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malaria)是由人类疟原虫感染引起的寄生虫病,l主要由雌性按蚊(Anopheles,lAnopheline1mosquito)叮咬传播。疟原虫先侵入肝细胞发育繁殖,l再侵入红细胞繁殖,l引起红细胞成批破裂而发病。临床上以反复发作的间歇性寒战、i高热、i继之出大汗后缓解为特点。间日疟及卵形疟可出现复发,l恶性疟发热常不规则,l病情较重,l并可引起脑型疟等凶险发作。
【病原学】
疟疾的病原体为疟原虫。可感染人类的疟原虫共有4种,l即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1vivax)、i卵形疟原虫(P.ovale)、i三日疟原虫(P.malariae)和恶性疟原虫(P.falciparum)。
疟原虫的生活史包括在人体内和在按蚊体内两个阶段。
(一)人体内阶段
疟原虫在人体内的裂体增殖阶段为无性繁殖期(asexual1stage)。寄生于雌性按蚊体内的感染性子孢子(sporozoite)于按蚊叮人吸血时随其唾液腺分泌物进入人体,l经血液循环而迅速进入肝脏。在肝细胞(hepatocyte)内经9~16天从裂殖子(merozoite)发育为成熟的裂殖体(schizont)。当被寄生的肝细胞破裂时,l释放出大量裂殖子。它们很快进入血液循环,l侵犯红细胞,l开始红细胞内的无性繁殖周期。裂殖子侵入红细胞后发育为早期滋养体,l即环状体(ring1form),l经滋养体(trophozoite)发育为成熟的裂殖体。裂殖体内含数个至数10个裂殖子,l当被寄生的红细胞(parasitized1erythrocytes)破裂时,l释放出裂殖子及代谢产物,l引起临床上典型的疟疾发作。释放的裂殖子再侵犯未被感染的红细胞,l重新开始新一轮的无性繁殖,l形成临床上周期性发作。间日疟及卵形疟于红细胞内的发育周期约为48小时。三日疟约为72小时。恶性疟的发育周期为36~48小时,l且发育先后不一,l故临床发作亦不规则。
间日疟和卵形疟既有速发型子孢子(tachysporozoite),l又有迟发型子孢子(bradysporozoite)。速发型子孢子在肝细胞内的发育较快,l只需经12~20天就能发育为成熟的裂殖体。迟发型子孢子则发育较缓慢,l需经6~11个月才能发育为成熟的裂殖体。迟发型子孢子亦叫休眠子(hypnozoite),l是间日疟与卵形疟复发的根源。1980年Krotoski首先发现肝细胞内有休眠子,l其大小为2.9~7.0μm,l胞膜较厚,l单核,l胞质较淡,l有泡状物。三日疟和恶性疟无迟发型子孢子,l故无复发。
部分疟原虫裂殖子在红细胞内经3~6代增殖后发育为雌性配子体(female1gametocyte)与雄性配子体(male1gametocyte)。配了体在人体内的存活时间为30~60天。
(二)按蚊体内阶段
疟原虫在按蚊体内的交合繁殖阶段为有性繁殖期(sexual1stage)。当雌性按蚊吸血时,l配子体被吸入其体内,l开始其有性繁殖期。雌、i雄配子体在蚊体内分别发育为雌、i雄配子(gamete),l两者结合后形成合子(zygote),l发育后成为动合子(ookinete),l侵入按蚊的肠壁发育为囊合子(oocyst)。每个囊合子中含有数千个子孢子母细胞(sporoblast),l发育后形成具感染能力的子孢子。这些子孢子可主动地移行于按蚊的唾液腺中,l当按蚊再次叮人吸血时,l子孢子就进入人体,l并继续其无性繁殖周期。参见图8-2-1。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疟疾患者和带疟原虫者。
图8-2-111间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生活史
(二)传播途径
疟疾的传播媒介为雌性按蚊,l经叮咬人体传播。少数病例可因输入带有疟原虫的血液或经母婴传播后发病。母婴传播的疟疾称为先天性疟疾(congenital1malaria)或经胎盘传播的疟疾(transplacental1malaria)。
