肿瘤、i口腔毛状白斑(hairy1leukoplakia)、i复发性带状疱疹、i肺结核、i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及不能解释的体质性疾病等。
C类11包括出现神经系统症状、i机会性感染、i肿瘤及并发其他疾病。
(二)各系统常见临床表现
1.肺部1170%~80%患者多次发生肺孢子菌肺炎(PCP)。表现为慢性咳嗽、i发热,l发绀,l血氧分压降低。少有肺部啰音。胸部X线显示间质性肺炎。六甲烯四胺银染色印片或改良美蓝对痰或气管灌洗液染色可快速检出肺孢子菌。机会性感染死亡者中半数死于肺孢子菌肺炎。CMV、iMTB、i鸟复合分枝杆菌、i念珠菌及隐球菌等常引起肺部感染。卡波西肉瘤也常侵犯肺部。
2.神经系统11①机会性感染,l如隐球菌脑膜炎、i脑弓形虫病、i梅毒及格林-巴利综合征,lCMV、iEBV、i多发性脑白质病病毒(JCV)、iHSV及VZV所致病毒性脑炎等;②肿瘤,l如中枢系统淋巴瘤;③原发性HIV感染,l如艾滋病痴呆综合征、i无菌性脑膜炎、i脊髓病及周围神经病等;④其他,l如败血症相关性脑病等。表现为头痛、i癫癎、i痴呆、i脑神经炎、i肢体瘫痪、i痉挛性共济失调等。90%患者脑脊液淋巴细胞及蛋白增高等,l可分离出HIV。
3.消化系统11口腔、i食管念珠菌病及HSV、iCMV感染较常见。表现为鹅口疮、i食管炎或溃疡,l吞咽疼痛、i胸骨后烧灼感。胃肠黏膜受HSV、i隐孢子虫、i鸟复合分枝杆菌和卡波西肉瘤侵犯,l表现为腹泻、i体重减轻。可有HSV感染性肛周炎、i直肠炎,l粪检和内镜检查有助诊断。可因隐孢子虫、i肝炎病毒及CMV感染致肝大和血清转氨酶升高。偶可有胆囊机会性感染和肿瘤等。
4.皮肤黏膜11皮肤黏膜病变可分为感染、i炎症性皮肤病及肿瘤三类。下肢皮肤和口腔黏膜常受卡波西肉瘤侵犯,l出现紫红色或深蓝色浸润斑或结节,l融合成片,l表面溃疡并向四周扩散。这种恶性病变可出现于淋巴结和内脏。感染性病变常有念珠菌口腔炎,l乳头痛病毒及HSV感染所致口腔毛状白斑,l表现为舌两侧边缘粗厚白色突起,l复发性金葡菌毛囊炎、i带状疱疹、i甲真菌病等。外阴HSV感染,l尖锐湿疣等较常见。可有银屑病、iReiter综合征、i玫瑰痤疮等。
5.眼部11巨细胞病毒视网膜炎及弓形虫视网膜脉络膜炎常见,l可表现为眼底絮状白斑。眼睑、i眼板腺、i泪腺、i结膜及虹膜等常受卡波西肉瘤侵犯。
【实验室检查】
(一)一般检查
白细胞、i血红蛋白、i红细胞及血小板均可有不同程度减少。尿蛋白常阳性。
(二)免疫学检查
T细胞总数降低,lCD4+T细胞减少[正常为(0.8~1.2)×109/L]。CD4/CD8≤1.0。链激酶、i植物血凝素等皮试常阴性。免疫球蛋白、iβ2微球蛋白及新嘌呤可升高。
(三)血清学检查
可有血清转氨酶升高及肾功能异常等。
(四)病原体检测
1.分离病毒11患者血浆、i单核细胞和脑脊液可分离出HIV。因操作复杂,l主要用于科研。
2.抗体检测11ELISA法测血清、i尿液、i唾液或脑脊液抗-HIV可获阳性结果,l主要查血清gp24及gp120抗体,l其阳性率可达99%。
3.抗原检测11抗HIVp24抗原单克隆抗体制备试剂,l可以ELISA法测血清p24抗原。采用流式细胞技术(flow1cytometry,lFC)检测血或体液中HIV特异性抗原,l对诊断有一定帮助。
4.核酸检测11以体外淋巴细胞培养,l再用Northern印迹法测淋巴细胞HIV1RNA,l或PCR或反转录PCR(RT-PCR)法测血清HIV1RNA与HIV1DNA。但试剂价格昂贵,l并易出现假阳性。
5.蛋白质芯片11Smith等采用抗-HIVgp120的光适体探针可敏感、i特异性检测患者血清中亚纳微克分子浓度的靶蛋白。Perrin等开发出一种96微孔板上联合寡核苷酸和蛋白质芯片CombOLISA,l能同时检测HIV、iHBV、iHCV联合感染者血中HIV、iHBV、iHCV核酸和相应的抗体。
