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孢子虫病(cryptosporidiosis)是一种由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引起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临床以发热、i腹痛、i腹泻、i体重减轻等为主要症状。大多数病人病程短暂而自愈。但在免疫功能缺陷病人(如艾滋病患者)受感染后,l可引起严重的难治性致死性腹泻,l也可在免疫功能正常者,l如新生儿、i婴幼儿等中致病。目前认为,l隐孢子虫是导致人类腹泻的重要寄生虫之一。
【病原学】
隐孢子虫是一种专性细胞内生长的寄生原虫,l属孢子虫纲,l球虫亚纲,l真球虫目,l艾美球虫亚目,l隐孢子虫科,l隐孢子虫属。到目前为止,l发现有5个种:i即寄生于人、i牛等动物的微小隐孢子虫(C.parvum)、i寄生于鼠的鼠隐孢子虫(C.muris)、i寄生于禽类的为贝氏隐孢子虫(C.baileyi或C.mleagridis),l寄生于爬虫类的为C.crotali和寄生于鱼类的为C.nasorum。
虫体呈球形,l直径为2~4μm,l其生活史与孢子虫纲的其他原虫相似,l包括无性的裂殖生殖,l有性生殖及孢子生殖,l三者均在同一宿主体内进行。其卵囊呈卵圆形,l直径为2~6μm,l卯囊壁光滑,l成熟的卵囊内有4个新月形子孢子。当其被人或动物吞食后在小肠内脱囊,l子孢子从卵囊壁的裂隙中逸出,l附着于小肠上皮细胞的微绒毛刷沿,l并被封入纳虫空泡(parasitophorous1vacuole)内发育为滋养体进行裂殖生殖,l先发育为含8个小核的滋养体,l然后进一步发育为有8个裂殖子的Ⅰ型裂殖体。裂殖体成熟破裂后,l裂殖子再次侵入其他小肠上皮细胞,l继续进行Ⅱ型裂殖生殖或者发育为仅含4个裂殖子的Ⅱ型裂殖体。由成熟的Ⅱ型裂殖体释放出的裂殖子则分别发育分化成雌(大)、i雄(小)配子体,l然后分别产生出雌、i雄性配子,l最后雌雄性配子结合为合子并发育成卵囊。
卵囊有薄壁与厚壁两种,l前者约占20%,l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弱,l其子孢子逸出后直接侵入新的宿主细胞继续进行裂殖生殖,l造成宿主体内的重复感染。厚壁卵囊在宿主体内孢子化,l囊壁为双层,l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强,l经粪便排出体外即具有感染性。10%福尔马林或5%氨水可使之灭活,l经65℃30分钟,l也可使卵囊的感染力丧失。
【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隐孢子虫病是人兽共患疾病,l目前的看法认为本病的患者,l特别是儿童患者以及无症状带虫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另外一重要传染源为受感染动物,l感染动物粪便中含有大量具有感染性的卵囊。农村以牛为主,l城市则以宠物如小狗、i小猫为保虫宿主。
(二)传播途径
人主要是通过被污染的手和食入或饮用被隐孢子虫卵囊污染的食物和饮水而得病。由于本病患者及病兽的咽部、i鼻腔分泌物及痰液中存在隐孢子虫卵囊,l因此本病也可通过痰液或飞沫传播。水源被卵囊污染常可引起暴发流行。同性恋者中因肛交可导致直接传播。
(三)易感人群
本病易发于免疫功能低下的病人,l如艾滋病、i肿瘤、i血液、i严重肝肾功能不全以及接受免疫抑制剂和抗肿瘤药物的患者。但健康人也可受染,l特别是经常和动物接触的农民和兽医,l以及常和本病患者接触的医护人员感染本病的机会较多。儿童及青少年的感染率高于成人。一般认为,l在营养状况和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l儿童隐孢子虫感染率较高。
(四)流行特征
隐孢子虫呈世界性分布,l发展中国家人群中的感染率较之发达地区人群的感染率为高。发病季节各地不尽相同,l一般以潮湿、i温暖的季节发病较多。常在集体机构如军队、i幼托所呈小型流行,l并有家庭聚集性,l也是旅游者腹泻原因之一。本病的流行与各地人群的社会习俗、i居住条件、i生活水平及卫生状况等也都有密切关系。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本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l一般认为可能是由于肠黏膜上皮细胞广泛受损及绒毛萎缩而导致吸收不良的结果。有实验发现感染微小隐孢子虫牛犊粪便上清液中具有肠毒素样活性。因此推测微小隐孢子中可能产生肠毒素。病程中大量水与电解质丢失是小肠黏膜受损和肠功能失调所致。此外肠道内双糖酶和其他黏膜酶的丢失与减少,l也是引起腹泻的原因之一。
病变主要累及小肠与结肠,l食管与胃亦可受累。病变部分小肠绒毛萎缩变短甚至消失,l隐窝上皮细胞增大,l隐窝变深。小肠黏膜立方上皮细胞变低平,l绒毛上皮细胞间和黏膜下层。电镜下可见中体附着处微绒毛萎缩低平,l但附近的微绒毛则较长。虫体寄生的上皮细胞的细胞质有空泡形成,l内质网和高尔基体退化现象。在免疫功能低下的病人,l胆囊、i胆管、i胰管、i气管、i肺等均可累及。胆囊壁增厚出血、i黏膜面变平并有溃疡。镜下可见胆囊壁坏死伴多核炎症细胞浸润。呼吸道黏膜上皮改变与肠道上皮相似。
【临床表现】
根据宿主免疫功能状况,l本病临床表现分两种类型。
(一)免疫功能正常型
