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食物中毒:神经型食物中毒

神经型食物中毒(肉毒中毒)是由于进食含有肉毒杆菌外毒素的食物而引起的食物中毒。临床表现以眼肌、i咽肌瘫痪等神经系统受损症状体征为主要特征。抢救不及时病死率可高达10%~50%。

【病原学】

肉毒杆菌(Clostridium1botulinum)为革兰阳性厌氧的梭状芽胞杆菌。1896年在比利时一次食物中毒事件中Van1Ermengen首先分离出肉毒杆菌。该菌生长繁殖时产生一种外毒素,l也称为肉毒素,l能侵犯神经系统而引起瘫痪。根据肉毒素抗原性不同,l目前可分为A、iB、iC、iD、iE、iF、iG七种类型。引起人患病的主要为A、iB、iE三种毒素,l偶可由F型使人发病。肉毒素毒性剧烈,l吸入的绝对致死量为0.3μg,l口服0.1mg即可致死。对胃酸有抵抗力,l不耐热,l煮沸10分钟即被破坏。

肉毒杆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l以芽孢形式存在于土壤或海水沉渣中。亦可存在于牛、i羊、i猪等动物粪便中。还可附着在蔬菜、i水果及各种谷物上,l故极易污染食物及食物原料。芽孢的耐热力非常强,l煮沸6小时仍具活性,l加热到120℃,l30分钟才能被杀死。对常用的消毒剂不敏感,l但浸泡于10%盐酸中1小时、i5%石炭酸中24小时能够将其杀灭。各种罐头食品,l面酱、i豆制品等,l若被肉毒杆菌污染,l在16℃~31℃无氧条件下,l4~5天即可产生肉毒素。经消化道进入为主要感染途径,l但亦可经破损皮肤、i眼结膜及呼吸道进入人体。肉毒素进入血流后,l侵犯神经系统,l主要损伤脑神经核、i肌肉神经交接处以及自主神经末梢,l抑制乙酰胆碱的释放,l使肌肉不能收缩而出现软瘫。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肉毒杆菌存在于变质肉食品、i豆制品及动物肠道中,l芽孢可在土壤中存活较长时间,l但仅在缺氧时才能大量繁殖。引起肉毒中毒的主要食品在我国多为发酵的豆、i麦制品及储存不良的牛、i羊肉类。国外多为罐头食品引起。污染的蜂蜜也可引起肉毒中毒。

(二)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进食被肉毒杆菌外毒素污染的食物传播,l偶可因伤口感染肉毒杆菌发生中毒。

(三)易感人群

肉毒杆菌外毒素有高度致病性,l但患者无传染性。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一)发病机制

人摄入被肉毒杆菌外毒素污染的食物,l在胃和小肠内被消化酶分解成小分子后,l吸收进入血循环,l最后到达运动神经突触和胆碱能神经末梢,l其作用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l毒素与神经末梢表面部分可逆性结合,l可被相应的抗毒素中和。第二阶段,l毒素处于乙酰胆碱释放部位,l与邻近的受体发生不可逆结合,l从而抑制神经传导递质—乙酰胆碱的释放,l使肌肉不能收缩而出现瘫痪,l重者可见脑神经核、i脊髓前角病变,l脑干神经核亦可受损,l脑及脑膜充血、i水肿,l可有小血栓形成。

婴儿肉毒中毒的发病年龄一般小于6个月,l发病原理与上述不同,l主要是婴儿食用的食品中测不出毒素,l但患儿粪便中可查到肉毒杆菌及其毒素。故提示可能南于食入肉毒杆菌芽孢或繁殖体,l虽不含外毒素,l但菌体在肠道繁殖产生外毒素,l经肠黏膜吸收后引起发病。

(二)病理解剖

脑及脑膜显著充血、i水肿,l并有广泛的点状出血及小血栓形成。镜下可见神经细胞变性,l脑神经根水肿。

【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为12~36小时,l可短至2小时,l长达8~10天。潜伏期长短与毒素数量有关,l潜伏期越短,l病情愈重。但也可先轻型起病,l后发展成重型。