(五)其他检查
X线检查有助于了解肺并发肺孢子菌、i真菌、i结核杆菌感染及卡波西肉瘤等情况。痰、i支气管分泌物或肺活检可找到肺孢子菌包囊、i滋养体或真菌孢子。粪涂片可查见隐孢子虫。隐球菌脑膜炎者脑脊液可查见隐球菌。弓形虫、i肝炎病毒及CMV感染可以ELISA法测相应抗体。血或分泌物培养可确诊继发细菌感染。组织活检可确诊卡波西肉瘤或淋巴瘤等。
【诊断】
(一)临床诊断
急性感染可根据高危因素及类血清病表现,l慢性感染结合流行病学史、i严重机会性感染或肿瘤、iCD4/CD8倒置等考虑本病可能。高危人群有下列两项或以上可疑诊AIDS,l进一步检查确诊:i①短期体重下降10%以上;②咳嗽或腹泻超过4周;③持续或间歇发热超过4周;④全身淋巴结肿大;⑤反复带状疱疹或慢性播散性HSV感染;⑥口咽念珠菌病;⑦全身瘙痒性皮炎。下列情况之一也应疑诊AIDS:i①难治性肺部感染或进展迅速的活动性结核病;②中枢神经系统受损或中、i青年痴呆症;③卡波西肉瘤或伯基特淋巴瘤。
(二)实验室检查
抗-HIV2次阳性再作蛋白印迹法(WB)或固相放射免疫沉淀(SRIP)等确证试验;血p24抗原阳性,l血或脑脊液等分离出HIV,lPCR法检出HIV1RNA、iHIV1DNA等均有助确诊。
【鉴别诊断】
(一)原发性CD4+淋巴细胞减少症(ICL)
少数ICL可并发严重机会性感染与AIDS相似,l但无HIV感染流行病学资料,l以及HIV-Ⅰ和HIV-Ⅱ病原学检测阴性可与AIDS区别。
(二)继发性CD4+细胞减少
多见于肿瘤及自身免疫性疾病(autoimmune1disease)经化学或免疫抑制治疗后,l根据病史常可区别。
【预后】
AIDS病死率很高。平均存活期12~18个月。同时合并卡波西肉瘤及肺孢子菌肺炎者病死率最高。病程1年病死率50%,l3年为80%,l5年几乎全部死亡。合并丙型肝炎者预后差。
【治疗】
药物治疗仍在研究和探索中,l可酌情抗HIV、i机会性感染及肿瘤治疗。
(一)抗病毒治疗
在1996年温哥华第10届国际艾滋病大会上,l美籍华裔科学家何大一发表了采用“鸡尾酒”式多种抗病毒药物联合治疗法,l称为高效抗反转录病毒疗法(high1active1anti-retroviral1therapy,lHAART),l又称HAART疗法。目前认为早期HAART治疗可缓解病情、i减少机会性感染和肿瘤的发生,l延长患者生存期。但不能完全抑制HIV复制和彻底治愈AIDS。
1.抗病毒药物11根据作用机制不同,l抗HIV药物分为下列几种类型。
(1)核苷类似物反转录酶抑制剂(nucleoside1reverse1transcriptase1inhibitors,lNRTIs):i选择性抑制HIV反转录酶,l参入正在延长的DNA链中,l抑制HIV复制。常用下列几种。
1)齐多夫定(zidovudine,lZDV):i又名叠氮胸苷(azidothymidine,lAZT),l为首选药物,l口服吸收好,l血清半衰期为1小时。AZT剂量为0.5g/d,l分次服;或夜晚1次顿服。AZT可通过血-脑脊液屏障,l能逆转HIV所致痴呆,l尤其是儿童。AZT的不良反应主要是抑制骨髓,l也可有恶心、i头痛、i疲劳、i药物热、i皮疹、i肌炎等。Hb≤80g/L或骨髓抑制时可输血,l并减AZT量为0.1g,l3次/天。中性粒细胞<0.5×109/L时应停药。
2)双脱氧胞苷(dideoxycytidine,lDDC)和双脱氧肌苷(dideoxynosine,lDDI,l惠妥滋):i能使CD4+T细胞升高,l对骨髓抑制较AZT轻。DDC剂量为0.75mg/kg,l3次/天;DDI为100~200mg/d,l2次/天。不良反应少,l可诱发周围神经炎、i腹泻、i口腔炎或胰腺炎等,lDDI可诱发癫癎。
