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乱

霍乱(cholera)是由霍乱弧菌所引起的烈性肠道传染病,l发病急、i传播快,l是亚洲、i非洲大部分地区腹泻的重要原因,l属国际检疫传染病。在我国,l霍乱属于甲类传染病。典型患者由于剧烈的腹泻和呕吐,l可引起严重脱水而导致周围循环衰竭和急性肾功能衰竭,l诊治不及时易致死亡。

【病原学】

(一)分类

霍乱的病原体为霍乱弧菌(Vibrio1cholerae),lWHO腹泻控制中心根据弧菌的生化性状,lO抗原的特异性和致病性等不同,l将霍乱弧菌分为三群。

1.O1群霍乱弧菌11包括古典生物型霍乱弧菌(Vibrio1cholerae1classical1biotype)和埃尔托生物型霍乱弧菌(Vibrio1cholerae1EI1Tor1biotype)。前者是19世纪从患者粪便中分离出来的霍乱弧菌;后者为20世纪初从埃及西奈半岛埃尔·托检疫站所发现的霍乱弧菌。本群霍乱弧菌是霍乱的主要致病菌。

2.非O1群霍乱弧菌11本群弧菌鞭毛抗原与O1群相同,l而菌体(O)抗原则不同,l不被O1群霍乱弧菌多价血清所凝集,l又称为不凝集弧菌(non-agglutinating1vibrio,lNAG1vibrio)。本群根据O抗原的不同,l可分为137个血清型(O2-O138)。以往认为非O1群霍乱弧菌仅引起散发的胃肠炎性腹泻,l而不引起暴发流行,l故此类弧菌感染不作霍乱处理。但1992年在印度和孟加拉等地发生霍乱暴发流行,l后经证实此次流行菌群不被O1群霍乱弧菌和137个非O1群霍乱弧菌诊断血清所凝集,l而是一种新的血清型,l被命名为O139霍乱弧菌。

3.不典型O1群霍乱弧菌11本群霍乱弧菌可被多价O1群血清所凝集,l但本群弧菌在体内外均不产生肠毒素,l因此没有致病性。

(二)形态及染色

霍乱弧菌是革兰染色阴性,l呈弧形或逗点状杆菌。一般长约1.5~3.0μm,l宽0.3~0.4μm,l菌体尾端有一鞭毛,l运动活泼,l在暗视野悬滴镜检可见穿梭状运动。患者粪便直接涂片可见弧菌纵列呈“鱼群”样。O139霍乱弧菌为革兰阴性弧菌,l不具备非O1群霍乱弧菌137个血清型的典型特征,l该菌长2~3μm,l宽约0.5μm,l菌体单端有一根鞭毛,l菌体外有荚膜。

(三)培养特性

霍乱弧菌在普通培养基中生长良好,l属兼性厌氧菌。在碱性环境中生长繁殖快,l一般增菌培养常用pH8.4~8.6的1%碱性蛋白胨水,l可以抑制其他细菌生长。O139霍乱弧菌能在无氯化钠或30g/L氯化钠蛋白胨水中生长,l而不能在80g/L浓度下生长。

(四)生化反应

O1群霍乱弧菌和非典型O1群霍乱弧菌均能发酵蔗糖和甘露糖,l不发酵阿拉伯糖。非O1群霍乱弧菌对蔗糖和甘露糖发酵情况各不相同。此外埃尔托生物型能分解葡萄糖产生乙酸甲基甲醇(即VP试验)。O139型能发酵葡萄糖、i麦芽糖、i蔗糖和甘露糖,l产酸不产气,l不发酵肌醇和阿拉伯糖。氧化酶试验和明胶试验呈阳性,l靛基质试验阳性,l对绵羊红细胞溶血试验结果不定(+/-),l对多粘菌素(50单位)和复方新诺明不敏感,l鸡血球凝集试验阳性,l对O1群霍乱弧菌Murkherice的Ⅳ和Ⅴ型噬菌体不敏感。

