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喉

白喉(diphtheria)是白喉棒状杆菌(简称白喉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以局部灰白色假膜和全身毒血症状为特征,l严重者可并发心肌炎和周围神经麻痹。

【病原学】

白喉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1diphtheria)为(1~8)μm×(0.3~0.8)μm细长稍弯曲革兰阳性菌,l一端或两端膨大,l内有异染颗粒称为极体。菌体排列不规则,l常呈Y、iL、iV型或栅栏样。不运动,l无芽孢。在奈瑟(Neisser)染色时菌体呈黄褐色,l异染颗粒为蓝黑色;阿伯特(Albert)染色呈绿色,l异染颗粒为深蓝黑色;庞氏(Ponder)染色菌体呈淡蓝色,l异染颗粒呈深蓝色。在0.033%亚锑酸钾(potassium1antimonious1acid,lPAA)培养基上生长能使锑盐还原,l菌落呈灰黑色,l可与类杆菌相鉴别。根据PAA培养菌落形态和生化反应,l分为轻型(mitis)、i中间型(intermedius)和重型(gravis)。按血清学反应又分57个血清型:i即轻型40个、i中间型4个、i重型13个。以噬菌体把轻型分为Ⅰ~Ⅲ、i中间型为Ⅳ~Ⅵ、i重型为Ⅶ~X1Ⅷ等18个型。病情轻重与分型无明确关系。

该菌分泌的外毒素(diphtheric1exotoxin,lDE)是致病的主要物质,l其为535个氨基酸组成、i分子量约58kD的单链多肽。有A、iB两个片段,lB片段由跨膜、i转位及受体结合区三部分组成;A片段无直接毒性,l在B片段携带下与细胞膜受体结合、i转位到胞质内发挥毒性作用。抗A片段的抗体无中和外毒素作用,l但针对C末端分子量为17kD的多肽(相当于B片段受体结合区)的抗体有阻断外毒素作用。研究发现猿猴细胞表面的CD9抗原可增加DE的敏感性和白喉毒素受体(diphtheria1toxin1receptor,lDTR)亲和力。以寡核苷酸为引物、i棒状噬菌体DNA为模板,l用PCR法从白喉杆菌噬菌体扩增出外毒素全基因序列为1605bp。外毒素的毒性强,l豚鼠最小致死量为0.1μg,l携带产毒基因(tox+)溶原性噬菌体分泌的外毒素有致病力。常用豚鼠或埃勒克(Elek)平板法进行毒力测验。从白喉患者分离的无毒菌株(nontoxic1corynebacterium1diphtheria,lNCD)也可引起严重白喉。因此,l对携带无毒菌株者应作相应预防处理。白喉杆菌外毒素不稳定,l以0.3%~0.5%甲醛处理成为类毒素,l即可用于预防接种或制备抗毒素血清。

白喉杆菌对冷冻、i干燥抵抗力强。在干燥假膜中可生存12周。在玩具、i衣物上可存活数日。对湿热及化学消毒剂敏感,l58℃10分钟或5%石炭酸1分钟即可死亡,l阳光直射下仅能存活数小时。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病人和白喉带菌者(diphtheriaphor)是传染源。健康带菌者约占总人口0.1%~5%,l流行期可达10%~20%。恢复期带菌率与白喉类型及抗毒素、i抗生素应用有关。

(二)传播途径

主要经呼吸道飞沫传播,l也可经食物、i玩具及物品间接传播。

(三)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新生儿经胎盘及母乳获得免疫力,l生后3个月明显下降,l1岁后基本消失。因预防接种或隐性感染免疫力增强。患病后免疫力持久。锡克试验(Schick1test)可测人群免疫水平,l也可用间接血凝或ELISA法测人群血清抗毒素水平。

(四)流行特征

本病见于世界各地。实施计划免疫后儿童发病数明显下降,l发病年龄推迟。一年四季均可发病,l以冬春季多发。居住拥挤,l卫生条件差容易发生流行。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白喉杆菌侵袭力较弱,l侵入上呼吸道后仅在黏膜表层繁殖,l常不侵入深部组织和血流。白喉杆菌外毒素强烈毒性引起细胞破坏,l纤维蛋白渗出,l白细胞浸润。大量渗出的纤维蛋白与白喉性坏死(diphtheric1necrosis)组织、i炎症细胞、i细菌等凝结而形成特征性白喉假膜(diphtheric1pseudomembrane,lDPM)。假膜覆盖于病变表面。咽部假膜与组织粘连紧不易脱落,l强行剥脱易出血。假膜脱落可引起窒息。