3)拉米夫定(lamivudine,lLAM)和司他夫定(stavudine,ld4T):i拉米夫定又名3TC(2’,l3’-dideoxy-3’thiacytidine),l用量为150mg,l2次/天,l与AZT合用有协同作用。d4T也可用于儿童、i孕妇(300~400mg/d)。单用易产生耐药性。不良反可有周围神经炎、i肝功轻度异常等。
4)近年新开发药物:i康卞韦(combivir,l双肽芝)是3TC(150mg)和AZT(300mg)的复合制剂,l两者联合可减少单药用量。阿巴卡韦(abacavir,lABC)300mg/d,l2次/天,l可抑制HIV-Ⅰ、iHIV-Ⅱ,l对AZT、iLAM、iDDI和尼维拉平(nevirapine,lNVP)耐药病例也有效,l与AZT联合有防同作用,l与DDC有交叉耐药性,l可引起过敏、i喉部疼痛、i咳嗽等不良反应。阿德福韦(adefovir)等药物正在进行Ⅱ/Ⅲ期临床试验。
(2)非核苷类似物反转录酶抑制剂(non-nucleoside1reverse1transcriptase1inhibitors,lNNRTIs):i主要作用于HⅣ反转录酶某位点使其失去活性。药物及用法为:i尼维拉平(NVP)400mg/d,l施多宁(efavirenz,lEFZ)600mg/d,lLovirride1300mg/d,ldelavirdine11200mg/d等,l可降低HIV-RNA水平,l但用药6~20周后病毒可变异产生耐药性,l因此常与其他抗HIV药物合用。
(3)蛋白酶抑制剂(protease1inhibitor,lPI):i抑制蛋白酶即阻断HIV复制和成熟过程中必需的蛋白质合成。主要制剂用量为:i利托那韦(ritonavir,lRNV)200mg/d,l吲哚那韦(indinavir,lIDV)1600mg/d,l沙奎那韦(saquinavir,lSQV)800mg/d,l奈非那韦(nelfinavir,lNFV)250mg/d等。与NRTIs合用有良好协同作用。但口服生物利用度不高,l不易进入细胞内。ABT-378是一种新的包括RNV的蛋白酶抑制复方制剂,l具有更强大的抗HIV活性。
(4)基因治疗:i是将外源性基因转移到适合的靶细胞,l使其表达为RNA或蛋白质,l改变HIV或宿主基因表达以控制HIV增殖的一种新疗法。核酶(ribozyme)是有酶活性的RNA分子,l可特异结合并切割靶RNA。已有将锤头状和发夹状结构的核酶用于抗HIV治疗的研究。
2.联合方案11NRTIs构成HAART疗法的主干。一般2种NRTIs联合1种NNRTIs或1种PI制剂(见下表)。其优点是:i药物分布广,l达到作用细胞;起协同作用,l持续抑制病毒复制;延缓或阻断HIV变异产生耐药性等。也有多种不良反应,l除前述常见不良反应外,l还可有乳酸增多症、i肝脂肪变性、i高脂血症、i脂肪分布不均、i高血糖、i出血、i骨质疏松症等。


3.治疗时机11根据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ational1Institutes1of1Health,lNIH)2004年10月29日提出的治疗指引(guideline),l对无症状的HIV感染者,l血液中CD4+T细胞<0.2×109/L(2001cells/mm3)应开始抗HIV治疗;血液中CD4+T细胞为(0.21~0.35)×109/L应考虑开始抗HIV治疗;CD4+T细胞>0.35×109/L,l但HIV1RNA水平>1000001copies(拷贝)/ml应开始抗HIV治疗;无论CD4+T细胞及HIV1RNA载量多少,l有AIDS症状者都应开始抗HIV治疗。
