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形虫病

弓形虫病(toxoplasmosis)是由弓形虫(Toxoplasma1gondii)引起的人畜共患性原虫病。本病为全身性疾病,l呈世界性分布,l人群普遍易感,l通过先天性和获得性两种途径传播,l人感染后多呈隐性感染。发病者由于弓形虫寄生部位及机体反应性的不同,l临床表现较复杂,l有一定病死率及致先天性缺陷率。此外当机体免疫功能缺陷时隐性感染可以变为显性,l它是艾滋病的重要机会性感染之一。

【病原学】

弓形虫有双宿主生活周期,l其中间宿主广泛,l包括爬虫类、i鱼类、i昆虫类、i鸟类、i哺乳类等动物和人,l终宿主则有猫和猫科动物。弓形虫的生活史分为5个期:i①速殖子期(滋养体):i在有核细胞内迅速分裂占据整个宿主的细胞浆,l称为假包囊;②缓殖子期:i在虫体分泌的囊壁内缓慢增殖,l称为包囊,l包囊内含数百个缓殖子;③裂殖体期:i是由缓殖子或子孢子等在猫小肠上皮细胞内裂体增殖,l形成裂殖子的集合体;④配子体期:i大配子(雌)和小配子(雄),l受精后形成合子,l最后发育成卵囊;⑤子孢子期:i指卵囊内的孢子体发育繁殖,l形成2个孢子囊,l后每个孢子囊分化发育为4个子孢子。前3期是无性繁殖,l后2期是有性繁殖。

弓形虫具有双宿主生活周期,l分两个阶段发育,l即肠外阶段与肠内阶段。前者在各种中间宿主和终宿主组织内发育。后者仅于终宿主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内发育。

(一)肠外阶段

弓形虫的卵囊,l包囊或假包囊被中间宿主或终宿主吞食后,l在肠腔内分别释放出子孢子,l缓殖子或速殖子,l虫体可直接或经淋巴和血液侵入到肠外组织、i器官的各种有核细胞内,l也可通过吞噬细胞和吞噬作用进入细胞内。虫体主要在胞质内,l也可在胞核内进行分裂繁殖。在急性期、i速殖子迅速裂体增殖,l使受侵的细胞破裂,l速殖子又侵入新的细胞增殖。随着机体特异性免疫的形成,l弓形虫速殖子在细胞内的增殖减慢并最终发育成包囊。虫体进入缓殖子期。包囊可在宿主体内长期存在。当宿主免疫功能低下时,l包囊破裂放出大量缓殖子,l形成虫血症,l并可侵入新的宿主细胞进行迅速增殖。

(二)肠内阶段

卵囊、i包囊或假包囊被终宿主吞食后进入小肠。子孢子、i缓殖子或速殖子可直接侵入小肠黏膜上皮细胞内先进行无性生殖,l并形成裂殖子。细胞破坏后释放出裂殖子,l再侵入新的上皮细胞。经数代增殖后,l部分裂殖子在上皮细胞内发育为雌、i雄配子体,l二者结合受精成为合子,l最后发育为卵囊,l卵囊成熟后从上皮细胞脱出进大肠腔,l随粪便排出体外。排出的卵囊必须经外界2~3天的发育,l方能成熟,l成熟的卵囊才具感染力。

不同发育期弓形虫的抵抗力有明显不同。滋养体对温度和一般消毒剂都较敏感,l加热到54℃能存活10分钟;在1%来苏液或1%盐酸溶液中1分钟即死亡。包囊的抵抗力较强,l4℃可存活68天,l胃液内可耐受3小时,l但不耐干燥及高温,l56℃10~15分钟即可使之死亡。卵囊对酸、i碱等常用消毒剂的抵抗力都很强,l但对热的抵抗力弱,l80℃1分钟即死亡。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1.动物宿主11猫和其他哺乳动物及鸟类均可为弓形虫的储存宿主。各种动物在流行病学上的作用不同,l其中以猫为最重要,l因其粪便中有卵囊,l且卵囊可在外界生存时间较长。其他带有包囊的动物也是传染源,l如果肉类烹调加热不到60℃或冰冻不到-20℃,l均具传染性。