(五)抗原结构

霍乱弧菌有耐热的菌体(O)抗原和不耐热的鞭毛(H)抗原。H抗原为霍乱弧菌属所共有;O抗原特异性高,l有群特异性和型特异性两种抗原,l是霍乱弧菌分群和分型的基础。群的特异性抗原可达100余种。O1群弧菌型的特异性抗原有A、iB、iC三种,l其中A抗原为O1群弧菌所共有,lA抗原与B或(和)C抗原相结合则可分为三型:i小川型(异型,lOgawa)含AB抗原;稻叶型(原型,lInaba)含AC抗原;彦岛型(中间型,lHikojema)含ABC三种抗原。霍乱弧菌所含的BC抗原,l可以因弧菌的变异而互相转化,l如小川型和稻叶型之间可以互相转化,lO139霍乱弧菌与O1群霍乱弧菌的多价诊断血清不发生交叉凝集,l与O1群霍乱弧菌特异性的A、iB及C因子单克隆抗体也不发生反应。

霍乱弧菌的致病力包括:i①鞭毛运动、i粘蛋白溶解酶、i黏附素;②霍乱肠毒素;③内毒素;④弧菌的代谢产物及其他毒素。霍乱肠毒素(Cholera1toxin,lCT)在古典型、i埃尔托生物型和O139型霍乱弧菌均能产生,l且互相之间很难区别。CT是一种不耐热的毒素,l56℃30分钟即被破坏。在弧菌的生长对数期合成并释放于菌体外。O1群霍乱弧菌和非O1群霍乱弧菌肠毒素的抗原特性大致相同。CT有AB两个亚单位,l十二烷基硫酸钠(SDS)聚丙烯酸胺电脉分析,l其分子量各为28kD和8-llkD。进一步研究发现A亚单位由A1和A2两条肽链构成,l并以一对二硫键相连结。肠毒素具有免疫原性,l经福尔马林处理后所获得的无毒性霍乱肠毒素称为类霍乱原(choler.Agenoid),l免疫人体后其所产生的抗体,l能对抗CT的攻击。霍乱弧菌除产生CT,l还能产生Zot毒素(Zonula1occludens1toxin)和Ace毒素(Accessary1cholera1enterotoxin),lCtx操纵子与Zot和Ace基因位于一个称为核心区的4.5kb区域上,l此区域含有编码肠道定居因子的基因Cep,l被看做霍乱弧菌的毒力因子。Zot毒素能影响肠黏膜上皮细胞的紧密联结性,l增大细胞间隙,l使液体漏出,l引起腹泻。Ace毒素类似CT,l在家兔小肠肠段结扎试验中可引起积液。

霍乱弧菌体表有一种特殊的菌毛,l能与CT协同调节表达,l称为毒素协同菌毛(toxin1coregulated1pilus,lTcp)。Tcp的表达受toxR基因控制。Tcp主要亚单位为TcpA。实验证明toxR缺失的菌株,l则失去肠道定居能力。说明TcpA在霍乱弧菌定居人类肠道中起重要作用,l被称为“定居因子”。

(六)抵抗力

霍乱弧菌对干燥、i加热和消毒剂均敏感。一般煮沸1~2分钟,l可杀灭。0.2%~0.5%的过氧乙酸溶液可立即将其杀死。正常胃酸中仅能存活5分钟。但在自然环境中存活时间较长,l如在江、i河、i井或海水中埃尔托生物型霍乱弧菌能生存1~3周,l在鱼、i虾和介壳类食物中可存活1~2周。O139霍乱弧菌在水中存活时间较O1群霍乱弧菌长。

【流行病学】

霍乱在人群中流行至少有两个世纪。自1817年以来,l霍乱曾发生七次世界性大流行。1883年第五次大流行时,lKoch从病人粪便中发现霍乱弧菌方明确本病病原。目前认为第六次大流行或许包括第五次大流行,l与古典生物型霍乱弧菌有关。1961年以来的第七次世界大流行,l则以埃尔托生物型霍乱弧菌为主。1992年在印度孟加拉等地发生霍乱暴发流行,l现已证实是由非O1群的一个新血清型O139霍乱弧菌所引起,l目前已波及巴基斯坦、i泰国、i斯利兰卡、i尼泊尔、i英格兰、i美国、i日本、i前联邦德国和我国的香港等地,l有形成第八次世界大流行趋势。

