蠕虫蚴移行症

蠕虫蚴移行症(larva1migrans)是指动物蠕虫幼虫在人体内移行时所致的一类疾病,l它不包括某些人类蠕虫,l如似蚓蛔线虫、i十二指肠钩口线虫、i毛首鞭形线虫等的幼虫在发育阶段经肺至肠的移行过程中所造成的病变。人是动物蠕虫生活史中一种特殊的中间宿主,l称为转续宿主(paratenic1host,ltransport1host)。动物蠕虫幼虫可在人体内移行,l但不能发育为成虫,l只能以幼虫形式寄生一段长短不一的时间后自行死亡。在幼虫移行的过程中,l被侵犯的组织可产生特殊的局部病变,l出现肝、i肺、i脑、i眼、i肠等有关器官的炎症、i肉芽肿。同时被寄生的宿主常有比较明显而持久的变态反应现象,l如嗜酸性粒细胞增多、i发热和高球蛋白血症等。

根据病变部位的不同,l大体上可把蠕虫蚴移行症分为二大类:i皮肤蠕虫蚴移行症(cutaneous1larva1migrans,lCLM)和内脏蠕虫蚴移行症(visceral1larva1migrans,lVLM)。皮肤蠕虫蚴移行症是指动物蠕虫幼虫侵入皮肤,l在移行时产生皮肤损害。引起这类型综合征的幼虫,l主要侵入宿主的皮肤并长期在皮肤组织中移行,l所表现的症状也以皮肤损害为主,l可出现缓慢地弯曲前进的线状红色疹,l称匐行疹(creeping1eruption)。内脏蠕虫蚴移行症是指侵入的动物蠕虫幼虫在某些脏器,l如肺、i肝、i脑、i眼等而引起的局部组织损害、i病变,l出现以发热、i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和肝肿大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综合征。

【病原学】

(一)皮肤蠕虫蚴移行症的病原体

能引起皮肤蠕虫蚴移行症的病原体种类甚多,l以巴西钩口线虫(Ancylostoma1braziliense)的幼虫最为常见,l此外,l犬钩口线虫(A.caninum)、i棘颚口线虫(Gnathostoma1spinigerum)、i牛仰口线虫(Bunostomum1phlebotomum)、i羊仰口线虫(B.trigonocephalum)、i四川并殖吸虫(Paragonimus1szechuanensis)、i斯氏狸殖吸虫(Pagumogonimus1skrjabini)及曼氏迭宫绦虫(Spirometra1mansoni)等的幼虫也可引起游走性皮下结节或包块,l引起皮肤蠕虫蚴移行症。具体见下表。

(二)内脏蠕虫蚴移行症的病原体

能引起内脏蠕虫蚴移行症的病原体主要有三大类:i动物线虫、i绦虫和吸虫。

1.动物线虫11以犬弓首线虫(Toxocara1canis)为代表,l这是最初在人体内被确认的病原体。此外,l猪弓首线虫(Ascaris1suum)、i猫弓首线虫(Toxocara1cati)、i犬恶丝虫(Dirofilaria1immitis)、i广州管圆线虫(Angiostrongylus1cantonensis)和海异尖线虫(Anisakis1marini)等线虫的幼虫也可引起内脏蠕虫蚴移行症。

棘颚口线虫能引起典型的内脏蠕虫蚴移行症,l游走明显,l疾病表现多样而复杂,l可在人体内生活十余年。亚洲地区,l特别在日本和泰国,l本病较为多见,l我国也曾报告多例。人因吞食了中间宿主或转续宿主中的幼虫而感染。

异尖类线虫已有30个属,l其中能引起蠕虫蚴移行症的常见虫种是异尖属的海异尖线虫(Anisakis1marina)以及Phocanema、iTerranova、iThynnascaris和Contracaecum等属虫种的幼虫。这些虫种的第三期幼虫寄生于许多海鱼体内,l人因误食了鱼体中的此类线虫幼虫而患内脏蠕虫蚴移行症。幼虫钻入肠壁甚至在肠外组织中寄生并引起明显症状。幼虫可发育为第四期幼虫,l但并不能充分成熟,l且在寄生部位移行不明显。