在我国,l最重要的疟疾传播媒介是中华按蚊(Anopheles1sinensis),l是平原地区间日疟的主要传播媒介。山区的疟疾传播以微小按蚊(Anopheles1minimus)为主。在丘陵地区则以嗜人按蚊(Anopheles1anthropophagus)为重要媒介。在海南省的山林地区,l主要的传播媒介是大劣按蚊(Anopheles1drius)。此外,l我国传播疟疾的媒介尚有多斑按蚊(Anopheles1maculates)和嵌斑按蚊(Anopheles1tessellates)等。
(三)人群易感性
人对疟疾普遍易感。感染后虽可获得一定程度的免疫力,l但不持久。各型疟疾之间亦无交叉免疫性。曾被同种疟原虫感染者,l其临床症状较轻,l甚至可无症状。而当非疟疾流行区的外来人员获得疟原虫感染时,l其临床表现常较严重。
(四)流行特征
疟疾主要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l其次为温带。这主要是因为本病的流行与传播媒介的生态环境因素密切相关。流行区以间日疟为最广,l恶性疟主要流行于热带。三日疟和卵形疟相对较少见。我国除云南和海南两省为间日疟及恶性疟混合流行外,l主要以间日疟流行为主。发病以夏秋季较多,l在热带地区则较少受季节的影响。
此外,l随着我国对外开放、i旅游和人员交流的不断发展,l国内亦发现不少由疟疾流行区(malarious1area)或境外带回的疟疾。
本病在全球致死的寄生虫病中居第一位,l其次是血吸虫病和阿米巴病。全球每年新发的疟疾患者为3~5亿例,l病死(1~2)百万例,l其中主要是5岁以下的幼儿。在某些疟疾流行区中,l约10%死亡的儿童是死于疟疾。
目前,l疟原虫对各种抗疟药的耐药性在增多、i增强,l其中包括对青蒿琥酯的耐药性。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疟原虫在红细胞内发育时一般无症状。当成批被寄生的红细胞破裂、i释放出裂殖子及代谢产物时,l它们作为致热原(pyrogens),l可刺激机体产生强烈的保护性免疫反应,l引起临床上的寒战、i高热、i继之大汗的典型发作(paroxysm)症状。释放出来的裂殖子部分为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吞噬而消灭,l部分则侵入新的红细胞,l并继续发育、i繁殖,l不断循环,l因而导致周期性临床发作。患者可获得一定的免疫力,l此时虽仍有小量疟原虫增殖,l但可无疟疾发作的临床表现,l成为带疟原虫者。
疟疾病人临床表现的严重程度与感染疟原虫的种类密切相关。恶性疟原虫能侵犯任何年龄的红细胞,l可使20%以上的外周血红细胞受感染,l相当于每立方毫米血液中有106个红细胞受感染,l血液中疟原虫密度很高。而且,l其在红细胞内的繁殖周期较短,l只有36~48小时,l因此,l贫血和其他临床表现都较严重。间日疟和卵形疟原虫常仅侵犯较年幼的红细胞,l红细胞受感染率较低,l在每立方毫米血液中受感染的红细胞常低于25000个。三日疟仅感染衰老的红细胞,l在每立方毫米血液中受感染的红细胞常低于10000个,l故贫血和其他临床表现都较轻。
恶性疟原虫在红细胞内繁殖时,l可使受感染的红细胞体积增大成为球形,l胞膜出现微孔,l彼此较易黏附成团,l并较易黏附于微血管内皮细胞上,l引起微血管局部管腔变窄或堵塞,l使相应部位的组织细胞发生缺血性缺氧而引起变性、i坏死的病理改变。若此种病理改变发生于脑、i肺、i肾等重要器官,l则可引起相应的严重临床表现,l如脑型疟疾(cerebral1malaria)。
大量被疟原虫寄生的红细胞在血管内裂解,l可引起高血红蛋白血症,l出现腰痛、i酱油色尿,l严重者可出现中度以上贫血、i黄疸,l甚至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l称为溶血性尿毒综合征(hemolytic1urinemic1syndrome),l亦称为黑尿热(black1water1fever)。此种情况也可由抗疟药物所诱发,l如伯氨喹。
