棘球蚴病:多房棘球蚴病

多房棘球蚴病(echinococcosis1multilocularis)又称泡型包虫病(alveolar1echinococcosis)是多房棘球绦虫的幼虫(泡球蚴)寄生人体所致的疾病。常寄生在肝,l产生浸润增殖性病变,l并可通过血循环,l转移至肺、i脑等器官。

【病原学】

多房棘球蚴与细粒棘球蚴的结构有所不同,l是由许多小囊泡组成,l埋在致密结缔组织内,l无纤维性包膜。囊泡内含黏液性基质。生发层细胞可向内或向外芽殖,l但以向外芽殖为主。角质层不完全连接,l有裂隙。生发层未分化细胞繁殖时向外突出,l形成胚芽,l呈侵袭性增生。泡球蚴为管状结构,l光镜下可见许多微泡内含大量原头节。从泡球蚴脱落的生发膜细胞可通过淋巴管或血运转移,l从肝脏至远处器官如肺、i脑等。

本虫在自然界以野狗、i红狐、i狼和猫等为终宿主,l被其捕食的啮齿动物如田鼠等为中间宿主,l人因摄入多房棘球绦虫虫卵而感染成为中间宿主。

【流行病学】

本病多为散发,l主要分布在中南欧、i北美、i俄罗斯部分地区,l日本北海道、i英国和加拿大。我国的青海、i宁夏、i新疆、i甘肃、i西藏、i内蒙、i黑龙江及四川省、i自治区等均有病例报告。本病是自然疫源性疾病。人因误食被虫卵污染的食物或水或接触被感染的犬、i狐而感染。

【发病机制与病理改变】

当人进食污染虫卵的食物后,l在小肠内孵出六钩蚴,l穿过肠黏膜而进入门静脉。到达肝脏后发育为多房棘球蚴。肝脏的病变表现为一个或几个坚硬的肿块,l周围界限不清,l肝表面可见多数散在的灰白色大小结节,l切片可见到坏死组织和空腔,l光镜下为大小不等且形状不规则的囊泡,l呈串珠状。囊泡间及周围均有肉芽组织增生。由于人并非本虫的适宜宿主,l因此在人体内的生长发育极为缓慢,l可以在感染后30年才出现症状。病变可向邻近器官或组织扩散,l而侵及下腔静脉、i门静脉及胆总管。少数病人虫体生发层的片块可转移至远处器官如脑、i肺等,l产生转移性病灶。

【临床表现】

潜伏期长,l可达10~20年以上。早期无症状,l病程进展缓慢。症状有右季肋部疼痛、i食欲不振、i腹胀、i胆绞痛和消瘦等,l大多数病人出现肝肿大,l少数可有黄疸,l肝表现结节状,l质硬,l也可出现腹水、i脾大等门脉高压征象。病程早期肝功能检查正常。但当肝病变广泛波及左右叶者,l血清球蛋白增高,l白蛋白降低。肝功能衰竭与脑转移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实验室检查】

(一)一般检查

患者可有轻度至中度贫血,l部分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轻度增高。血沉常明显增快。约30%患者有肝功能受损,l碱性磷酸酶、iALT升高,l严重者白蛋白与球蛋白比例倒置。

(二)免疫学检查

皮内试验常为强阳性,lIHA及ELISA检测多房棘球蚴的抗原Em2,lEm2是多房棘球蚴角质层的一种成分,l具有高度敏感性和特异性。但对细粒棘球蚴病与猪囊尾蚴病病人血清有10%~20%交叉反应率。

(三)其他检查

B型超声检查,l肝区可有密集光点,l并显示大小不等的光团,l在有中央性坏死时可见到液性暗区。X线腹部平片可见到肝区有局限性或弥漫性无定型点状或多数细小环状钙化影。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史、i临床特点及免疫学检查阳性,l结合肝脏B型超声检查,l一般诊断并不困难。

【鉴别诊断】

临床上常需与原发性肝癌、i结节性肝硬化相鉴别。

【治疗】

肝多房棘球蚴病早期手术切除病灶及周围肝组织或作肝叶切除,l但手术不易完全根除,l故现也常用化学药物治疗。采用阿苯达唑长期连续治疗。剂量为每日20mg/kg,l分2次口服,l疗程视肝病范围大小而异,l一般为2~3年或更长。少数患者可出现不良反应,l如皮疹、i蛋白尿、i黄疸及白细胞减少等,l停药后可恢复正常。

【预防】

加强对流行区人群的宣传教育,l对流行区犬用吡喹酮进行普治。

参考文献

1.洪凌仙,l井宇光.多房棘球蚴在动物和人体内的发育与组织病变考察.地方病通报,l1987,l2(2):i51-61.

2.马良,lIto1A,l刘约翰,l等.用免疫印迹法评价多房棘球蚴18kD与16kD抗原诊断泡球蚴病的价值.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l1997,l15(2):i64-68.

3.Horton1RJ.阿苯达唑治疗人体囊性棘球蚴病12年的经验,l国外医学寄生虫病分册,l1997,l24(6):i249-251.

4.刘约翰,l王小根,l陈雅棠,l等.丙硫苯咪唑治疗泡型包虫病肝脏CT扫描观察.中华内科杂志,l1993.32(11):i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