广州管圆线虫幼虫引起的内脏蠕虫蚴移行症主要表现为嗜酸性脑膜脑炎。幼虫存在于脑、i脊髓及眼前房等组织中,l导致严重疾病。人因食用了未煮熟的中间宿主,l如陆生或淡水生螺类、i蜗牛、i蛞蝓等而被感染。此种病原体引起的内脏蠕虫蚴移行症主要见于我国、i东南亚及太平洋岛屿。在中美洲尚有人体肠道嗜酸性肉芽肿的病例。已鉴定其病原体是哥斯达黎加管圆线虫(Angiostrongylus1costaricensis),l其终宿主也是鼠类。

动物钩虫,l如犬钩口线虫的幼虫,l可侵入所有的哺乳类动物,l甚至蟑螂,l在这些作为其转续宿主的动物(如小白鼠)体内,l幼虫可较长期地保持在肌肉组织中,l当被宿主犬、i猫等吞食后,l便可继续发育为成虫。此种幼虫侵入人体除可引起匐行疹外,l还曾在眼前房中见到。有人认为由某些动物钩虫引起的皮肤蠕虫蚴移行症,l皮肤症状可自行消退,l但这并不意味着幼虫已死亡,l而是移行入深部组织,l特别是进入肺脏引起内脏蠕虫蚴移行症,l可出现肺部症状、i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及在痰中可发现幼虫。

2.绦虫11绦虫中的曼氏迭宫绦虫(Spirometra1mansoni)的裂头蚴(第Ⅲ期幼虫),l也与斯氏狸殖吸虫和棘颚口线虫的幼虫一样,l具有较强的游走性,l不仅引起皮肤蠕虫蚴移行症,l亦可引起内脏蠕虫蚴移行症。已有不少病例被认为是因饮用含原尾蚴的剑水蚤的生水,l或因生食含裂头蚴的转续宿主(鸟类、i兽类)或第二中间宿主(蛙、i蛇)而感染的。裂头蚴可在人体的许多器官组织中发现,l但在体表较为多见。本病在我国分布广泛,l南方各省特别是东南沿海一带已有较多曼氏迭宫绦虫蚴病(sparganosis1mansoni,l又称曼氏裂头蚴病)的病例报道。成虫寄生于人体的病例极为少见。

3.吸虫11斯氏狸殖吸虫(Pagumogonimus1skrjabini)在我国分布甚广,l本病以童虫在体内各脏器间游走为主要特点。从中间宿主螺类中逸出的叉尾蚴钻入蝌蚪体内发育为中尾蚴,l当蝌蚪成为蛙时,l中尾蚴并不发育,l可转入小哺乳动物体寄生,l后者为其转续宿主。这些含中尾蚴的动物一旦被犬、i猫等终宿主吞食后,l中尾蚴便可发育为成虫。人若食用了未煮熟的中间宿主,l如虾、i蟹等,l则成为转续宿主,l其中的中尾蚴只能在组织中游离而不能发育为成虫。

引起内脏蠕虫蚴移行症各种病原体的寄生情况具体见下表。

【发病机制】

某些寄生虫的幼虫在中间宿主体内发育为感染期幼虫,l感染期幼虫如进入适宜的宿主体内便进一步发育为成虫;但如进入某些非适宜的宿主体内则处于停滞发育状态,l这种停滞发育状态的虫体若一旦有机会转入适宜的宿主体内,l又可进一步发育为成虫,l故这种停滞发育状态的幼虫称为等待期(waiting1stage)幼虫,l而含有停滞发育状态幼虫寄生的非适宜宿主称为转续宿主(paratenic1host)或等待宿主(waiting1host)。这种寄生现象称转续寄生(paratenesis)。通过转续宿主传播寄生虫病的方式称转续传播(paratenic1transfer),l这是某些寄生虫病的另一种感染途径。

【临床表现】

由于引起蠕虫蚴移行症的病原涉及多种蠕虫,l其对人体的感染方式、i所致的损害部位等不尽相同,l因此临床表现具有多样性。

(一)皮肤蠕虫蚴移行症的主要临床表现

巴西钩口线虫的丝状蚴钻入人体皮肤后,l造成皮肤损害,l初为红斑,l以后迅速演变成线状和痤疮样隆起,l有轻度水肿。由于幼虫的移动和组织反应引起强烈痒感,l因抓痒等而继发细菌性感染,l可伴有淋巴结肿、i发热、i食欲减退以及荨麻疹等全身症状。并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及血中IgE水平增高。病程可持续数周。虫体穿过的部位,l炎症逐渐消退,l并干燥结痂而愈。皮肤病变多见于常与泥土接触的手足部位,l臀、i臂、i腿及躯干等部位亦有发生。

