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热

回归热(relapsing1fever)是由多种回归热螺旋体(spirochetes1of1Borrelia1species)引起的急性虫媒传染病,l其临床特点为阵发性高热,l伴全身疼痛、i肝脾大,l发作期与间歇期交替出现,l寒热往来回归,l故称回归热。根据传播媒介的不同,l可分为虱传同归热(louse-borne1relapsing1fever)(又称流行性回归热)及蜱传回归热(tick-borne1relapsing1fever)(又称地方性回归热)。

【病原学】

回归热螺旋体属于疏螺旋体属或称包柔螺旋体属(Borrelia)。虱传回归热的病原为回归热包柔螺旋体(B.recurrentis),l蜱传回归热的病原有10余种,l如杜通包柔螺旋体(B.duttonii)、i赫姆斯包柔螺旋体(B.hermsii)、i波斯包柔螺旋体(B.persica)及拉迪什夫包柔螺旋体(B.latyschevi)等。两种回归热的病原体,l在形态上难以区别。长约5~40μm,l宽约0.3~0.5μm,l有5~10个大而不规则的疏螺旋。在暗视野下可见螺旋状运动。革兰染色阴性,l瑞特染色或吉姆萨染色呈紫红色。

回归热螺旋体并不含内毒素,l但其外膜脂蛋白具致热原作用,l外膜还含有类属抗原和种特异性抗原,l抗原性极易变异是其特点。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虱传回归热的惟一传染源是病人。鼠类等啮齿动物既是蜱传回归热的贮存宿主,l又是其主要传染源,l病人亦可为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体虱为虱传回归热的传播主要媒介。当虱吸病人血后,l螺旋体进入虱体内生长繁殖,l但不进入唾液腺和胃肠道。当体虱叮咬人被搔抓压碎后经皮肤创面感染人类。污染的手接触眼结膜、i鼻黏膜也可导致感染。蜱传回归热是一种自然疫源性传染病,l蜱叮咬吸血时,l螺旋体随蜱粪或唾液经皮肤破损处侵入人体。

(三)人群易感性

人对回归热普遍易感,l无明显年龄、i性别之差异。两种回归热间无交叉免疫力。病后免疫力不持久,l最长不超过2年。

(四)流行特征

虱传回归热分布于世界各地,l流行季节为冬、i春季,l我国在建国以后少有该病报道。蜱传回归热散发于世界各国的局部地区,l发病季节以春、i夏季的4~8月为多,l我国主要见于新疆、i山西等地。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回归热的发热和中毒症状与螺旋体血症有关,l其发作与间歇交替与机体免疫反应和螺旋体体表抗原变异有关。回归热螺旋体侵入人体,l进入血流繁殖,l并产生大量代谢产物,l从而导致发热和毒血症症状。当体内产生相应的特异性抗体以及单核-吞噬细胞对螺旋体的吞噬、i溶解,l病原体从患者周围血流中消失,l则高热骤退,l转人间歇期。但此期仍具有传染性。未被杀死的螺旋体体表抗原结构发生变异,l成为对原抗体有抵抗力的“回归株”。“回归株”进入肝、i脾、i脑、i骨髓等组织中隐匿繁殖到一定数目后,l再度进入血循环而引起复发,l新的免疫应答将杀死变异的病原体。“回归株”的毒性通常比原始侵犯株要低些,l因而复发病情多较前次为轻。如此反复发作,l直至机体产生足够广泛的特异性抗体,l杀灭全部螺旋体,l复发不再出现。螺旋体繁殖时产生的代谢产物,l能破坏红细胞,l导致溶血性贫血及黄疸,l并可损害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引起出血。

病理变化主要见于肝、i脾、i脑、i心、i肾及骨髓等,l以脾脏最为显著。脾脏明显肿大,l质软,l有散在性梗死坏死及小脓肿形成,l镜检有巨噬细胞及浆细胞浸润和单核—吞噬细胞增殖。肝细胞有变性、i充血,l心、i肾有实质性病变,l脑有水肿、i充血,l脑膜可有炎性浸润。

【临床表现】

(一)虱传回归热

1.潜伏期11虱传回归热为1~14天,l一般为7~8天,l因输血而传染者潜伏期较短。蜱传回归热多为4~9天。

2.症状和体征

(1)初发期:i突发性高热,l1~2天内达40℃以上,l多呈稽留热,l少数为弛张热或间歇热,l伴畏寒、i寒战。头痛、i全身肌肉和关节酸痛为本病突出表现,l尤以腓肠肌为著。面部及结合膜充血;半数以上病例可有肝、i脾大,l轻度黄疸较常见;四肢和躯干可见出血性皮疹及皮肤瘀斑;少数患者有恶心、i呕吐、i腹泻、i咳嗽。病情严重者可出现谵妄、i抽搐、i神志不清等神经症状和脑膜刺激征,l以及呕血、i黑便等出血表象。部分患者可出现心律不齐、i奔马律及心力衰竭。

