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虫病

钩虫病(ancylostomiasis,lhookworm1disease)是由十二指肠钩口线虫(Ancylostoma1duodenale,l简称十二指肠钩虫)和(或)美洲板口线虫(Necator1americanus,l简称美洲钩虫)寄生于人体小肠所致的疾病,l俗称“黄肿病”、i“懒黄病”。主要临床表现为贫血、i营养不良、i胃肠功能紊乱、i劳动能力下降,l严重时致心功能不全或儿童发育障碍。轻者可无症状,l称为钩虫感染。

【病原学】

钩虫成虫为灰白色,l雌虫粗长,l雄虫细短,l口囊腹面前缘有切齿两对,l口囊和切齿咬附于肠黏膜上,l供虫体的“唧筒”作用吸食人体血液。成熟的雌性十二指肠钩虫,l每日平均产卵1万个以上;美洲钩虫约5000个。两者虫卵相似,l无色透明,l卵壳薄,l内含2~8个细胞。卵随粪便排出体外,l在温暖、i潮湿的环境中,l于24~48小时内发育为杆状蚴。杆状蚴在5~7天内经两次蜕皮发育为具感染力的丝状蚴。其活动力强,l可生存数周,l当与人体皮肤接触时可侵入人体内。幼虫随淋巴液和血液回流到右心和肺部,l在肺部穿破肺毛细血管到达肺泡,l循气道上升至咽部,l随吞咽活动经食管进入小肠。经3~4天后在小肠内发育为成虫,l并附着于肠黏膜。从感染至粪便中排出钩虫卵所需的时间约为4~7周。成虫的寿命为2~5年,l但大多数成虫在1~2年内被排出体外。

【流行病学】

钩虫感染遍及全球,l约10亿以上人口有钩虫感染。感染高度流行区(感染率在80%以上)发生在热带、i亚热带地区,l尤其是该区域发展中国家的农村,l那里的环境和社会经济情况,l如潮湿的环境、i缺乏粪便的无害化处理、i赤足步行等,l有利于本病流行。我国广大的农村,l除西藏等少数高寒地区外,l几乎均有钩虫病流行。钩虫感染率一般为5%~30%。

(一)传染源

病人及带虫者为传染源。含钩虫卵的人粪便未经处理就当肥料应用,l使农田成为重要的感染场所。

(二)传播途径

丝状蚴从皮肤或黏膜侵入人体。农田作业是感染的重要来源。生食污染蔬菜可自口腔黏膜侵入。由于儿童的皮肤常暴露于含幼虫的土壤,l钩虫感染率高于成人。

(三)易感人群

任何性别和年龄段的人群均可被感染。在一般流行区,l青壮年农民感染率较高,l而且是多次重复感染。在高流行区,l儿童感染率高于成人。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一)皮肤损害

丝状蚴侵入皮肤1小时内,l局部可出现小的红色丘疹,l1~2天内出现水疱,l局部充血、i水肿和细胞浸润等炎性反应表现。

(二)肺部病变

幼虫穿过肺血管到达肺泡时,l引起肺间质和肺泡出血和炎症,l有时诱发过敏性哮喘或发生支气管炎。

(三)小肠病变

钩虫借口囊和切齿咬附于小肠黏膜,l吸食血液,l且不断变换咬附部位,l并产生抗凝血物质,l引起黏膜伤口渗血。渗血量远多于被吸血量。因此,l在小肠黏膜常有点、i片状出血,l严重者黏膜下层也可出现大片出血性瘀斑。以核素标记法估计每条十二指肠钩虫导致每日失血约0.3ml,l美洲钩虫约为十二指肠钩虫1/10。严重失血可引起低蛋白血症、i缺铁性贫血和营养不良。长期严重缺铁性贫血可致心肌变性和心脏扩大。胃肠黏膜萎缩致胃肠功能紊乱,l快速发育期儿童引起生长发育和智力发育障碍。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包括幼虫和成虫引起的两个阶段。大多数为轻度感染者,l无临床症状,l约10%较重感染者出现较大差异的临床症状。