自从1820年霍乱传入我国后,l每次世界性大流行均波及我国。解放后我国政府采取积极防治措施,l因而1949年后古典生物型霍乱在我国被控制。由于对外交往频繁,l20世纪60年代埃尔托生物型霍乱又传入我国沿海一带。目前应警惕O139型在我国大流行的可能。

(一)传染源

病人和带菌者是霍乱的主要传染源,l其中轻型和隐性感染者由于病情轻不易确诊,l因而不能及时隔离和治疗,l在疾病传播上起着重要作用。

(二)传播途径

霍乱是胃肠道传染病,l病人及带菌者的粪便和排泄物污染水源和食物后可引起传播。其次日常的生活接触和苍蝇亦起传播作用。近年来发现不论埃尔托或O139霍乱弧菌均能通过污染鱼、i虾等水产品引起传播。

(三)人群易感性

人群对霍乱弧菌普遍易感,l本病隐性感染较多,l而有临床症状的显性感染则较少。病后可获一定免疫力。能产生抗菌抗体和抗肠毒素抗体,l但持续时间短,l亦有再感染的报告。

(四)流行季节与地区

在我国霍乱流行季节为夏秋季,l以7~10月为多。流行地区以沿海一带,l如广东、i广西、i浙江、i江苏、i上海等省市为多。

(五)O139霍乱的流行特征

病例无家庭聚集性,l发病以成人为主(可达74%),l男性多于女性。主要经水和食物传播。O139是首次发现的新流行株,l人群普遍易感。在霍乱地方性流行区人群或对O1群霍乱弧菌有免疫力者,l却不能保护免受O139的感染。现有的霍乱菌苗不能期望对新流行株(O139)有任何保护作用。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一)发病机制

人体食入霍乱弧菌后是否发病,l主要取决于机体的免疫力和食入弧菌的量。人体若能分泌正常的胃酸且不被稀释,l则可杀灭一定数量的霍乱弧菌而不发病。但若曾进行胃大部分切除使胃酸分泌减少或大量饮水、i大量进食使胃酸稀释,l或者食入霍乱弧菌的量超过108~9均能引起发病。霍乱弧菌经胃抵达肠道后通过鞭毛运动,l以及弧菌产生的蛋白酶作用,l穿过肠黏膜上的黏液层,l在TcpA(毒素协同调节菌毛A1toxin1coregulated1pilus1A)和霍乱弧菌血凝素(HAS)的作用下,l黏附于小肠上段肠黏膜上皮细胞刷状缘上,l并不侵入肠黏膜下层,l在小肠碱性环境中霍乱弧菌大量繁殖,l并产生霍乱肠毒素(即霍乱原1choleragen)。霍乱肠毒素有A、iB两个亚单位,l当肠毒素与肠黏膜接触后,l其B亚单位能识别肠黏膜上皮细胞上的受体并与之结合,l此受体为神经节苷脂(ganglioside,lGM1)。继而具有酶活性的A亚单位进入肠黏膜细胞内,l其中A1肽链能从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中转移二磷酸腺苷(ADP)一核糖至靶蛋白磷酸鸟嘌呤核苷调节酶(GTP酶或称G蛋白)中并与之结合,l从而使GTP酶活性受抑制,l导致腺苷环化酶(AC)持续活化,l使三磷酸腺苷不断转变为环磷酸腺苷(cAMP)。当细胞内cAMP浓度升高时,l则刺激肠黏膜隐窝细胞过度分泌水、i氯化物及碳酸盐。同时抑制绒毛细胞对钠和氯离子的吸收,l使水和NaCl等在肠腔积累,l因而引起严重水样腹泻。

霍乱肠毒素还能促使肠黏膜杯状细胞分泌黏液增多,l使腹泻水样便中含大量黏液。此外腹泻导致的失水,l使胆汁分泌减少,l因而腹泻排出的大便可成“米泔水”样。

除肠毒素外,lZot毒素、iAce毒素、i内毒素及霍乱弧菌产生溶血素、i酶类及其他代谢产物,l亦有一定的致病作用。

(二)病理生理

1.水和电解质紊乱11霍乱患者由于剧烈的呕吐与腹泻,l体内水和电解质大量丧失,l因而导致脱水和电解质紊乱。严重脱水患者可出现循环衰竭,l进一步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