在单核-吞噬细胞系统的吞噬细胞中可有明显的疟色素沉着。细胞因子在疟疾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尚未完全明确,l但已发现α-肿瘤坏死因子(TNF-α)在恶性疟患者的血清中含量明显升高,l并与脑型疟的发生和死亡相关。γ-干扰素对肝细胞内疟原虫的繁殖有抑制作用,l但对红细胞内疟原虫的繁殖则没有抑制作用。
疟原虫能够在宿主体内长期存在,l并在自然界中持续传播,l主要依靠其生活史中的2个特点。首先是在繁殖周期中产生大量的子代。红细胞内成熟的裂殖体含8~32个裂殖子;在孢子囊中可含有数千个子孢子。如此大量使其感染、i繁殖的可能性明显增大。而且,l不同阶段疟原虫抗原的多样性,l也可能使其不易被宿主的免疫反应所清除。
虽然疟疾是一种很古老的传染病,l但在疟疾的发病机制中尚有未能很好解释的现象,l如疟原虫在人红细胞中的繁殖为什么可从不同步变为同步?1为什么在早期疟疾病例的红细胞中不能发现配子体?1迟发型子孢子在肝细胞内的发育、i成熟受什么调控?1这些问题有待作进一步研究才能阐明。
【临床表现】
间日疟和卵形疟的潜伏期为13~15天,l三日疟为24~30天,l恶性疟为7~12天。
疟疾的典型症状为突发性寒战、i高热和大量出汗。寒战常持续20分钟~1小时。随后体温迅速上升,l通常可达40℃以上,l伴头痛、i全身酸痛、i乏力,l但神志清楚。发热常持续2~6小时。随后开始大量出汗,l体温骤降,l持续时间约为30分钟~1小时。此时,l患者自觉明显好转,l但常感乏力、i口干。各种疟疾的两次发作之间都有一定的间歇期。早期病人的间歇期可不规则,l但经数次发作后即逐渐变得规则。间日疟和卵形疟的间歇期约为48小时,l三日疟约为72小时。恶性疟约为36~48小时。反复发作造成大量红细胞破坏,l可使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贫血(anemia)和脾肿大(splenomegaly)。
脑型疟是恶性疟的严重临床类型,l亦偶见于间日疟。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剧烈头痛、i发热,l常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其发生除与受感染的红细胞堵塞微血管有关外,l低血糖(hypoglycemia)及细胞因子亦可能起一定作用。低血糖的发生与患者进食较少和寒战、i高热时消耗较多能量有关。脑型疟的病情凶险,l病死率较高。
恶性疟病人于短期内发生大量被疟原虫感染的红细胞破坏,l可诱发血红蛋白尿,l发生肾损害,l甚至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
输血(blood1transfusion)后疟疾的潜伏期多为7~10天,l国内主要为间日疟,l临床表现与蚊传疟疾相同,l但因无肝细胞内繁殖阶段,l缺乏迟发型子孢子,l故不会复发。经母婴传播的疟疾较常于出生后1周左右发病,l亦不会复发。
再燃(recrudescence)是由血液中残存的疟原虫引起的,l因此,l四种疟疾都有发生再燃的可能性。再燃多见于病愈后的1~4周,l可多次出现。复发(relapse)是由寄生于肝细胞内的迟发型子孢子引起的,l只见于间日疟和卵形疟。复发多见于病愈后的3~6个月。
【诊断】
(一)流行病学资料
注意询问病人发病前是否到过疟疾流行区,l有否被蚊虫叮咬,l近期有无输血史等。
(二)临床表现
典型疟疾的临床表现是间歇发作性寒战、i高热、i大量出汗、i贫血和脾肿大。间歇发作的周期有一定规律性,l如间日疟为隔天发作1次,l三日疟为隔2天发作1次。每次发作都经过寒战、i高热,l继之大汗热退的过程。一般较易与其他疾病相区别。但应注意在发病初期及恶性疟,l其发作常不规则,l使临床诊断有一定困难。疟疾反复发作后,l多有贫血及脾肿大。脑型疟多在疟疾发作时出现神志不清、i抽搐和昏迷。