由斯氏狸殖吸虫童虫、i棘颚口线虫幼虫及曼氏迭宫绦虫裂头蚴等引起的皮肤蠕虫蚴移行症,l往往出现在皮层深部或肌层中,l呈移动性的皮下肿块。局部皮肤表面正常或稍有发红、i发热及水肿,l疼痛常不明显,l有的可有痒感、i烧灼感或刺痛。包块间歇地在不同部位出现。常并发内脏蠕虫蚴移行症,l伴有内脏器官受损的临床表现,l并出现明显的全身性状态反应,l如发热、i荨麻疹、i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i乏力、i肌肉酸痛和食欲不振等症状。

由动物血吸虫尾蚴引起的尾蚴性皮炎,l初次感染时症状轻微,l但可使人体致敏,l故再次感染时症状增剧,l出现丘疹、i疱疹及水肿,l伴有奇痒,l或因继发感染而累及淋巴管和淋巴结。尾蚴并不能持久地在皮肤中存活,l一般也不侵入真皮层,l在数天后即死亡;但所致局部病变可持续两周,l最后结痂脱落而愈。

(二)内脏蠕虫蚴移行症的主要临床表现

由于病原体的不同,l所引起的内脏蠕虫蚴移行症的临床表现也有所不同,l但其基本的临床特征是患者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l伴有各受损脏器的相应症状,l有时伴有高热、i乏力等全身症状,l患者血沉也往往加快。

弓首线虫蚴病(toxocariasis)是较常见的内脏蠕虫蚴移行症,l其中以犬弓首线虫蚴病较为多见。因其幼虫比人似蚓蛔线虫的幼虫还小,l故可通过肺脏分布到全身,l其中最常见的寄生部位是肝脏。幼虫在肝、i肺、i脑、i眼等器官中存活,l刺激组织形成嗜酸性肉芽肿。病程长达半年至1年,l有的甚至可达数年。弓首线虫病患者80%有肝肿大、i高度和持久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可占白细胞总数的50%~60%,l绝对值可达20000个/mm3),l50%的病例有肺部症状(单纯性肺嗜酸细胞浸润症),l即L?ffler综合征,l表现为咳嗽、i发热、i呼吸困难等,l伴有血浆球蛋白显著增高和血沉增快。如幼虫侵及脑部,l可引起癫癎等神经症状。有的病例可发生慢性肉芽肿性眼炎,l或引起外周视网膜炎及视神经乳头炎,l因较易与视网膜母细胞瘤相混淆而将眼球摘除,l故需进行鉴别诊断。

棘颚口线虫所致的蠕虫蚴移行症,l除引起皮肤蠕虫蚴移行症外,l尚可引起内脏蠕虫蚴移行症。这种幼虫在体内移动无定向,l可在许多器官组织移行而使临床症状多样化。多数病例可在体表检获虫体而被确诊,l有的病例也可在眼、i子宫颈部、i尿或咳痰中发现虫体。幼虫可从肠内穿过肠壁到达腹腔,l先侵入肝脏,l再至骨骼肌和结缔组织中移行。感染当天和第2天出现恶心、i呕吐、i上腹疼痛或不适,l伴有皮肤瘙痒、i荨麻疹以及明显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继之出现右上腹疼痛和压痛,l表明虫体已进入肝脏;以后可在腹部及胸部各器官或体壁中移动,l症状多变。有的被误诊为急腹症(急性胆囊炎)和肺结核等。棘颚口线虫尚可引起嗜酸性脑脊髓炎,l临床表现为严重的神经根痛,l四肢麻痹,l或突然从嗜睡到深度昏迷,l脑脊液大多为血性或黄色。大多数患者在感染后1个月内出现皮肤移行的症状,l通过体表活组织检查、i自动挤出或排出虫体后,l即可确诊。由斯氏狸殖吸虫童虫引起的内脏蠕虫蚴移行症的临床表现,l与前者颇相似,l也可有肝肿大及腹部、i胸膜和肺部的症状,l亦可侵犯神经系统以及眼和心包等重要器官。至于曼氏迭宫绦虫蚴病虽多见于躯体的浅表部位(皮肤蠕虫蚴移行症),l但亦可见于腹腔、i淋巴结等处(内脏蠕虫蚴移行症),l其移行性似不及前两种为甚。裂头蚴在嗜酸性肉芽肿性的局部肿块中可存活数月至年余不等。