虽然霍乱患者丢失的液体是等渗液体,l但其中含钾的量约为血清钾的4~6倍。而钠和氯则稍低于血清,l因此补液治疗时,l在有尿的情况下应及时补钾。否则严重低血钾可导致心律紊乱;亦能引起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l进一步加重肾功能衰竭。

2.代谢性酸中毒11由于腹泻丢失大量碳酸氢根。此外失水导致的周围循环衰竭,l组织因缺氧进行无氧代谢,l因而乳酸产生过多可加重代谢性酸中毒。急性肾功能衰竭,l不能排泄代谢的酸性物质,l也是引起酸中毒的原因。

(三)病理解剖

本病主要病理变化为严重脱水,l脏器实质性损害不重。皮肤苍白、i干瘪、i无弹性,l皮下组织和肌肉脱水,l心、i肝、i脾等脏器因脱水而缩小,l色暗无光泽,l肾小球和肾间质毛细血管可见扩张,l肾小管可有混浊变性和坏死。惟独小肠明显水肿,l色苍白暗淡,l黏膜面粗糙。

【临床表现】

本病潜伏期,l短者为数小时,l长者可达3~6天,l一般为1~3天。古典生物型和O139型霍乱弧菌引起的疾病,l症状较严重;埃尔托生物型霍乱弧菌引起的症状轻者多,l无症状的病原携带者亦较多。典型患者多突然发病。少数患者发病前1~2天可有头昏、i乏力或轻度腹泻等症状。

(一)病程分期

典型病例的病程可分为三期。

1.吐泻期11以剧烈的腹泻开始,l继而出现呕吐。一般不发热,l仅少数有低热。

(1)腹泻11腹泻是发病的第一个症状,l其特点为无里急后重感,l多数不伴腹痛,l排便后自觉轻快感。少数患者有腹部隐痛,l个别病例可有阵发性腹部绞痛。排出的粪便初为黄色稀便,l后为水样便,l以黄色水样便多见。腹泻严重者排出白色混浊的“米泔水”样大便。有肠道出血者排出洗肉水样大便。出血多者则呈柏油样便,l以埃尔托霍乱弧菌引起者多见。腹泻次数由每日数次至数十次不等,l重者则大便失禁。

(2)呕吐11一般发生在腹泻之后,l不伴恶心,l多为喷射性呕吐。呕吐物初为胃内食物,l继而为水样,l严重者亦可呕吐“米泔水”样物,l与粪便性质相似。轻者可无呕吐。

2.脱水期11由于剧烈的呕吐与腹泻,l使体内大量水分和电解质丧失,l因而出现脱水,l电解质紊乱和代谢性酸中毒。严重者出现循环衰竭。本期病程长短,l主要决定于治疗是否及时和正确与否。一般为数小时至2~3天。

(1)脱水11可分轻、i中、i重三度。轻度脱水,l可见皮肤黏膜稍干燥,l皮肤弹性略差,l一般约失水1000ml,l儿童70~80ml/kg。中度脱水,l见皮肤弹性差,l眼窝凹陷,l声音轻度嘶哑,l血压下降和尿量减少,l约丧失水分3000~3500ml,l儿童约80~100ml/kg。重度脱水,l则出现皮肤干皱,l没有弹性,l声音嘶哑,l并可见眼眶下陷,l两颊深凹,l神志淡漠或不清的“霍乱面容”。出现循环衰竭和酸中毒者,l若不积极抢救,l可危及生命。重度脱水患者约脱水4000ml,l儿童100~120ml/kg。脱水的分度见下表。

(2)循环衰竭11是严重失水所致的失水性休克。出现四肢厥冷,l脉搏细速,l甚至不能触及,l血压下降或不能测出。继而由于脑部供血不足,l脑缺氧而出现神志意识障碍,l开始为烦躁不安,l继而呆滞、i嗜睡甚至昏迷。