(三)实验室检查
血液的厚、i薄涂片经吉姆萨染色(Giemsa1stain)后用显微镜油镜检查,l寻找疟原虫,l对疟疾的诊断有重要意义。厚血涂片(thick1film)待干后作吉姆萨染色,l红细胞可在染色中被破裂,l镜检时仅可见白细胞、i血小板和疟原虫。其检出率可比薄血涂片(thin1film)提高10倍以上,l但较难确定疟原虫的种类,l最好能与先用甲醇固定再作吉姆萨染色的薄血涂片同时作参照检查。恶性疟患者的疟原虫密度常较高,l在一个红细胞内常同时有一个以上的恶性疟原虫寄生。于寒战早期病人的血液涂片(blood1smear)中,l较常发现环状体。发作数日后可发现配子体。问日疟原虫的环状体、i大滋养体和裂殖体都较恶性疟原虫大,l而且红细胞胀大、i疟色素较明显。骨髓涂片的阳性率稍高于外周血液涂片。
疟疾的其他实验室诊断方法包括:i吖啶橙荧光染色法,l具有检出速度较快、i检出率较高的优点,l但亦有需用荧光显微镜检查的缺点。检测特异性DNA的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1chain1reaction,lPCR),l灵敏度高,l可达每毫升血液中含10个以上疟原虫的水平。
可用免疫学方法,l如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1immunosorbent1assay,lELISA)、i放射免疫测定(radioimmunoassay,lRIA)等,l检测血液中疟原虫的特异性抗原与特异性抗体,l具有方便、i快速、i敏感的特点。鉴于患者常于感染后3~4周才有特异性抗体出现,l因而特异性抗体的检测价值较小,l仅用于作本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鉴别诊断】
疟疾应与多种发热性疾病相鉴别,l如败血症、i伤寒、i钩端螺旋体病、i肾综合征出血热、i恙虫病、i胆道感染和尿路感染等。发病季节、i地区等流行病学资料对鉴别诊断有一定帮助。上述疾病的特殊临床表现以及有关的实验室检查亦有较大帮助。然而,l最重要的鉴别诊断依据是确定其病原体。大多数临床上误诊的疟疾病例都是由于医生对本病缺乏警惕,l忽视其存在的可能性所造成的。若能及时作病原学检测,l绝大多数病例可获得明确的诊断。恶性疟临床表现不规则,l如再忽视流行病学资料,l则常致延误诊断。当发展为脑型疟时,l应与乙型脑炎、i中毒型菌痢、i散发病毒性脑炎等相鉴别。只要警惕本病,l及时作血液或骨髓涂片的疟原虫检查,l就可及早明确本病诊断。
【治疗】
在疟疾的治疗中,l最重要的是杀灭红细胞内的疟原虫。
(一)抗疟原虫治疗
1.杀灭红细胞内裂体增殖疟原虫的药物11目前有多种抗疟药(antimalarial1drugs)可供选择。
(1)氯喹:i用于对氯喹(chloroquine)敏感的疟原虫感染治疗。一般成人首次口服磷酸氯喹1g(0.6g基质),l6~8小时后再服0.5g(基质0.3g)。第2、i3日再各服磷酸氯喹0.5g。3日总剂量为2.5g。
(2)青蒿素及其衍生物:i青蒿素(artemisinine)片,l成人首次口服1.0g,l6~8小时后服0.5g,l第2、i3日各服0.5g,l3日总剂量为2.5g。青蒿素的衍生物,l如双氢青蒿素(dihydroartemisinin)片,l成人第1天口服120mg,l随后每天服60mg,l连用7天;或蒿甲醚(artemether)注射剂,l首剂300mg肌内注射,l第2、i3日各再肌内注射150mg;或青蒿琥酯(artesunate),l成人第1天每次服100mg,l每日服2次,l第2~5天每次服50mg,l每口服2次,l总剂量为600mg。青蒿琥酯的抗疟疗效显著、i不良反应轻而少,l已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应用。目前,l疟原虫对青蒿琥酯的耐药率很低,l尤其适用于孕妇和脑型疟疾患者的治疗。
