蛔虫病

蛔虫病(ascariasis)是由似蚯蚓蛔线虫(Ascaris1lumbricoides)寄生于人体小肠所引起的传染病。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l部分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临床表现。除肠蛔虫症外,l还可引起胆道蛔虫症、i蛔虫性肠梗阻等严重并发症。

【病原学】

蛔虫是人体最大的寄生线虫,l寄生于小肠上段,l活体为乳白色或粉红色。雌虫每日产卵约20万个,l虫卵分受精卵和未受精卵,l后者不能发育。受精卵随粪便排出,l在适宜的环境下发育为含杆状蚴虫卵(感染性虫卵),l此时被人吞食后即可受感染。其幼虫在小肠孵出,l经第1次蜕皮后,l侵入肠壁静脉→门静脉→肝→右心→肺。在肺泡与支气管经2次蜕皮逐渐发育成长。感染后8~9天向上移行,l随唾液或食物吞入,l在空肠经2次蜕皮发育为童虫,l再经数周发育为成虫。整个发育过程约需10~11周。宿主体内的成虫数目一般为一至数十条,l最多可寄生1000多条。蛔虫的寿命约为10~12个月。

【流行病学】

蛔虫病是最常见的蠕虫病,l分布于世界各地,l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发病率尤高,l世界上大约有1/4的人感染蛔虫。根据WHO专家委员会对蛔虫流行区的分级,l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属重度流行区(感染率超过60%)和中度流行区(感染率为20%~60%)。一项大规模的全国调查显示学生蛔虫感染率最高(48.460%),l其次依次为渔民(47.869%)、i农民(45.248%)、i儿童(44.940%),l最低为牧民(4.830%),l同时研究发现感染率与个人的受教育程度相关,l随文化程度的升高而降低。潮湿土壤和温暖气候适宜于蛔虫幼虫发育。蛔虫卵在外界的抵抗力甚强,l5~10℃土壤可存活2年,l干燥环境中存活2~3周,l不易被化学药物杀死。加热至60℃~65℃水中5分钟即死亡。直射阳光能很快杀死蛔虫卵。

(一)传染源

人是蛔虫的惟一终宿主,l蛔虫病人是惟一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感染期虫卵经口进入人体。污染的土壤、i蔬菜、i瓜果等是主要媒介。

(三)易感人群

人对蛔虫普遍易感。儿童在地上游戏或爬行、i吸吮手指,l故易感染。3~10岁年龄组感染率最高。在各民族中佤族的蛔虫感染率最高(80.324%)。在使用未经无害化处理人粪施肥的农村地区,l人口感染率可达50%以上。感染率无性别差异。有生食蔬菜习惯者容易被感染。本病以散发为主,l但有时可发生集体感染,l近来的研究发现,l感染存在家庭聚集现象。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蛔虫病的临床表现与蛔虫发育史中不同阶段(幼虫和成虫)引起的病理生理改变有关。蛔虫幼虫经过肺部时由于其代谢产物和幼虫死亡,l可产生局部炎性反应。幼虫可损伤肺毛细血管引起出血与细胞浸润,l严重感染者肺部病变可融合成片状病灶。支气管黏膜也有嗜酸性粒细胞浸润、i炎性渗出与分泌物增多,l致支气管痉挛与哮喘的发生。

成虫主要寄生于空肠与回肠上段,l大量成虫可缠结成团,l引起部分性肠梗阻,l少数严重患者可并发肠坏死、i肠套叠、i肠扭转等。蛔虫有钻孔习性,l引起异位性损害和相应的临床表现,l常见的有胆道蛔虫症,l胰管蛔虫症及阑尾蛔虫症。部分胆石症患者结石核心见虫卵与蛔虫碎片,l可能与胆石成因有关。蛔虫如迷走至咽喉与支气管,l偶可引起阻塞与窒息。

【临床表现】

人感染蛔虫后,l大多数无临床症状,l称蛔虫感染,l有症状者多数较轻,l最终就医的患者多数为粪便中排出蛔虫或呕吐出蛔虫而就诊,l以及出现并发症者。

(一)蛔虫移行症

短期内食入大量受精卵污染的食物,l蛔虫幼虫经肺移行可引起发热、i乏力、i咳嗽或哮喘样发作、i肺部炎症及浸润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肺部可闻及干啰音,l胸片示肺门阴影增粗、i肺纹增多与点状、i絮状浸润影。病程持续7~10天。

(二)肠蛔虫症

蛔虫主要寄生于空肠和回肠,l大多无症状。少数病人出现腹痛与脐周压痛,l有时呈绞痛。个别严重感染者出现食欲减退、i体重下降和贫血等营养不良表现。部分患者因粪便中排出蛔虫或呕吐出蛔虫而就诊。