(3)尿毒症、i酸中毒11临床表现为呼吸增快,l严重者除出现库斯莫尔(Kussmaul)大呼吸外,l可有神志意识障碍,l如嗜睡、i感觉迟钝,l甚至昏迷。

(4)肌肉痉挛11由于呕吐、i腹泻使大量的钠盐丧失,l严重的低血钠引起腓肠肌和腹直肌痉挛。临床表现为痉挛部位的疼痛和肌肉呈强直状态。

(5)低血钾11频繁的腹泻使钾盐大量丧失,l血钾可显著降低。临床表现为肌张力减弱,l膝反射减弱或消失,l腹胀,l亦可出现心律紊乱。EKG示QT延长,lT波平坦或倒置和出现U波。

3.恢复期或反应期11腹泻停止,l脱水纠正后多数病人症状消失,l尿量增加,l体力逐步恢复。但亦有少数病例由于血液循环的改善,l残留于肠腔的内毒素被吸收进入血流,l可引起轻重不一的发热。一般体温可达38℃~39℃,l持续1~3天后自行消退。

(二)临床类型

根据失水程度、i血压和尿量情况,l可分为轻、i中、i重三型。

1.轻型11起病缓慢,l腹泻每日不超出10次,l为稀便或稀水样便,l一般不伴呕吐,l持续腹泻3~5天后恢复。无明显脱水表现。

2.中型(典型)11有典型的腹泻和呕吐症状,l腹泻每日达10~20次,l为水样或“米泔水”样便,l量多。因而有明显失水体征。血压下降,l收缩压70~90mmHg,l尿量减少,l24小时尿量500ml以下。

3.重型11患者除有典型腹泻(20次/天以上)和呕吐症状外,l存在严重失水,l因而出现循环衰竭。表现为脉搏细速或不能触及,l血压明显下降,l收缩压低于70mmHg或不能测出。24小时尿量50ml以下。

除上述三种临床类型外,l尚有一种罕见的暴发型或称中毒型,l又称“干性霍乱(cholerasicca)”。本型起病急骤,l尚未出现腹泻和呕吐症状,l即迅速进入中毒性休克而死亡。

【实验室检查】

(一)一般检查

1.血常规及生化检查11由于失水可引起血液浓缩,l红细胞计数升高,l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增高。白细胞数可达10×109/L以上。分类计数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增多。失水期间血清钠、i钾、i氯均可见降低,l尿素氮、i肌酐升高,l而HCO3下降。

2.尿常规11可有少量蛋白,l镜检有少许红、i白细胞和管型。

3.大便常规11可见黏液和少许红、i白细胞。

(二)血清学检查

霍乱弧菌的感染者,l能产生抗菌抗体和抗肠毒素抗体。抗菌抗体中的抗凝集抗体,l一般在发病第5天出现,l病程8~21天达高峰。血清免疫学检查主要用于流行病学的追溯诊断和粪便培养阴性可疑病人的诊断。若抗凝集素抗体双份血清滴度4倍以上升高,l有诊断意义。

(三)病原学检查

1.粪便涂片染色11取粪便或早期培养物涂片做革兰染色镜检,l可见革兰阴性稍弯曲的弧菌,l无芽孢,l无荚膜,l而O139菌除可产生荚膜外,l其他与O1菌同。

2.悬滴检查11将新鲜粪便做悬滴或暗视野显微镜检,l可见运动活泼呈穿梭状的弧菌。

3.制动试验11取急性期病人的水样粪便或碱性胨水增菌培养6小时左右的表层生长物,l先做暗视野显微镜检,l观察动力。如有穿梭样运动物时,l则加入O1群多价血清一滴,l若是O1群霍乱弧菌,l由于抗原抗体作用,l则凝集成块,l弧菌运动即停止。如加O1群血清后,l不能制止运动,l应再用O139血清重作试验。

4.增菌培养11所有怀疑霍乱患者的粪便,l除做显微镜检外,l均应做增菌培养。粪便留取应在使用抗菌药物之前。增菌培养基一般用pH8.4的碱性蛋白胨水,l36℃~37℃培养6~8小时后表面能形成菌膜。此时应进一步做分离培养,l并进行动力观察和制动试验,l这将有助于提高检出率和早期诊断。近年来国外亦有应用霍乱毒素基因的DNA探针,l作菌落杂交,l可迅速鉴定出产毒O1群霍乱弧菌。