(3)磷酸咯萘啶(pyromaridine1phosphate):i是我国20世纪70年代研制的抗疟新药,l能有效地杀灭红细胞内裂体增殖的疟原虫。成人第1天每次服0.2g,l每日服2次,l第2、i3日各0.4g顿服,l总剂量为1.2g(基质)。
(4)甲氟喹(mefloquine):i该药的血液半衰期约为14天。成人顿服750mg即可。具较强的杀灭红细胞内裂体增殖疟原虫的作用,l对耐氯喹的恶性疟原虫感染亦有较好的疗效。然而,l近年来已有耐药株较广泛存在的报告。
(5)其他:i是新近研制或目前国内临床上较少应用的抗疟药物。
1)奎宁:i成人口服硫酸奎宁(quinine1sulfate)0.65g,l每口服3次,l连服7天。主要不良反应为耳鸣、i食欲减退、i疲乏、i头昏,l对孕妇可致流产。现已很少应用。
2)卤泛群(盐酸氯氟菲烷,lhalofantrine1hydrochloride):i为人工合成的抗疟药,l口服后吸收较缓慢,l5~7小时才达血高峰浓度,l半衰期为1~3天。成人患者口服500mg或8mg/kg,l每6小时服1次,l连服3次。
3)奎宁麦克斯(quinimax):i成人用量为800mg,l静脉滴注,l连用3天为1疗程。
4)本芴醇(benflumetolum):i是人工合成的甲氟喹类抗疟药,l口服后4~5小时即达血液高峰浓度,l半衰期为24~72小时。成人用量为第1天口服400mg,l每天2次,l继服200mg,l每天2次,l连用3天,l总用量为2000mg。
5)柏鲁捷特(paluject):i是一种合剂,l每毫升内含盐酸奎宁72.65mg,l盐酸奎尼丁2.25mg,l盐酸辛可宁0.54mg,l盐酸辛可尼丁0.52mg,l折合含61.6mg奎宁基质,l成人每天用量为25mg/kg奎宁基质,l肌肉注射或缓慢静脉注射,l每天2次,l连用3天为1疗程。这是目前在西非地区讲法语国家中较广泛应用的抗疟药,l恶性疟原虫不易对其产生耐药性。
6)常山素(arteflene):i是从中草药常山(Artabotrys1uncinatus)中提取出来的过氧化物,l现可人工合成。有人曾用常山素25mg/kg,l1次顿服与甲氟喹15mg/kg,l1次顿服对恶性疟疾患者进行对比治疗研究。结果,l常山素组的血液疟原虫清除率仅为50%,l低于甲氟喹组的90%。也许以后通过对其衍生物的研究,l可提高其抗疟原虫的活性。
7)阿托华君(atovaquone):i成人用量为500mg,l每天2次,l连服3天为一疗程。治愈率为87%~97.1%。
8)磷酸萘酚喹(naphthoquine1phosphate):i是我国研制合成的抗疟药,l1993年由卫生部颁发Ⅰ类新药证书,l现已投放市场。对氯喹耐药恶性疟原虫感染所致的病人,l0.4g或0.5g,l每日2次,l治愈率可达95%以上。复燃率低于0.5%。1次口服0.6g,l治疗间日疟病人,l治愈率亦可达95%以上。复燃率低于1%。成人1次顿服0.4g,l作疟疾预防,l30天内的保护率为100%,l45天的保护率为99%,l而对照组的发病率分别为12%和16%。在用药治疗与预防中未见明显不良反应。该药的缺点是杀虫速度和控制临床症状较慢,l故不宜用于治疗脑型疟疾病人。
9)反义寡核苷酸(antisense1oligodeoxynucleotides):i体外研究显示,l疟原虫的反义寡核苷酸可抑制红细胞内疟原虫的繁殖。尚未能应用于临床病例的治疗。
对耐药的疟原虫感染者,l可采用联合用药治疗,l如甲氟喹加周效磺胺,l乙胺嘧啶加周效磺胺(Pyrimethamine-sulfadoxine,lFansidar),l青蒿琥酯加本芴醇,l咯萘啶加乙胺嘧啶等。
2.杀灭红细胞内疟原虫配子体和迟发型子孢子的药物