(2)间歇期:i高热持续6~7天后,l体温骤降,l伴以大汗,l症状逐渐消失,l肝、i脾大及黄疸亦随之减退。但仍感非常疲乏,l精神及食欲均差。

(3)复发期:i经过平均7天的间歇期后,l全部症状再度出现,l即所谓“回归”。每次回归发作,l发热期渐短,l间歇期渐长,l症状渐轻,l最后趋于自愈。复发1次者约占半数,l复发2次者约为20%,l3次以上复发者较少,l无复发者约25%。

(二)蜱传回归热

临床表现与虱传回归热相似,l但相对较轻。发病前常因蜱叮咬而发生局部皮炎和淋巴结肿大。蜱传型的复发次数较虱传型回归热为多,l一般为2~4次,l多者可达14次。

两类回归热的区别见下表。

【实验室检查】

(一)血液检查

多数虱传回归热患者白细胞总数增高,l可达(15~20)×109/L,l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蜱传型者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多在正常范围内。间歇期白细胞多为正常或稍低。血小板可减少,l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常增高,l黄疸病例血清胆红素升高。多次复发后可出现贫血。

(二)尿液检查

常有少量的蛋白、i红细胞和管型。

(三)脑脊液检查

压力可增高,l蛋白及淋巴细胞中等度增多。

(四)病原学检查

在发作期取血或骨髓做涂片染色,l或暗视野检查可发现螺旋体。如病原体不多时,l可做厚片或离心浓缩后检查。必要时取血1~2ml接种于小白鼠腹腔内,l逐日从尾静脉取血检验,l常可于24~48小时内检出螺旋体。区别两种螺旋体,l可将标本接种于豚鼠,l豚鼠对蜱传螺旋体易感,l但虱传螺旋体对豚鼠无病原性。尿和脑脊液中也可检出螺旋体。

【并发症】

病程中常易并发肺炎。虱传型有时可出现弥漫性血管内凝血,l偶可发生脾出血及脾破裂。蜱传型在病后期可出现特殊的眼及神经系统症状,l如虹膜炎、i虹膜睫状体炎、i脉络膜炎、i视网膜炎、i暂时失明等,l脑部受累则有昏迷、i偏瘫、i脑膜炎、i失语及脑神经麻痹等后遗症。孕妇患者易发生早产或流产。

【诊断】

(一)流行病学资料

根据流行季节、i地区、i流行情况、i有无体虱发现,l有助于诊断。蜱传回归热有野外作业史及蜱叮咬史等。

(二)临床表现

急骤起病,l有高热,l显著全身肌肉、i关节酸痛,l剧烈头痛,l肝、i脾大,l黄疸,l出血倾向,l皮疹等,l特别是回归热热型,l诊断可基本成立。

(三)病原学检查

血液或骨髓涂片,l或动物接种后找到螺旋体,l为确定诊断的依据。

【鉴别诊断】

本病未出现回归热热型之前,l需与斑疹伤寒、i流感、i疟疾、i登革热、i钩端螺旋体病、i肾综合征出血热等相鉴别。在间歇期后有复发对其诊断则比较容易确定。

【预后】11取决于治疗的早晚、i患者的年龄、i有无严重并发症等。及时治疗者病死率介于2%~6%之间。

【治疗】

(一)一般治疗及对症治疗

发热时卧床休息,l给予高热量流质饮食,l维持水、i电解质平衡。高热及有神经症状时,l可酌情应用物理降温或小量解热药物及镇静药物。热退时应密切观察血压、i脉率等改变,l注意有无循环衰竭发生。毒血症严重时可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

(二)抗菌治疗

首选四环素,l成人2g/d,l分4次口服,l疗程7~10天,l也可于热退后将剂量减为1.5g/d,l分3次服。亦可用多西环素,l第1日0.2g,l以后每日0.1g,l连用7天。7岁以下儿童及妊娠期妇女禁用四环素,l可采用红霉素。青霉素曾用于本病,l但清除螺旋体慢,l现已少用。应用抗生素时,l首次剂量不宜过大,l以免出现赫氏反应。

【预防】

(一)管理传染源

主要为隔离病人及彻底灭虱。病人热退后需继续观察2周,l复发患者,l亦需在最后一次发热15天后才能解除隔离。

(二)切断传播途径

是预防回归热的关键环节。使用各种方法杀灭虱、i蜱、i鼠。

(三)保护易感者

目前尚无有效的人工免疫方法,l主要作好个人防护,l防止被虱、i蜱叮咬,l对进入疫区而确被疫蜱叮咬者给予多西环素0.1g口服。

参考文献

1.Barbour1AG.Relapsing1fever1and1other1Borrelia1infections.In:iGuerrant1RL,lWalker1DH,lWeller1PF.eds.Tropical1Infectious1Diseases.Principles,lPathogens1&1Practice.Vol11,lPhiladelphia:iChurchill1Livingstone,l1999.547-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