5.核酸检测11新近国外应用PCR技术来快速诊断霍乱。其中通过识别PCR产物中的霍乱弧菌毒素基因亚单位CTxA和毒素协同菌毛基因TcpA来区别霍乱弧菌和非霍乱弧菌。然后根据TcpA基因的不同DNA序列来区别古典生物型和埃尔托生物型霍乱弧菌。根据O139群的特异基因设计引物可检测O139

6.鉴别试验11古典生物型、i埃尔托生物型和O139型霍乱弧菌的鉴别见下表。可用3组套式PCR方法检测和鉴别O1群古典型、i埃尔托和O139群,l快速、i特异、i敏感。

【并发症】

(一)急性肾功能衰竭

发病初期由于剧烈呕吐、i腹泻导致脱水,l而出现少尿,l此为肾前性少尿,l经及时补液尿量能迅速增加而不发生肾功能衰竭。若补液不及时脱水加重引起休克,l使肾脏供血不足,l可引起肾小管缺血性坏死,l出现少尿、i无尿和氮质血症。

(二)急性肺水肿

由于本病脱水严重往往需要快速补液,l若不注意同时纠正酸中毒,l则往往容易发生肺水肿。这是代谢性酸中毒导致肺循环高压之故。

【诊断】

在霍乱流行地区、i流行季节,l任何有腹泻和呕吐的病人,l均应考虑患霍乱的可能,l因此均需做排除霍乱的粪便细菌学检查。凡有典型症状者,l应先按霍乱处理。

(一)诊断标准

具有下列之一者,l可诊断为霍乱。

1.有腹泻症状,l粪便培养霍乱弧菌阳性。

2.在霍乱疫区、i流行期间内有典型的霍乱腹泻和呕吐症状,l迅速出现严重脱水,l循环衰竭和肌肉痉挛者。虽然粪便培养未发现霍乱弧菌,l但并无其他原因可查者。如有条件可做双份血清凝集素试验,l滴度4倍上升者可诊断。

3.疫源检索中发现粪便培养阳性前5天内有腹泻症状者,l可诊断为轻型霍乱。

(二)疑似诊断

具有以下之一者。

1.具有典型霍乱症状的首发病例,l病原学检查尚未肯定前。

2.霍乱流行期间与霍乱患者有明确接触史,l并发生泻吐症状,l而无其他原因可查者。

疑似病人应进行隔离、i消毒,l做疑似霍乱的疫情报告,l并每日做大便培养,l若连续二次大便培养阴性,l可做否定诊断,l并做疫情订正报告。

【鉴别诊断】

(一)急性细菌性胃肠炎

包括副溶血弧菌、i金黄色葡萄球菌、i变形杆菌、i蜡样芽胞杆菌、i致病性和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等引起。由于细菌和食物中产生肠毒素,l人进食后即发病。本病起病急骤,l同食者常集体发病。且往往是先吐后泻,l排便前有阵发性腹痛。粪便常为黄色水样便或偶带脓血。

(二)病毒性胃肠炎

常由人轮状病毒、i诺沃克等病毒引起。患者一般有发热,l除腹泻、i呕吐外可伴有腹痛、i头痛和肌痛。少数有上呼吸道症状。大便为黄色水样便。粪便中能检出病毒抗原。

(三)急性细菌性痢疾

典型患者有发热、i腹痛、i里急后重和脓血便,l易与霍乱鉴别。轻型患者仅腹泻黏液稀便,l需与轻型霍乱鉴别,l主要依靠粪便细菌学检查。

【预后】

本病的预后与所感染霍乱弧菌生物型的不同,l以及临床类型轻重、i治疗是否及时和正确有关。此外,l年老体弱或有并发症者预后差、i治疗不及时者预后差。死亡原因主要是循环衰竭和急性肾功能衰竭。

【治疗】

治疗原则:i严格隔离,l及时补液,l辅以抗菌和对症治疗。

(一)严格隔离

病人应按甲类传染病进行严格隔离。及时上报疫情。确诊患者和疑似病例应分别隔离,l病人排泄物应彻底消毒。病人症状消失后,l隔日粪便培养1次,l连续两次粪便培养阴性方可解除隔离。