(1)磷酸伯氨喹(primaquine1phosphate):i目前在临床上常用,l通常于应用杀灭红细胞内裂体增殖疟原虫的药物后才应用。成人每次口服磷酸伯氨喹13.2mg(7.5mg基质),l每日服3次,l连服8天。伯氨喹可杀灭红细胞内疟原虫配子体和肝细胞内迟发型子孢子,l防止疟疾的传播与复发。虽然恶性疟和三日疟无复发问题,l但是为了杀灭其配子体,l防止传播,l亦应服用伯氨喹2~4天。由于伯氨喹可使红细胞内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lucose-6-phosphate1dehydrogenase,lG-6PD)缺陷的病人发生急性血管内溶血(acute1intravascular1hemolysis),l严重者可因发生急性肾衰竭(acute1renal1failure)而致命,l因此,l于应用前应常规作G-6PD活性检测,l确定无缺陷后才给予服药治疗。
(2)特芬喹(tafenoquine):i是美国新近研制的8氨喹类杀灭红细胞内疟原虫配子体和迟发型子孢子的药物。初步临床试验显示,l成人每天口服300mg,l连服7天,l预防疟疾复发效果良好。
对脑型疟疾的病原治疗,l目前较常应用的杀灭红细胞内裂体增殖疟原虫的药物有:i
(1)青蒿琥酯:i成人用60mg加入5%碳酸氢钠0.6ml,l摇匀2分钟至完全溶解,l再加5%葡萄糖注射液5.4ml,l使最终为10mg/ml青蒿琥酯溶液,l作缓慢静脉注射。或按1.2mg/kg体重计算每次用量。首剂注射后4、i24、i48小时分别再注射1次。若病人的神志恢复正常,l可改为口服,l每日服100mg,l连服2~3天。
(2)氯喹:i可用于敏感疟原虫株感染的治疗。用量为16mg/kg体重,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中,l于4小时内静脉滴注,l继以8mg/kg体重,l于2小时内滴完。每日总用量不宜超过35mg/kg体重。
(3)奎宁:i用于耐氯喹疟原虫株感染患者。二盐酸奎宁500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中,l于4小时内静脉滴注。12小时后可重复使用。清醒后可改为口服。静脉滴注过快可导致心律紊乱、i低血压,l甚至死亡。
(4)磷酸咯萘啶:i按3~6mg/kg体重计算,l用生理盐水或等渗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稀释后作静脉滴注,l12小时后可重复应用。神志清醒后可改为口服。
脑型疟疾的病原治疗,l目前国内较常应用的是青蒿琥酯的静脉注射剂型。
目前,l疟疾的病原治疗需分别应用两类药物。首先必须先应用一种杀灭红细胞内裂体增殖疟原虫的药物,l如青蒿琥酯或氯喹。作G-6PD活性检测,l若结果正常,l则再应用1种杀灭红细胞内疟原虫配子体和迟发型子孢子的药物。目前可供临床应用的只有伯氨喹。对间日疟和卵形疟病人必须应用伯氨喹治疗,l以防复发。对恶性疟和三日疟病人,l可不用伯氨喹治疗或仅用其治疗2~4天,l以杀灭疟原虫的配子体,l防止传播。
(二)对症及支持治疗
脑型疟常出现脑水肿与昏迷,l应及时给予脱水治疗。监测血糖,l以及时发现和纠正低血糖。应用低分子右旋糖酐,l对改善微血管堵塞有一定帮助。对超高热(hyperthermia)病人可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用抗疟药加醋氨酚(acetaminophen)、i布洛芬(ibuprofen)等解热镇痛药治疗可加快退热速度。加用血管扩张剂己酮可可碱(pentoxifylline)治疗,l可提高脑型疟疾患者的疗效。
【预防】
(一)控制传染源
健全疫情报告,l根治疟疾现症病人及带疟原虫者。
(二)切断传播途径
主要是消灭按蚊,l防止被按蚊叮咬。清除按蚊幼虫孳生场所及广泛使用杀虫药物。个人防护可应用驱避剂或蚊帐等,l避免被蚊虫叮咬。
(三)提高人群免疫力
疟疾疫苗接种有可能降低本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l但由于疟原虫抗原的多样性,l给疫苗研制带来较大困难。目前研制的主要是子孢子蛋白和基因疫苗,l尚未能供现场应用。