由广州管圆线虫幼虫所引起的内脏蠕虫蚴移行症,l以嗜酸性脑膜脑炎为主要症状。以头痛、i恶心、i呕吐、i视力减退、i慢性进行性感觉减退、i面神经麻痹、i眼球外直肌麻痹、i颈强直、i肢体乏力以及脑脊液混浊等表现为其特征。此外,l尚可出现低热、i瘫痪、i嗜睡、i昏迷甚至死亡。

【诊断】

各种蠕虫蚴移行症的共同特征,l是持续性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以及幼虫在皮肤和各器官中移行性的、i以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肉芽肿性损害。临床诊断需结合病史、i症状、i体征和流行病学资料(包括与动物粪便所污染的泥土的接触史、i饮食习惯及特异的饮食史等)进行分析判断,l并需与近似的疾病鉴别。

(一)皮肤蠕虫蚴移行症的诊断

以动物钩虫幼虫引起的匐行疹最常见。它与人体钩虫及粪类圆线虫的幼虫所致的皮炎相似,l不易区别。人体钩虫所致皮炎症状消退后不久,l即可在粪便中查见钩虫卵;而粪类圆线虫不仅有皮肤损害,l且幼虫移动迅速(larva1currens),l并可有肠道症状,l也可通过粪便检查确诊。

(二)内脏蠕虫蚴移行症的诊断

1.弓首线虫病11根据病人的年龄、i不洁饮食史,l与犬、i猫等动物密切接触史及有关病史,l有肝肿大、i长期间歇性中等发热,lX线胸透有肺部指征及支气管哮喘样肺部症状,l持续性白细胞数增加及嗜酸性粒细胞增多,lIgG、iIgM,l有时IgE水平增高。

(1)病原诊断:i弓首线虫幼虫在人体不能发育为成虫,l故粪便中不能查见虫卵。对疑似病人可行肝脏或其他罹患脏器的穿刺或剖腹标本小块做连续切片,l观察组织病变及寻找幼虫。

(2)免疫诊断:i对内脏蠕虫蚴移行症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l应用标准化的弓首线虫抗原液作皮内试验相当敏感和特异。目前血清学方法更为常用,l以第二期犬弓首线虫作抗原的间接血凝试验,l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此外,l琼脂弥散沉淀试验、i皂土絮状沉淀试验,l以及用幼虫切片作抗原进行荧光抗体试验等,l均有一定价值。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诊断内脏蠕虫蚴移行症更为敏感。应用弓首线虫含胚的提取物作抗原进行ELISA可与弓首线虫病、i丝虫病和旋毛虫病等进行血清学上的鉴别。实验观察感染犬弓首线虫含胚卵的家兔血清与犬弓首线虫成虫浸出抗原、i幼虫培养液抗原或幼虫浸出抗原作琼脂双扩散法进行比较,l表明抗体的产生有其特异性。

2.异尖线虫病11异尖线虫病以胃肠道的症状为主,l结合饮食史等可提示诊断。若胃镜检查检出幼虫,l便可明确诊断。但并非所有病例均能检获虫体。肠外的异尖线虫病,l更需作活组织检查发现虫体,l才能确诊。

异尖线虫感染性幼虫的形态特点是:i虫体长纺锤状,l表皮三层,l无翼,l体壁肌层较厚,l食管与肠管之间有一胃室(ventriculus),l在食管或肠的上部有一腺样结构,l排泄孔在幼虫头端,l小齿的腹面,l近直肠处有三个肛腺(anal1glands),l横断面见有Y型的侧索。

近年来,l应用免疫诊断方法取得一定进展,l如用异尖线虫幼虫切片作抗原,l作荧光抗体试验。也有人认为异尖线虫幼虫肠周围液的血红蛋白具有抗原特异性。

3.管圆线虫病11除根据临床所见的脑膜症状及伴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外,l还应了解有无吞食或接触此寄生虫的中间宿主或转续宿主的历史,l如未检测到病原,l只能作推断性诊断。免疫学诊断有较大价值,l用广州管圆线虫成虫制备的纯化抗原作皮内试验有一定的价值,l可供流行病学调查之用。