2.病人11急性期病人的尿、i粪、i唾液以及痰内均可有弓形虫,l但因其不能在外界久存,l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不大,l人作为传染源可通过输血、i器官移植或母婴之间通过胎盘进行传播。

(二)传播途径

先天性感染为孕妇通过胎盘传播使胎儿感染。当孕妇在妊娠期内感染弓形虫病时,l于虫血症期通过胎盘也可污染羊水,l进入胎儿的胃肠道而引起宫内感染。

获得性感染则以胃肠道经饮食(生或未熟的肉、i乳、i蛋等)、i水源污染和密切接触动物(猫、i猪、i犬、i兔等)为主。输血或器官移植并发弓形虫病也有报告,l经损伤的皮肤黏膜或唾液飞沫侵入人体的人与人间的水平传播也有报道。

(三)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但动物饲养员、i屠宰场工作人员以及医务人员感染率较高。严重疾病患者,l如恶性肿瘤、i淋巴肉芽肿、i长期免疫抑制剂以及免疫缺陷如艾滋病等患者多易感染弓形虫病。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弓形虫侵入人体后,l经局部淋巴结或直接进入血液循环,l造成虫血症。感染初期,l机体尚未建立特异性免疫。血流中的弓形虫很快播散侵入各个器官,l在细胞内以速殖子形成迅速分裂增殖,l直到宿主细胞破裂后,l逸出的速殖子再侵入邻近细胞,l如此反复,l发展为局部组织的坏死病灶,l同时伴有以单核细胞浸润为主的急性炎症反应。在慢性感染期,l只有当包囊破裂,l机体免疫力低下时,l才会出现虫血症播散,l引起上述病变。弓形虫可侵犯人体任何器官,l其好发部位为脑、i眼、i淋巴结、i心、i肺、i肝和肌肉。随着机体特异性免疫的形成,l血中弓形虫被清除,l组织中弓形虫形成包囊,l可长期在宿主体内存在而无明显症状。包囊最常见于脑和眼,l次为心肌和骨骼肌。当宿主免疫力一旦下降,l包囊破坏逸出的缓殖子除可播散引起上述坏死病变外,l还可引起机体速发型变态反应,l导致坏死和强烈的肉芽肿样炎症反应。

弓形虫感染后,l可使宿主的T细胞、iB细胞功能受抑制,l以致在急性感染期虽存在高浓度的循环抗原,l但缺乏抗体。而且特异性抗体的保护作用有限。仍有再感染的可能。由于细胞免疫应答受抑制,lT细胞亚群可发生明显变化,l症状明显者,lT4/T8比例倒置。NK细胞活性先增强后抑制,l但所起的免疫保护作用不明显。近年的研究发现IFN、iIL-2均具有保护宿主弓形虫的作用。

【临床表现】

多数是无症状的带虫者,l仅少数人发病。该病临床表现复杂,l轻者为隐性感染,l重者可有多器官损害。

(一)先天性感染

出现在初次急性感染的早孕妇女,l约20%~40%的感染孕妇可传给胎儿,l引起流产、i死胎或先天性弓形虫病。疾病征象出现于出生时或出生后1个月内,l常有4组体征,l脉络膜视网膜炎、i精神运动障碍、i脑钙化灶和脑积水。胎儿急性感染后均可出现先天性畸形,l包括:i小头畸形、i脑积水、i脊柱裂、i无眼、i小眼等,l以脑部和眼部病变最多。先天性感染多可致病。

(二)后天获得性感染

其临床表现多变,l多因宿主的免疫功能下降,l与艾滋病及恶性肿瘤关系密切。轻型病例主要为淋巴结肿大,l重型患者常有中枢神经系统病变,l偶引起严重感染,l如肺炎、i脑炎、i心肌炎及视网膜脉络膜炎,l症状可反复发作数月。

【实验室检查】

(一)病原体检查

1.直接涂片11取各种体液如脑脊液、i痰液、i胸腹水、i骨髓等涂片,l用常规染色法或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l在涂片中可发现弓形虫花环、i链条和簇状群体,l位于细胞浆内。