(二)及时补液

霍乱早期病理生理变化主要是水和电解质丧失,l因此及时补充液体和电解质是治疗本病的关键。

1.静脉输液11液体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l通常选择与患者丧失电解质浓度相似的541溶液。即每升溶液中含氯化钠5g,l碳酸氢钠4g,l氯化钾1g,l另加50%葡萄糖20ml,l以防低血糖。可以按照0.9%氯化钠550ml,l1.4%碳酸氢钠300ml,l10%氯化钾10ml和10%葡萄糖140ml的比例配制。幼儿由于肾脏排钠功能较差,l为避免高血钠,l其比例改为每升液体含氯化钠2.65g,l碳酸氢钠3.75g,l氯化钾1g,l葡萄糖10g。

输液的量和速度:i应根据失水程度而定,l轻度失水患者以口服补液为主。如有呕吐不能口服者给予静脉补液3000~4000ml/d,l最初1~2小时宜快速滴入速度为5~10ml/min。中度失水补液4000~8000ml/d,l最初1~2小时宜快速滴入,l待血压、i脉搏恢复正常后,l再减慢速度为5~10ml/min。重型脱水补液8000~12000ml/d,l一般以2条静脉管道,l开始按40~80ml/min的速度输入,l以后按20~30ml/min快速滴入,l直至休克纠正后相应减慢输液速度,l直至脱水纠正。若患者没有呕吐,l部分液体可经口服途径补充。

儿童轻型患者亦可采用口服补液法,l不能口服者24小时内补液100~150ml/kg。中、i重型患儿24小时静脉补液各自为150~200ml/kg和200~250ml/kg,l可用541溶液。若应用2:i1溶液(即2份生理盐水,l1份1.4%碳酸氢钠溶液)则应注意补钾。

2.口服补液11霍乱肠毒素虽然能抑制肠黏膜对Na和Cl的吸收,l但根据葡萄糖Na共同运载原理,l它并不能抑制Na和葡萄糖的配对吸收和K的吸收,l而且葡萄糖还能增进水的吸收。临床实践证明口服补液治疗霍乱脱水是有效的。一般应用葡萄糖20g,l氯化钠3.5g,l碳酸氧钠2.5g,l氯化钾1.5g加水1000ml。适用于轻型患者,l为减少静脉输液量,l亦可用于中、i重型经静脉补液后已纠正休克的患者。口服量可按成人750ml/h,l小儿15~20ml/kg。5~6小时后根据腹泻和脱水情况再调整。

(三)抗菌治疗

应用抗菌药物控制病原菌后能缩短病程,l减少腹泻次数和迅速从粪便中清除病原菌。但仅作为液体疗法的辅助治疗。近年来已发现四环素的耐药菌株,l但对多西环素(doxycycline)仍敏感。目前常用药物:i复方磺胺甲恶唑,l每片含甲氧苄啶(TMP)80mg,l磺胺甲恶唑(SMZ)400mg,l成人每次2片,l每天2次。小儿30mg/kg,l分2次口服。多西环素成人200mg,l每天2次,l小儿每日6mg/kg分2次口服。诺氟沙星(norfloxacin)成人每次200mg,l每日3次或环丙沙星(ciprofloxacin)成人每次250~500mg,l每日2次口服。以上药物任选一种,l连服3天。不能口服者可应用氨苄西林肌内或静脉注射。O139菌对四环素、i氨苄西林、i氯霉素、i红霉素、i先锋霉素Ⅴ、i环丙沙星敏感,l而对复方磺胺甲恶唑、i链霉素、i呋喃唑酮耐药。

(四)对症治疗

1.纠正酸中毒11重型患者在输注541溶液的基础上尚需根据二氧化碳结合力(CO2CP)情况,l应用5%碳酸氢钠酌情纠酸。

2.纠正休克和心力衰竭11少数患者经补液后血容量基本恢复,l皮肤黏膜脱水表现已逐渐消失,l但血压仍低者,l可应用地塞米松20~40mg或氢化可的松100~300mg,l静脉滴注,l并可加用血管活性药物多巴胺和阿拉明静脉滴注。若出现心衰、i肺水肿,l则应暂停或减慢输液速度,l应用强心药物两地兰0.4mg或毒毛花苷K0.25mg加葡萄糖20ml,l缓慢静脉注射。必要时应用呋噻米20~40mg静脉注射,l亦可用度冷丁50mg肌注镇静。