4.疗效判断11一般认为在HAART治疗开始第4、i8~12及16~24周分别检测血液中CD4+T细胞与HIV1RNA载量(VL)以评定疗效。若每次测定VL均降低和CD4+T细胞增加,l说明联合方案佳、i病毒对药物敏感。治疗4~8周后CD4+T细胞数增加0.05×109/L以上,l其后每年增加(0.05~0.1)×109/L。CD4+T细胞0.35×109/L达3~6个月,l机会性感染危险性明显降低。治疗8周VL降低90%以上,l若不能达此效果提示未坚持治疗、i病毒耐药或用药不当,l应酌情调整治疗方案。
(二)免疫重建
即以医疗手段使受损的免疫细胞及其功能恢复或接近正常。下列措施可能有助于免疫重建:i酌情用免疫增强剂(immunopotentiation)或基因重组IL-2、iIL-7,l胸腺激素或胸腺移植维护胸腺功能、i弥补T细胞量的不足,l患者T细胞体外扩增后回输,l基因修饰改变病毒或细胞受体结构降低HIV毒力,l疫苗刺激机体对HIV特异性免疫反应,l服用某些中药等。
(三)治疗并发症
1.肺孢子菌肺炎11戊烷脒每日3~4mg/kg,l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l或加氨苯砜(dapsone)100mg,l1次/天,l或SMZ/TMP12片,l2次/天,l疗程2~3周。隐孢子虫病用螺旋霉素0.5g,l2次/天,l疗程10天。
2.其他真菌感染11口腔及食管真菌感染用克霉唑1.5g或酮康唑0.1g,l2次/天;制霉菌素2.5万U涂抹黏膜病变处,l每日4次;肺部念珠菌病等可用氟康唑或伊曲康唑(itraconazole)治疗;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用两性霉素B、i氟胞嘧啶或氟康唑治疗等。
3.病毒感染11全身性CMV、iHSV、iEBV感染及带状疱疹可用无环鸟苷(acyclovir)7.5~10mg/kg,l或更昔洛韦(ganciclovir)5mg,l每日静脉滴注2次,l疗程2~4周。
4.弓形虫病11螺旋霉素或克林霉素0.6~1.2g/d,l前二者常与乙胺嘧啶合用或交替应用。也可用SMZ/TMP,l或磺胺嘧啶1g,l4次/天,l疗程4周。
5.鸟型分枝杆菌感染11可用氨苯砜100mg/d;或阿奇霉素500mg,l1次/天;或克拉霉素500mg,l2次/天;或乙氨丁醇(15mg/kg/d),l或利福布丁(200mg~600mg/d)、i利福平(600mg/天)、i环丙沙星(0.5g,l3/天);氯苯吩嗪0.1g,l1次/天。疗程与抗结核相同。
6.卡波西肉瘤11AZT与α-INF联合治疗,l也可用博来霉素(bleomycin)10mg/m2,l长春新碱2mg/m2和阿霉素20mg/m2联合化疗等。
(四)对症支持
加强营养,l补充维生素B12和叶酸。酌情输血或淋巴细胞,l或骨髓移植。还可用乙酸甲地孕酮增加消瘦者食欲。加强心理治疗,l对忧郁或绝望者适当进行精神治疗等。
(五)预防性治疗
HIV感染而结核菌素试验阳性者服INH4周。CD4细胞<0.2×109/L者药物预防肺孢子菌肺炎,l如戊脘脒300mg每月雾化吸入1次,l或服SMZ/TMP。医务人员被污染针头剌伤或实验室意外,l在2小时内开始康卞韦(300mg,l2次/天)或d4T+DDI等治疗,l疗程4~6周。
【预防】
(一)管理传染源
本病是《传染病防治法》管理的乙类传染病。发现HIV感染者应尽快(城镇于6小时内、i农村于12小时内)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报告。高危人群普查HIV感染有助于发现传染源。隔离治疗病人,l监控无症状HIV感染者。加强国境检疫。
(二)切断传播途径