本型病人潜伏期较短,l一般为3~8天,l偶可长至数周。临床表现为自限性腹泻,l每天5~10次,l持续数天后即可自愈,l最长可持续1个月左右。大便量多,l为水样便或黏液样便,l无脓血,l约92%病人有此症状。此外病人常有恶心呕吐、i腹痛和低热。症状轻重常与粪便中卵囊数量相一致。婴幼儿如感染较重时可因严重腹泻引起水和电解质紊乱。
(二)免疫功能低下型
本型病人潜伏期不定,l症状多而重,l持续时间长达数月甚至死亡。病人多有严重无法控制的腹泻与吸收不良。大便呈水样,l每天可多达数十次,l粪量可达数升,l最多者可达十余升。由于严重腹泻,l病人常伴有明显的水、i电解质平衡紊乱和体重下降。病人常伴发热、i咳嗽、i气促、i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病例常导致呼吸衰竭。
【实验室检查】
(一)病原学检查
从粪便(或痰液)中检查隐孢子虫卵囊是诊断本病最可靠而简便的方法,l目前常用的标本涂片染色法有吉姆萨染色,l改良抗酸染色,l沙黄-美蓝染色和荧光素染色等。应用单抗或多抗进行间接荧光抗体染色,l其灵敏度及特异性均优于抗酸染色。为了提高卵囊的检出率可用福尔马林-乙醚沉淀或福尔马林-醋酸乙酯沉淀法先使卵囊浓集然后再作涂片染色。对于活检或尸检标本组织切片可用HE或吉姆萨染色检查,l切片中隐孢子虫的各发育阶段多呈嗜碱性。
(二)免疫学检查
由于粪检卵囊存在特征不够明显、i检出率低等缺点,l目前国外陆续开展免疫学诊断。
1.粪便标本中卵囊抗原11①IFA法:i用高特异性、i高敏感性的单克隆抗体进行间接荧光免疫试验可检测粪便标本中卵囊,l阳性率可达100%,l呈现黄绿色荧光,l背景为黑色无荧光;②ELISA法:i采用对卵囊有高亲和力的单克隆抗体进行检测。本法特异性、i敏感性均较高,l重复性好;③免疫印迹试验。
2.血清特异性抗体11①可以检出隐孢子虫病人血清特异性IgG、iIgM、iIgA型抗体。
3.分子生物学检查11核酸杂交试验和聚合酶链反应(PCR)已开始用于隐孢子病诊断。用PCR试验已能检出100个/ml粪样本的卵囊,l结合核酸探针杂交,l敏感性可提高到5个/ml粪样本。
【诊断】
本病诊断重要依据以各种标本中检测隐孢子虫卵囊,l但流行病学史、i临床症状与体征以及其他的实验检查结果也都具有辅助诊断的重要意义。PCR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虽高,l但不易在一般基层实验室推广使用。由于卵囊的排泄有时呈间歇性,l故对疑诊病例,l特别是患水样便腹泻的儿童及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应进行多次卵囊的检测。
【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其他几种原虫如蓝氏贾第鞭毛虫、i人芽囊原虫、i微孢子虫和圆孢子虫等所引起的腹泻相鉴别。
【治疗】
(一)一般治疗
对急性消化道隐孢子虫感染的患者,l可酌情给予补充液体,l纠正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等支持疗法。针对肺部隐孢子虫感染者咳嗽、i气喘等症状,l可给予止咳、i平喘药物及氧气吸入等。对严重免疫缺陷,l特别是艾滋病患者使用抑制肠动力的药物如苯乙哌啶、i吗啡和普鲁卡因等,l可减轻腹泻症状。生长激素抑制素具有减少肠道分泌,l增加水和电解质吸收和抑制肠动力的作用,l个别感染隐孢子虫的艾滋病患者使用后腹泻消失,l营养及免疫状况有所改善。
(二)病原治疗
目前为止尚无特效治疗药物。据统计大约有90种以上的药物或预防措施曾被试用于本病的防治,l但均无确切疗效。常用的抗肠道寄生虫药物如甲硝唑、i呋喃唑酮、i左旋咪唑、i两性霉素B等均已证实无效。目前仅有螺旋霉素和大蒜素似乎对控制腹泻有一些效果。大蒜素儿童每次20mg,l每日3次,l成人每次40mg,l每日4次,l疗程均为7~10天。
(三)免疫治疗
白介素-2(IL-2),l高价免疫牛初乳(HBC)均曾用于人体隐孢子病治疗,l但疗效尚未肯定。
【预防】
预防本病应切断粪—口传播途径,l对有腹泻疾病的幼龄动物,l应采取卫生措施。医务人员应注意个人预防,l严防医源性传播。病人应及时隔离治疗。对已知的污染用具应加热杀虫。
参考文献
1.陈雅棠.隐孢子虫病.见:i王季午主编.传染病学.第3版.上海:i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l1997.679-682.
2.Ungar1BLP.Cryptosporidium.In:iMandell1GL,lDouglas1JE,lBennett1RD,leds.Principle1and1Practice1of1Infections1Disease.4th1ed.New1York:iChurchill1Livingstone,l1995.2500-2508.
3.陈雅棠,l沈际琨,l唐宜,l等.隐孢子虫病实验与临床研究Ⅱ.不同动物隐孢子虫感染.重庆医科大学学报,l1992,l17(2):i197-200.
4.马良有,l陈雅棠.隐孢子虫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l1995,l13(2):i145-149.
5.陈雅棠,l马良.聚合酶链反应结合非放射性标记核酸探针杂交检测粪便中微小隐孢子虫.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l1998,l16(4):i246-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