4.棘颚口线虫病、i裂头蚴病及斯氏狸殖吸虫病11这三种内脏蠕虫蚴移行症的病原虽分属于不同的纲,l但所引起的症状却颇为相似,l仅根据临床表现较难鉴别。如能发现虫体则可确诊,l但检出率较低,l因此,l在很大程度上还必须依赖免疫学诊断。我国对斯氏狸殖吸虫病的诊断已广泛应用成虫抗原作皮内试验,l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及病例初选。也可应用血清学诊断如酶联吸附试验等,l应用棘颚口线虫成虫或幼虫抗原对已确诊病例作对流免疫电泳,l呈阳性反应。

5.人喉兽比翼线虫病11根据病人发病前1个月内有进食未煮熟的龟、i鳖、i鱼等饮食史,l结合有咳嗽、i胸痛、i气促、i低热、i血丝痰等临床表现,l周围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等,l可作出本病的临床诊断。但明确诊断则有赖于作支气管镜检查时发现人喉兽比翼线虫幼虫和/或在血清中检出特异性IgM、iIgG抗体。

【治疗】

(一)皮肤蠕虫蚴移行症的治疗

普通皮肤损害,l仅需对症治疗,l以止痒、i消炎、i抗过敏和防止感染为原则。可用56~60℃热水反复泡洗以杀死幼虫。局部可用炉甘石洗剂或5%~10%甲酚皂溶液或1%~5%樟脑醑等。瘙痒剧烈,l可口服苯海拉明等。

匐行疹治疗可用透热疗法、i冷冻疗法。用液氮、i氯乙烷或二氧化碳霜局部喷雾,l以杀死幼虫。皮肤损害广泛而扩散者,l口服噻苯唑(tiabendazole),l成人剂量25mg/kg,l每日2次,l连服5天,l间隔2天后再服5天。亦可每次用50mg/kg,l2次/天,l连服3天,l间隔3天后,l再服1~2个疗程(剂量同前)。局部使用噻苯唑也很有效,l该药能进入皮肤,l在表皮中可保持高浓度,l对幼虫直接发挥作用,l如用2%噻苯唑于90%的二甲亚砜(dimethyl1sulfoxide)中涂擦患处;或用噻苯唑100mg/ml的混悬液涂布于每平方英寸皮肤上,l再涂一层1%的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油膏,l上覆聚乙烯(polyethylene)薄膜封闭;或用商品10%噻苯唑混悬液涂布;或配成洗剂(配方为噻苯唑12片、i复方胶黄芪粉250mg、i甘油2ml、i蒸馏水加至40ml)用于患处(必须全部涂盖),l6次/天,l连用2~3天,l以后3次/天,l连用2周;也有用0.5g噻苯唑于5g凡士林中,l涂布5天可愈,l并认为比口服疗法效果好。

阿苯达唑400mg顿服,l连续3~5天效果较好。

继发感染可用抗生素。

对于由动物血吸虫尾蚴引起的皮肤蠕虫蚴移行症,l应杀灭水体中的螺类和入水前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如涂擦防护药或穿戴防护衣裤等措施)。不少风景区大多在野外,l这些地区的病原主要来自野生动物,l因此防护较困难,l这在发展旅游事业中是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应用吡喹酮每日20mg/kg,l连服3~4天治疗各种吸虫引起的皮肤蠕虫蚴移行症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二)内脏蠕虫蚴移行症的治疗

内脏蠕虫蚴移行症也是由多种病原所引起,l必须在确定诊断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以病原治疗为主,l杀灭蠕虫蚴,l辅以对症治疗。常用于杀灭吸虫类、i绦虫类蠕虫蚴的药物是吡喹酮(praziquantel);常用于杀灭线虫类蠕虫蚴的药物是阿苯达唑(albendazole)、i伊维菌素(ivermectin)和三苯双脒(tribendimidine)。

阿苯达唑对犬弓首线虫病、i猫弓首线虫病都有良好疗效,l成人剂量为每日20mg/kg,l分2~3次口服,l一疗程为15天。必要时可于间隔2~4周后重复治疗。疗程中应注意密切观察和及时处理可能发生的严重不良反应,l如过敏性休克、i颅内压增高等。乙胺嗪(diethylcarbamazine)(海群生)和噻苯唑的疗效较差。广谱驱虫药伊维菌素、i三苯双脒对本病可能有效。

阿苯达唑对广州管圆线虫病有良好疗效,l成人剂量为每日20mg/kg,l分2~3次口服,l连服10天为1疗程。必要时可于2~4周后重复治疗。噻苯唑(噻苯达唑)、i甲苯咪唑(mebendazole)和左旋咪唑(levamisole)的疗效较差。广谱驱虫药伊维菌素、i三苯双脒对本病亦可能有疗效。