(三)异位蛔虫症

蛔虫离开其主要寄生部位而至其他器官或脏器者称为异位蛔虫症,l可引起相应的病变和症状。常见的有胆道蛔虫症、i胰管蛔虫症及阑尾蛔虫症。

(四)蛔虫性脑病

幼儿多见。蛔虫的某些分泌物可作用于神经系统,l引起头痛、i失眠、i智力发育障碍,l严重时可出现癫癎、i脑膜刺激征、i甚至昏迷。经驱蛔虫治疗后病情迅速好转。

(五)过敏反应

蛔虫的代谢产物可引起宿主肺、i皮肤、i结膜和肠黏膜的过敏反应,l表现为哮喘、i荨麻疹、i结膜炎和腹泻等。

【实验室检查】

(一)病原学检查

粪便涂片法或盐水浮聚法可较容易查到虫卵。近年来常采用改良加藤法(Kato-katz),l虫卵检出率较高。近来的研究发现,l蛔虫感染可引起IgE和IgG应答的提高,l随着IgG4为基础的实验学诊断法的特异性的提高,l可作为一种快速、i高效的血清学诊断方法对大范围人群进行蛔虫感染的筛查。B超和逆行胰胆管造影有助于异位蛔虫症的诊断。

(二)血常规

幼虫移行时引起的异位蛔虫症及并发感染时,l外周血白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并发症】

大量蛔虫在小肠内缠绕成团引起机械性肠梗阻。蛔虫自小肠及阑尾穿孔进入腹腔引起蛔虫性腹膜炎。此外。还有急性胰腺炎、i肝脓肿、i胆管和胆囊炎等并发症。此处的并发症似乎与临床表现的异位蛔虫症相似。近来有报道提出,l蛔虫成虫通过尿道移行入肾脏,l引起肾积水、i肾积脓,l蛔虫卵积聚在输尿管,l也可引起一定程度的梗阻。另外,l穿过肠壁进入小静脉和淋巴系统,l通过门脉循环影响心脏,l引起心包渗出和心脏压塞。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史、i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来诊断。

(一)流行病学史

有生食瓜果或蔬菜史。

(二)临床表现

厌食、i腹痛、i体重下降等,l应注意患蛔虫病的可能性。在出现胆绞痛、i胆管炎、i胰腺炎时应考虑蛔虫异位症的可能性。

(三)实验室检查

粪便检查发现蛔虫卵,l或有粪便排出或吐出蛔虫史者可明确诊断,l胃肠钡餐检查发现蛔虫阴影,l也可确诊。在蛔虫幼虫移行症时,lX线可见短暂游走肺部浸润,l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逆行胰胆管造影也有重要的诊断价值,l并可作为一种治疗措施。蛔虫性肠梗阻以儿童为多见,l腹部的条索状肿块,l结合放射学检查有助于诊断。

【预后】

蛔虫病一般预后良好,l有严重异位蛔虫症、i并发症而未能及早诊断和治疗者,l预后不良。

【治疗】

蛔虫病的治疗可分为驱虫治疗及并发症处理,l但最根本的是驱虫治疗。

(一)驱虫治疗

苯咪唑类药物是广谱、i高效、i低毒的抗虫药物,l应用最广的有阿苯达唑(albendazole)和甲苯咪唑(mebendazole)。阿苯达唑,l400mg,l顿服,l虫卵阴转率达90%以上。甲苯咪唑,l200mg/次,l1~2次/天,l共1~2天。对严重感染者往往需多次治疗才能治愈。治疗中偶可出现蛔虫躁动现象,l有可能发生胆道蛔虫症。广谱驱虫药伊维菌素(ivermectin)每日口服100μg/kg,l连服2天,l治愈率接近100%。

(二)异位蛔虫症及并发症的治疗

①胆道蛔虫症主要采用内科治疗,l应予镇静、i解痉镇痛、i早期驱虫及控制合并感染。内科治疗无效者则需手术治疗。近来有学者对于合并胆结石的胆道蛔虫症采用腹腔镜治疗,l有一定的效果,l为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②阑尾蛔虫症应及早给予手术治疗。③蛔虫性肠梗阻应服用适量豆油或花生油,l可使蛔虫团松解,l再给予驱虫治疗。上述治疗措施无效时,l及早给予手术治疗。

【预防】

培养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l尤其是应在儿童、i托幼机构、i学校中广泛开展卫生宣传教育。做到饭前、i便后洗手,l不吃未洗净的蔬菜、i水果。在学校、i托儿所中进行普查普治。对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l更有利于本病的控制。

参考文献

1.Papadopoulos1GS,lEleftherakis1NG,lThanopoulos1BD.Cardiac1tamponade1in1a1child1with1ascariasis.Cardiol1Young,l2000,l10(5):i539-541.

2.Santra1A,lBhattacharya1T,lChowdhury1A,lGhosh1A,lGhosh1N,lChatterjee1BP,lMazumder1DN.Serodiagnosis1of1ascariasis1with1specific1IgG41antibody1and1its1use1in1an1epidemiological1study.Trans1R1Soc1Trop1Med1Hyg,l2001,l95(3):i289-292.

3.Quick1G,lSheikho1SH,lWalker1JS.Urinary1ascariasis1in1a1man1with1hematuria.South1Med1J.2001,l94(4):i454-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