3.纠正低血钾11补液过程中出现低血钾者应静脉滴入氯化钾,l浓度一般不宜超过0.3%。轻度低血钾者可口服补钾。

4.抗肠毒素治疗11目前认为氯丙嗪对小肠上皮细胞的腺苷环化酶有抑制作用,l临床应用能减轻腹泻,l可应用1~2mg/kg口服或肌内注射。黄连素亦有抑制肠毒素和具有抗菌作用,l成人每次0.3g,l每日3次口服,l小儿50mg/kg,l分3次口服。

【预防】

(一)控制传染源

作好疫源检索,l建立肠道门诊,l以便及时发现患者和疑似患者。对密切接触者进行粪检和预防性服药。一般应用多西环素200mg顿服,l次日口服100mg,l儿童每日6mg/kg,l连服2天。亦可应用诺氟沙星,l每次200mg,l每日3次,l连服2天。

(二)切断传播途径

加强饮水消毒和食品管理,l确保用水安全,l有良好的卫生设施可以明显减少霍乱传播的危险性。对病人和带菌者的排泄物进行彻底消毒。此外,l应消灭苍蝇等传播媒介。

(三)提高人群免疫力

以往应用全菌体死疫苗或并用霍乱肠毒素的类毒菌疫苗免疫人群,l由于保护率低,l保护时间短,l且不能防止隐性感染和带菌者,l因而已不提倡应用。目前国外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制成并试用的有多种菌苗,l现仍在扩大试用,l其中包括:i

1.B亚单位-全菌体菌苗(BS-WC)11这是由灭活的霍乱弧菌全菌体细胞(WC)和纯化的霍乱肠毒素B亚单位(BS)组成的菌苗。此菌苗保护率为65%~85%左右,l对古典生物型霍乱弧菌的预防作用优于埃尔托生物型霍乱弧菌。

2.减毒口服活菌苗(CVD103-HgR)11此菌苗通过口服可诱导黏膜的免疫保护作用,l能明显对抗O1群古典生物型和埃尔托生物型霍乱弧菌的感染。Taket等报告,l口服(3~5)×108单一剂量CVD103-HgR菌苗后,l志愿者中获得100%的保护作用。一般认为保护作用至少持续6个月,l但动物实验表明,l此菌苗对O139型霍乱弧菌无保护作用。但抗O139霍乱弧菌的荚膜脂多糖的抗血清可诱导针对O139的保护作用,l而对O1群霍乱弧菌则无作用,l制备抗该多糖的抗体可对O139攻击起保护作用,l并抑制O139在肠道内繁殖。Woldor等曾构建出缺失CT、iZot和Ace等毒素的VCO139减毒株Bengal-3,l但其安全性和保护力还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WHO编写.李旭,l张苒译.霍乱控制指南.北京:i人民卫生出版社,l1997.4-9.

2.Davis1BM,lWaldor1MK.Filamentous1phages1linked1to1virulence1of1vibrio1cholerae.Curr1Opil1Microbiol,l2003,l6(1):i35-42.

3.Shah1MF,lKazi1MH.Emergence1ofnew1clone1of1toxigenic1Vibrio1cholerae1O11biotype1EL1Tor1displacing1Vibrio1cholerae1O1391Bengalin1Bangladesh.J1Clin1Microbiol,l1997,l35(3):i624-630.

4.Chakrabarti1AK,lBhattachaya1MK,lBahattayaJ,let1al.Evaluation1of1different1antibiotic1in1inhibiting1colonization1of1Vibrio1cholerae1O11and1O1391in1the1rabbit1intestine.Chemotherapy,l1998,l44(2):i108-111.

5.Yamasaki1S,lGarg1S,lNair1GB.Distribution1of1Vibrio1cholerae1O11antigen1biosynthesis1gene1among1O1391and1other1mon-O11serograoups1of1Vibrio1cholerae.FEMS1Microbiol1Lett,l1999,l179(1):i115-121.

6.Dietrich1G,lGriot-Wenk1M,lMetcalfe1IC,let1al.Experience1with1registered1mucosal1vaccine.Vaccine,l2003,l21(7-8):i678-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