白喉杆菌外毒素吸收经血流扩散引起全身毒血症状。毒素吸收量与假膜所在部位及广泛度有关。假膜范围大,l毒素吸收多,l症状重。喉及气管黏膜上皮有纤毛,l毒素吸收较少,l全身症状较轻;鼻白喉毒素吸收量最大,l症状重。病理变化以中毒性心肌炎和白喉性神经炎(diphtheritic1neuritis)最显著。心脏扩大化,l心肌常有脂肪变性、i玻璃样及颗粒样变性,l心肌纤维断裂并可累及传导系统。神经炎以周围运动神经为主,l第Ⅸ、iX对颅神经受损较易,l常为髓鞘变性、i神经轴肿胀。还可有肾浊肿,l肾小管上皮细胞脱落;肾上腺退行性变等。

【临床表现】

潜伏期为1~7天,l多为2~4天。按假膜所在部位分下列类型。

(一)咽白喉

约占白喉的80%。按假膜大小及病情轻重又可分为四型:i

1.普通型11典型咽白喉(typical1pharyngeal1diphtheria)即普通型。起病慢,l咽痛、i中度发热、i食欲不振、i全身不适等。咽充血,l扁桃体肿大,l24小时后即可有灰白色片状假膜形成。假膜边缘清楚,l不易剥离,l强行剥离则基底裸面出血。可有颌下淋巴结肿大压痛。

2.轻型11全身症状轻,l可仅轻微发热、i咽痛。假膜多限于扁桃体,l呈点状或小片状。假膜可不明显而白喉杆菌培养阳性。

3.重型11全身症状重,l体温常超过39℃,l面色苍白。假膜广泛而厚,l可扩大至腭弓、i腭垂及咽后壁。色灰黄污秽,l口臭。可有淋巴结周围软组织水肿。常有心肌炎或周围神经麻痹。

4.极重型11假膜较重型更广泛,l污黑色,l腐败口臭味,l颈部因软组织水肿而似“牛颈”,l呼吸急促。体温达40℃,l烦躁不安,l心脏扩大或中毒性休克等,l抢救不及时常易死亡。

(二)喉白喉

在喉白喉(laryngeal1diphtheria)中,l原发性喉白喉(primary1laryngeal1diphtheria)约占25%,l其余为咽白喉延续而成。特征性表现为“犬吠样”咳嗽,l声音嘶哑或失声,l甚至吸气时有喉梗阻(laryngemphraxis)所致的“三凹“现象、i发绀等。假膜延至气管、i支气管,l或假膜脱落常窒息死亡。

(三)鼻白喉

继发性鼻白喉(secondary1nasal1diphtheria)多来自咽白喉。原发性鼻白喉(primary1nasal1diphtheria)较少见。表现为鼻塞、i浆液血性鼻涕,l鼻孔周皮肤受累发红、i糜烂、i结痂。鼻前庭可有假膜。全身症状轻,l有张口呼吸或哺乳困难等。

(四)其他部位白喉

皮肤白喉(cutaneous1diphtheria)多见于热带。伤口白喉(wound1diphtheria)、i眼结膜白喉(conjunctival1diphtheria)及耳、i口腔、i食管、i外阴、i新生儿脐带等部位白喉,l常仅有局部假膜而全身症状轻。

【实验室检查】

(一)一般检查

白细胞常达(10~20)×109/L,l中性粒细胞增高,l严重时可出现中毒颗粒。

(二)病原体检查

取假膜与黏膜交界处标本涂片查白喉杆菌,l2%亚锑酸钾涂布假膜10~20分钟后变为黑色或深灰色为阳性,l提示有棒状杆菌感染。标本接种于Loeffler血培养基8~12小时可发现白喉杆菌,lElek平板法行毒力试验,l这些均可与非致病类白喉杆菌(diphtheroid1bacillus)相鉴别。荧光标记特异性抗体染色查白喉杆菌阳性率和特异性均高,l利于早期诊断。

【并发症】

白喉性心肌炎(diphtheric1myocarditis)常见于重型白喉病程的第2~3周。面色苍白,l第一心音低钝、i奔马律,lECG显示T波或S—T段改变,l或传导阻滞、i心律失常,l严重者心力衰竭。周围神经麻痹多见于病程的第3~4周。常软腭麻痹(palatoplegia),l鼻音声重、i进食呛咳及腭垂反射消失。其次为颜面肌、i眼肌及四肢肌麻痹等。可有支气管肺炎、i其他化脓性感染、i中毒性肾病、i中毒性脑病等。