临床表现轻重不一,l轻者仅轻微不适,l无需治疗,l重者可于24小时内致死。起病早期有恶心、i呕吐等症状,l一般B型和E型比A型常见,l继之出现头昏、i头痛、i全身乏力、i视力模糊、i复视和斜视。当胆碱能神经的传递作用受损,l可见便秘、i尿潴留及唾液和泪液分泌减少。体检发现有精神紧张,l不发热,l上眼睑下垂,l眼外肌运动无力以及眼球调节功能减退或消失。有些患者瞳孔对光反应迟钝,l甚至消失。腭、i舌、i咽、i呼吸肌和四肢肌肉呈对称性弛缓性轻瘫,l深腱反射可减弱和消失,l不出现病理反射,l感觉正常。肉毒中毒一旦出现症状,l病情进展迅速,l变化也较明显,l经过稳定期后,l逐渐进入恢复期,l患者可于4~10天后逐渐恢复健康,l一般呼吸、i吞咽及言语困难先行缓解,l随后瘫痪肢体的肌肉渐复原,l视觉恢复较慢,l有时需数月之久。重症可有呼吸衰竭、i心力衰竭,l或继发肺炎死亡。

婴儿肉毒中毒:i年龄为4~26周,l大多为混合喂养,l也有单纯母乳喂养,l首发症状为便秘,l拒奶,l全身弛软,l哭声低沉,l颈软不能抬头及脑神经损害。病情进展迅猛,l可因呼吸麻痹死亡。也有病情较轻仅有腹胀或轻微便秘、i乏力者。

创伤性肉毒中毒:i潜伏期约为10~14天,l表现与食物中毒型相同,l但一般无恶心、i呕吐等胃肠道症状。可有发热、i毒血症表现。

【实验室检查】

(一)病原学检查

将可疑食物、i呕吐物或排泄物加热煮沸20分钟后,l接种血琼脂做厌氧培养,l检出致病菌。

(二)毒素检查

1.动物试验11将检查标本浸出液饲喂动物,l或作豚鼠、i小白鼠腹腔内注射,l同时设对照组,l以加热80℃、i30分钟处理的标本或加注混合型肉毒抗毒素于标本中,l如试验组动物发生肢体麻痹死亡,l而对照组无,l则本病的诊断即可成立。

2.中和试验11将各型抗毒素血清0.5ml注射小白鼠腹腔内,l随后接种标本0.5ml,l同时设对照组,l从而判断毒素有无和型别鉴定。

3.禽眼睑接种试验11将含有毒素的浸出液,l视禽类大小,l采用0.1~0.3ml不等注入家禽眼内角下方眼睑皮下,l出现眼睑闭合,l或出现麻痹性瘫痪和呼吸困难,l经数十分钟至数小时死亡,l可作为快速诊断。

【诊断】

根据特殊饮食史及同餐者发病情况,l结合临床表现咽干,l便秘,l视力模糊和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等症状和体征,l一般不难做出诊断。检出细菌仅能作为辅助依据,l其目的在于通过培养检出毒素而确诊。

婴儿肉毒中毒的确诊主要依据检测患儿粪便中肉毒杆菌和肉毒素,l因血液中肉毒素可能已经结合而不易检出。创伤性肉毒中毒,l主要检测伤口肉毒杆菌或血清中肉毒素。

【鉴别诊断】

早期由于咽干、i红、i痛,l应与咽炎鉴别;呕吐、i腹痛、i腹胀、i便秘,l应与肠梗阻、i肠麻痹相鉴别;黏膜干燥、i瞳孔扩大应与阿托品或曼陀罗中毒相鉴别;明显无力及瘫痪应与多发性神经炎、i重症肌无力、i白喉后神经麻痹、i脊髓灰质炎等相鉴别。