(一)幼虫引起的临床表现

主要是钩蚴性皮炎和呼吸系统症状。皮炎多发生于手指或足趾间、i足背、i踝等部位,l钩蚴钻入时,l局部有烧灼或针刺感,l继之出现充血性斑点或丘疹,l有奇痒,l于1~2天后变成水疱,l俗称“粪土痒、i粪毒或粪疙瘩”等。一般4~10天症状消失,l皮损愈合。如继发细菌感染,l可形成脓疱。

感染后1周内可出现咽部发痒、i咳嗽、i咳痰等症状。严重者可有剧烈干咳、i哮喘、i畏寒、i发热、i痰中带血等,l主要原因是大量钩蚴同时移行至肺部,l导致广泛性炎性反应所致,l同时可有过敏反应参与。持续数日至1个月症状消失。

(二)成虫寄生引起的临床表现

主要包括慢性失血所致的贫血症状和肠黏膜创口引起的多种消化道症状。

贫血是钩虫病的主要特征。表现为面色苍白、i四肢乏力、i精神不振,l头昏和劳动能力减退等。严重者出现心慌、i气促、i面部及下肢浮肿、i贫血性心脏病和心功能不全的表现。贫血的严重程度与感染的虫种、i数量和病人的营养状态有关。一般而言,l十二指肠钩虫的危害性比美洲钩虫为重。

消化道症状可有上腹疼痛不适、i食欲减退、i消化不良、i腹泻和消瘦。个别严重病例出现消化道出血。儿童可有食生米、i泥土等嗜异食症。婴幼儿期感染者症状较重,l可导致生长发育障碍。

【实验室检查】

(一)血常规

常有程度不等的血红蛋白降低,l呈低色素、i小细胞性贫血。血清铁浓度降低,l多在9μmol/L以下。网织红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轻度增高,l严重贫血患者常不升高。白细胞数量多在正常范围。

(二)骨髓涂片检查

红细胞系统增生活跃,l红细胞发育多停滞于幼红细胞阶段,l中幼红细胞显著增多。

(三)粪便检查

粪便隐血试验可为阳性。

1.病原检查11直接涂片或饱和盐水漂浮法检查见钩虫卵可明确诊断。

2.虫卵计数法11用于测定钩虫感染程度、i流行病学调查和疗效评价。若粪便中钩虫卵<3000个/克为轻度感染;3000~10000个/克为中度感染;>10000个/克为重度感染。

【诊断】

在流行区有赤足下田和“粪毒”史,l贫血表现,l应疑诊钩虫病。通过粪便检查可以明确诊断。

【鉴别诊断】

钩虫病需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i慢性胃炎等相鉴别;需与各种原因所致缺铁性贫血进行鉴别。

【治疗】

包括病原治疗、i加强营养和补充铁剂以纠正贫血。

(一)病原治疗

1.局部治疗11即治疗钩蚴性皮炎。钩蚴感染24小时内可用左旋咪唑涂搽剂或15%噻苯唑(噻苯咪唑)软膏,l涂擦患处,l3次/天,l连用2天。可快速消肿、i止痒,l还能预防呼吸道症状的发生。

2.驱虫治疗11阿苯达唑(albendazole,l肠虫清)2岁以上儿童及成人的剂量为400mg顿服,l隔10天重复1次。1~2岁儿童剂量减半,l服法同成人。甲苯咪唑(mebendazole)100mg,l2次/天,l连服3天,l成人与儿童剂量相同。此外还有氟苯达唑(flubendazole)、i左旋咪唑(levamisole)和丙氯咪唑(oxibendazole)等用于钩虫病的治疗。须注意此类药物对妊娠期妇女不宜应用。严重心功能不全者应先予纠正,l再给予驱虫治疗。

(二)对症治疗

主要是补充铁剂,l改善贫血。

【预防】

重点在于加强卫生宣教,l推广粪便无害化处理,l改革施肥与耕作方法,l在流行区定期进行普查普治。

参考文献

1.刘约翰.钩虫病.见:i彭文伟主编.传染病学.第4版.北京:i人民卫生出版社,l1996.231-234.

2.张乃昌.钩虫病.见:i王季午主编.传染病学.第3版.上海:i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l1998.791-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