【预后】

预后与年龄、i治疗早晚、i临床类型、i并发症及是否接受预防接种等有关。用抗病毒和抗生素治疗后,l病死率已降至5%以下,l多死于心肌炎。

【诊断】

依据流行病学资料和典型表现可以作出临床诊断,l假膜取材培养出白喉杆菌并且毒力试验阳性即可明确诊断。

【鉴别诊断】

咽白喉应与奋森(Vincent)咽颊炎、i急性扁桃体炎及鹅口疮等相鉴别;喉白喉应与急性咽炎、i变态反应性喉水肿及气管内异物相区别。鼻白喉应与慢性鼻炎、i鼻内异物相鉴别。

【治疗】

(一)一般治疗

严格卧床2~6周。高热量流质饮食,l维持水与电解质平衡,l注意口腔护理。

(二)病原治疗

早期使用抗毒素和抗生素治疗是处理成功的关键。

1.抗毒素11白喉抗毒素(diphtheria1antitoxin,lDAT)不能中和进入细胞内的外毒素,l宜尽早(病后3~4天内)使用。用量按假膜部位、i中毒症状、i治疗早晚而定,l轻中型为3万~5万U,l重型6万~10万U;治疗晚者加大剂量;喉白喉适当减量,l注意用DAT后假膜很快脱落可堵塞气道。DAT静脉注射30分钟达血峰浓度,l肌内注射需24小时。重型及治疗晚者常将其稀释于100~200ml葡萄糖液缓慢静脉滴注。注射前皮试过敏者采用脱敏疗法。

2.抗生素11可抑制白喉杆菌生长,l缩短病程和带菌时间。青霉素G对各型白喉均有效,l80万~160万u/d,l分2~4次肌内注射;或红霉素每日10~15mg/kg,l分4次口服,l疗程7~10天。也可用阿奇霉素或头孢菌素治疗。并发细菌性肺炎应根据药敏试验选用相应抗生素控制感染。

(三)对症治疗

并发心肌炎或中毒症状重者可用肾上腺皮质激素。酌情用镇静剂。喉梗阻或脱落假膜堵塞气道者气管切开或喉镜取膜。咽肌麻痹者鼻饲,l必要时呼吸机辅助治疗。

【预防】

(一)管理传染源

呼吸道隔离,l治愈后2次(隔日1次)咽拭培养阴性者可解除隔离。接触者检疫7天。带菌者隔离7天,l并用青霉素或红霉素治疗。

(二)切断传播途径

患者鼻咽分泌物及所用物品应严格消毒。呼吸道分泌物用双倍5%煤酚皂(来苏)或石碳酸处理1小时;污染衣物或用具煮沸15分钟,l不能煮沸的物品用5%煤酚皂浸泡1小时。

(三)保护易感者

新生儿生后3个月注射“百白破(pertussis-diphtheria-tetanus,lPDT)”三联疫苗。7岁以上儿童首次免疫或流行期易感者,l接种吸附精制白喉类毒素(diphtheria1toxoid,lDT)或吸附精制白喉和破伤风类毒素。密切接触的易感者可肌肉注射精制DAT1000~2000U(儿童1000U),l有效预防期为2~3周。

参考文献

1.张树林.白喉.见:i彭文伟主编.传染病学.第6版.北京:i人民卫生出版社,l2004.161-164.

2.McIntyre1PB,lTurnbull1FM,lEgan1AM,let1al.High1levels1of1antibody1in1adults1three1years1after1vaccination1with1a1reduced1antigen1content1diphtheria-tetanus-acellular1pertussis1vaccine,lVaccine,l2004,l23(3):i380-385.

3.Lottenbach1KR,lGranoff1DM,lBarenkamp1SJ,let1al.Safety1and1immunogenicity1of1haemophilus1influenzae1type1B1polysaccharide1or1coniugate1vaccines1in1an1elderly1adult1population.J1Am1Geriatr1Soc,l2004,l52(11):i1883-1887.

4.Bonetti1TC,lSucci1RC,lWeckx1LY,let1al.Tetanus1and1diphtheria1antibodies1and1response1to1a1booster1dose1in1Brazilian1HIV-11infected1women.Vaccine,l2004,l22(27-28):i3707-3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