【预后】

本病死亡率较高,l与进食外毒素的类型、i数量及治疗有关。早期应用多价抗毒血清治疗,l可明显降低病死率。

【治疗】

(一)一般治疗

1.清除胃肠道内毒素11在进食可疑食物4小时以内,l应尽快用1:i4000高锰酸钾或5%碳酸氢钠溶液洗胃,l灌肠。安静卧床,l注意保温。因外毒素在碱性液中易被破坏,l氧化剂可使毒力减弱。同时口服泻药并予以清洁洗肠,l尽可能清除肠道内毒素。

2.补充液体及营养11已有吞咽困难者应予以鼻饲饮食或静脉滴注每日必需的液体、i电解质及其他营养。

3.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氧供11呼吸道有分泌物不能自行排出者,l应予以定期吸痰,l必要时做气管切开,l可更好地保证吸痰及给氧。自主呼吸不能保证足够的换气量时,l则应使用人工呼吸器辅助。

4.加强护理11密切观察病情变化,l防止肺部感染的发生,l必要时可给予合适的抗生素预防或治疗。

(二)抗毒素治疗

尽早使用多价抗毒血清,l在起病后24小时内或在发生肌肉瘫痪前5万~10万U,l必要时6h后重复注射。力争在起病后24小时内、i肌肉瘫痪之前应用抗毒素治疗,l这样效果最佳。抗毒素不能中和已与组织结合的毒素,l故应尽早应用,l而且给予足量。一次注射量可给10万~15万U(三联抗毒素),l一半肌肉注射,l另一半由静脉滴入,l必要时6小时后可重复给药1次。用药前必须先做皮肤过敏试验,l如试验阳性,l则应由小量开始、i逐步加量的脱敏注射法给药。肉毒杆菌的外毒素在患者血中存留很长时间,l有人报道可长达30天,l所以发病即使超过24小时,l也应给予抗毒素治疗。如已知毒素型别,l则可用单价抗毒素血清,l如不知道毒素的型别,l则应给三联(A、iB、iE型)抗毒素。

有报道,l盐酸胍乙啶有促进末梢神经释放乙酰胆碱的作用,l可用以治疗肉毒杆菌中毒,l半数患者症状好转,l但对严重呼吸衰竭患者无效。

【预防】

与胃肠型食物中毒相同,l尤其要重视罐头腌制及发酵食品的卫生检查。禁止出售变质食品。

如果进食的食物已证明有肉毒杆菌或其外毒素的,l或进食者已发生肉毒中毒,l应立即注射多价抗毒血清1000~2000U,l以防止发病。

参考文献

1.戴家珠.细菌性食物中毒.见:i王季午主编.传染病学.第3版.上海:i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l1998.457-466.

2.傅希贤.细菌性食物中毒.见:i斯崇文,l田庚善主编.现代传染病治疗学.合肥:i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l1998.298-302.

3.Brett1MM.Kits1for1the1detection1of1some1bacterial1food1poisoning1toxins:iproblems,lpitfalls1and1benefits.Soc1Appl1Bacteriol1Symp1Ser.1998,l27:i110S-118S.

4.Entani1E,lAsai1M,lIsujihata1S,let1al.Antibacterial1action1of1vinegar1against1food-borne1pathogenic1bacteria1including1Escherichia1coli1O157:iH7.J1Food1Prot,l1998,l61(8):i953-959.

5.Bielecki1J.Emerging1food1pathogens1and1bacterial1toxins.Acta1Microbiol1Pol,l2003,l521Suppl:i17-22.

6.Lamps1LW.Pathology1of1food-borne1infectious1diseases1of1the1gastrointestinal1tract:ian1update.Adv1Anat1Pathol,l2003,l10(6):i319-327.

7.Proft1T,lFraser1JD.Bacterial1superantigens.Clin1Exp1Immunol,l2003,l133(3):i299-306.

8.Bicudo1JR.Goyal1SM.Pathogens1and1manure1management1systems:ia1review.Environ1Technol,l2003,l24(1):i115-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