2.动物接种11将血、i体液等接种小鼠,l若获弓形虫者,l多为急性感染患者。

3.细胞培养11弓形虫速殖子适应于多种传代细胞系。现已有Hela细胞、i鸡胚成纤维细胞与兔睾丸单层纤维母细胞培养的报道。

(二)免疫学检查

1.检测血清中的抗虫体表膜的抗体11①染色试验(Sabin-Feldman1dye1test,lDT):i特异、i敏感、i重复性好,l是检测弓形虫抗体的首选方法。感染后7~10天可阳性;②直接凝集试验(DAT):i是以速殖子全虫以检测特异性IgG,l方法简便、i特异。适于孕妇感染的筛选;③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i检测特异性IgG和IgM,l特异性较差。

2.检测虫体胞浆成分的抗体11①间接血凝试验(IHA):i特异性、i敏感性均较好,l适于流行病学调查;②ELISA法检测特异性IgM,l具早期诊断价值;③补体结合试验:i抗体出现时间较长为其优点。

3.检测血清或体液中的弓形虫循环抗原(cAg)11应用抗弓形虫特异性抗体进行检测,l常用ELISA法,l特异性、i敏感性均较高,l是弓形虫急性感染的可靠指标。

常规检验血象、i白细胞略有增高,l淋巴细胞或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增高,l有时可见异型淋巴细胞。

【诊断】

如有视网膜脉络膜炎、i脑积水、i头小畸形、i眼球过小或脑钙化者,l应考虑有本病的可能,l但确诊则必须找到病原体或血清学反应阳性。

【鉴别诊断】

先天性弓形虫脑病应与巨细胞病毒、i疱疹病毒、i风疹病毒等所引起的脑病进行鉴别,l脉络膜视网膜炎除与上述病毒所引起的进行鉴别外,l也应与结核、i梅毒、i麻风、i肉样瘤等所引起者相鉴别。获得性弓形虫淋巴结肿大,l应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巨细胞病毒、i淋巴瘤、i结核、i立克次体瘤等所引起者相鉴别,l脑膜脑炎应与细菌或真菌等所引起者相鉴别。病原体应与利杜体和荚膜组织胞浆菌相鉴别。

【预后】

取决于宿主受累器官及免疫状态。孕妇的感染可致妊娠异常或胎儿先天畸形。成人多器官受累者预后甚差,l尤其在严重免疫抑制者,l有相当高的病死率。

【治疗】

目前公认有效的药物有乙胺嘧啶、i磺胺嘧啶和螺旋霉素、i克林霉素等。脑弓形虫病常用疗法为乙胺嘧啶,l成人每日50mg,l儿童1mg/kg,l分2次服;加磺胺嘧啶,l成人每日4g,l儿童150mg/kg,l或用复方磺胺甲恶唑(TMP-SMZ),l成人2片,l每日服2次,l疗程最短3个月,l超过4个月或更长时则疗效更佳。注意有可能发生白细胞、i血小板减少,l贫血、i溶血及神经系统症状等不良反应。对于孕妇、i先天性弓形虫病患儿,l虽无症状亦应治疗。免疫功能低下的弓形虫隐性感染者,l血清学试验从阴性转为阳性的孕妇的预防性治疗均可采用乙胺嘧啶,l也可用螺旋霉素,l成人每日2~4g,l儿童50~100mg/kg,l4次分服,l或克林霉素每日600~900mg,l3周为1疗程,l间隔1周再重复1疗程。

【预防】

搞好食品卫生,l不进食未熟食物,l不玩弄猫犬等动物,l防止粪便污染食物。加强宣传教育,l开展对易感者必要的血清学检测。给活动性感染者予必要处理,l特别是育龄妇女和孕妇。防止血制品和器官移植传播本病。

参考文献

1.王崇功.弓形虫病临床研究进展.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l1990,l6(6):i57-59.

2.Gross1U.Toxoplasma1gandii1research1in1Europe.Parasitol1Today,l1996,l12(1):i1-3.

3.王崇功.弓形虫病.见:i陈菊梅主编.现代传染病学.北京:i人民军医出版社,l1999.591-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