药物预防(chemoprophylaxis)是目前较常应用的措施。对高疟区的健康人群及外来人群可酌情选用。成人常用氯喹,l口服0.5g,l每周1次。在耐氯喹疟疾流行区,l可用甲氟喹0.25g,l每周1次。亦可选用乙胺嘧啶25mg,l或多西环素(doxycycline)0.2g,l每周1次。孕妇、i儿童宜服用氯喹作预防。
其他预防疟疾的药物,l如氨酚喹(amodiaquine)、i氯胍(proguanil)、i阿奇霉素(azithromycin)等,l因效果欠佳或不良反应较重,l目前已较少应用。
参考文献
1.itchell1GH,lThomas1AW,lMargos1G,let1al.Apical1membrane1antigen11,la1major1malaria1vaccine1candidate,lmediates1the1close1attachment1of1invasive1merozoites1to1host1red1blood1cells.Infect1Immun,l2004,l72(1):i154-158.
2.abrera1G,lgone1C,lTebo1AE,let1al.Immunoglobulin1G1isotype1responses1to1variant1surface1antigens1of1Plasmodium1falciparum1in1healthy1Gabonese1adults1and1children1during1and1after1successive1malaria1attacks.Infect1Immun,l2004,l72(1):i284-294.
3.Bermúdez1A,lAlba1P,lEspejo1F,let1al.Fitting1modified1HRP-I1peptide1analogue13D1structure1into1HLA-DR1molecules1induces1protection1against1Plasmodium1falciparum1malaria.Int1J1Biochem1&1Cell1Biol,l2005,l37(2):i336-349.
4.Kikumbih1N,lHanson1K,lMills1A,let1al.The1economics1of1social1marketing:ithe1case1of1mosquito1nets1in1Tanzania.Soc1Sci1Med,l2005,l60(2):i369-381.
5.Vasconcelos1NM,lSiddique1AB,lAhlborg1N,let1al.Differential1antibody1responses1to1Plasmodium1falciparum-derived1B-cell1epitopes1induced1by1diepitope1multiple1antigen1peptides(MAP)1containing1different1T-cell1epitopes.Vaccine,l2004,l23(3):i343-352.
6.Walsh1DS,lLooareesuwan1S,lWilairatana1P,let1al.Randomized1dose-ranging1study1of1the1safety1and1efficacy1of1WR1238605(Tafenoquine)1in1the1prevention1of1relapse1of1Plasmodium1vivax1malaria1in1Thailand.J1Infect1Dis,l1999,l180(4):i1282-1287.
7.Tham1JM,lLee1SH,lTan1TM,let1al.Detection1and1species1determination1of1malaria1parasites1by1PCR.J1Clin1Microbiol.1999,l37(5):i1269-1273.
8.周明行.疟原虫感染.见:i彭文伟主编.现代感染性疾病与传染病学.北京:i科学出版社,l2000.1425-14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