加强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教育。禁止毒品注射,l取缔娼妓,l严禁性乱,l高危人群用避孕套。严格筛查血液及血制品,l用一次性注射器。严格消毒患者用过的医疗器械。规范治疗性病。HIV感染的孕妇产前3个月起服AZT、i产前顿服NVP200mg,l产后新生儿72小时内一次性口服NVP2mg/kg,l可降低HIV母婴传播。注意个人卫生,l不共用牙具、i刮面刀、i餐具等。
(三)保护易感人群
重组HIV-Ⅰgp120亚单疫苗或重组痘苗病毒表达的HIV包膜作为疫苗等均尚在研制中,l有的已进入Ⅱ/Ⅲ期试验研究阶段。
参考文献
1.罗端德.艾滋病.见:i彭文伟主编.传染病学.第6版.北京:i人民卫生出版社,l2004.96-104.
2.张绪清,l王宇明.艾滋病.见:i李梦东,l王宇明主编.实用传染病学.第3版.北京:i人民卫生出版社,l2004.586-598.
3.Manfredi1R,lNanetti1A,lValentini1R,let1al.Epidemiological,lclinical1and1therapeutic1features1of1AIDS-related1Mycobacterium1kansasii1infection1during1the1HIV1pandemic:ian111-year1follow-up1study.HIV1Med,l2004,l5(6)21431-436.
4.Klaskala1W,lBrayfield1BP.Kankasa1C,let1al.Epidemiological1characteristics1of1human1herpesvirus-81infection1in1a1large1population1of1antenatal1women1in1Zambia.J1Med1Virol,l2004,l(1):i93-100.
5.Sarciron1ME,lGherardi1A,lDelorme1C,let1al.Prevalence1of1toxoplasma1encephalitis1in1AIDS1patients1treated1with1Didanosine1hospitalised1in1a1French1infectious1service.Curr1HIV1Res,l2004,l2(4):i301-307.
6.Wade1NA,lUnadkat1JD,lHuang1S,let1al.Pharmacokinetics1and1Safety1of1Stavudine1in1HIV-Infected1Pregnant1Women1and1Their1Infants:iPediatric1AIDS1Clinical1Trials1Group1Protocol1332.J1Infect1Dis,l2004,l190(12):i2167-12174.
7.Anderson1KB,lGuest1JL,lRimland1D,let1al.Hepatitis1C1Virus1Coinfection1Increases1Mortality1in1HIV-Infected1Patients1in1the1Highly1Active1Antiretroviral1Therapy1Era:iData1from1the1HIV1Atlanta1VA1Cohort1Study.Clin1Infect1Dis,l2004,l39(10):i1507-1513.
8.Smith1D,lCollins1BD,lHeil1J,let1al.Sensitivity1and1specificity1of1photoaptamer1probes.Mol1Cell1Proteomics,l2003,l2(1):i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