当病人出现烦躁不安、i剧烈头痛、i喷射性呕吐、i血压升高、i心率变慢、i双侧瞳孔不等大、i对光反应迟钝等颅内高压征时,l应及时应用20%甘露醇,l1~2g/kg,l静脉注射或快速静脉滴注,l必要时可于4~8小时后重复治疗,l以降低颅内压、i防止脑疝的发生。

阿苯达唑对颚口线虫病(gnathostomiasis)有良好疗效,l成人剂量为每日20mg/kg,l分2~3次口服,l连服15天为1疗程。伊维菌素对本病亦有良好疗效,l剂量为200μg/kg体重,l每2周口服1次的3~5次疗法。必要时可于2~4周后重复治疗。广谱驱虫药三苯双脒对本病亦可能有疗效。

吡喹酮对曼氏裂头蚴病有良好疗效,l成人每次20~25mg/kg,l每日口服3次,l连服3天。必要时可于2~4周后重复治疗。

吡喹酮对斯氏狸殖吸虫病有良好疗效,l成人每次20~25mg/kg,l每日口服3次,l连服5天。必要时可于2~4周后重复治疗。可从皮下肿块、i眼结膜下、i前房或玻璃体中摘除虫体,l但术后仍宜服1疗程吡喹酮治疗。

阿苯达唑对异尖线虫病有疗效,l成人剂量为每日20mg/kg,l分2~3次口服,l连服10天为1疗程。必要时可于2~4周后重复治疗。可从食管、i胃、i肠中或皮下肿块中摘除虫体,l但术后仍应服1疗程阿苯达唑治疗。

阿苯达唑对人喉兽比翼线虫病(human1synagamosis)有疗效,l成人剂量为每日20mg/kg,l分2~3次口服,l连服10天为1疗程。必要时可于2~4周后重复治疗。可从支气管中摘除虫体,l但术后仍应服1疗程阿苯达唑治疗。

【预防】

蠕虫蚴移行症所涉及的病原寄生虫的适宜宿主,l大多是与人有较密切关系的家养动物(犬、i猫、i猪、i牛、i羊等)及野生动物(鼠、i狐、i虎、i豹等)。人们由于生产及生活的多种活动而受到感染。犬弓首线虫病多见于西方国家喜欢饲养犬、i猫的儿童和妇女。钩虫幼虫性皮炎及尾蚴性皮炎除生产原因外,l好发于赴浴场避暑或旅游区度假以及进行野营活动等的人们。又如因开发山区、i林区或湖区人们有较多机会吃到可作为几种寄生虫转续宿主的鱼、i虾、i蟹、i蛙、i蛇、i螺、i鸟禽及兽类等而获得感染。因此,l预防蠕虫蚴移行症的发生,l应从多方面着手。首先应提高人们的卫生知识水平,l了解这些病原寄生虫的感染方式及预防措施,l改善居住条件及卫生设施,l不吃生螺、i虾和喝生水,l生熟餐具分开使用,l以免污染。同时要提高卫生专业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l能识别和诊治这些疾病。

参考文献

1.刘约翰.蠕虫蚴移行症.见:i王季午主编.传染病学.第3版.上海:i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l1998.846-849.

2.王小根.蠕虫蚴移行症.见:i彭文伟主编.现代感染性疾病与传染病学.北京:i北京科技出版社,l2000.1714-1724.

3.Brenner1MA,lPatel1MB.Cutaneous1larva1migrans:ithe1creeping1eruption.Cutis,l2003,l72(2):i111-115.

4.Caumes1E.Treatment1of1cutaneous1larva1migrans1and1Toxocara1infection.Fundam1Clin1Pharmacol,l2003,l17(2):i213-216.

5.Fitz-Henley1M.Images1and1diagnoses.Larva11migrans.West1Indian1Med1J,l2000,l49(3):i237-248.

6.Nunes1CM,lPena1FC,lNegrelli1GB,let1al.Presence1of1larva1migrans1in1sand1boxes1of1public1elementary1schools.Brazil1Rev1Saude1Publica,l2000,l34(6):i656-658.

7.Simon1MW.Simon1NP.Cutaneous1larva1migrans.Pediatr1Emerg1Care,l2003,l19(5):i350-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