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神经疾病:单神经病

(一)尺神经麻痹

尺神经由C8~T1神经根的纤维组成。支配尺侧腕屈肌、i指深屈肌尺侧半、i拇收肌、i小鱼际肌及骨间肌等,l并供应小指和无名指尺侧及尺侧手掌的皮肤。

【病因】

尺神经在肱骨内上髁后方及尺骨鹰嘴之间处最为浅表,l刀伤、i骨折及关节脱位容易累及此处。此外,l肱骨内上髁发育异常、i肘外翻畸形、i长期以肘支持劳动、i麻风、i肘管内腱鞘囊肿和神经炎均可使尺神经受损。

【临床表现】

典型表现为屈腕、i手向桡侧偏斜,l各指不能分开或合并,l小指不能运动,l拇指不能内收,l手部精细动作障碍。小鱼际肌、i部分火鱼际肌和骨间肌萎缩。由于伸肌的过度收缩,l使掌指关节过伸而远端指关节屈曲呈“爪形手”。感觉障碍分布在手掌及手背的尺侧,l整个小指和无名指的尺侧一半。

尺神经不完全性损伤可以引起患肢烧灼样痛。

【诊断】

根据特殊的损害体征“爪形手”和感觉障碍,l临床诊断不难。

【治疗】

针对病因治疗。

(二)桡神经麻痹

桡神经由C5~8的神经根组成,l支配前臂伸肌(肱三头肌、i肘肌)、i腕部伸肌(桡侧伸腕肌、i尺侧伸腕肌)、i手指的伸肌(伸指总肌)、i前臂旋后肌、i展拇长肌和肱桡肌等。其主要功能为伸时、i伸腕、i伸指。

【病因】

桡神经是臂丛神经中最易遭受外伤的一支周围神经。病因甚多,l有炎症、i外伤、i肱骨中段骨折;铅、i砷、i酒精中毒;在睡眠中或腋窝拐杖受压及前斜角肌压迫等。

【临床表现】

桡神经麻痹最突出的临床表现为腕下垂,l腕及手指不能伸直,l拇指不能伸直外睫,l拇指背侧及第一、i第二掌骨间隙背侧皮肤感觉障碍。按病损部位不同,l有不同的临床表现。高位(如腋部)损伤时,l产生完全的桡神经麻痹,l上肢诸伸肌皆瘫痪,l肘关节、i腕关节及掌指关节皆不能伸直,l因肱桡肌瘫痪致前臂在旋前位不能屈曲肘关节;在肱骨中1/3受损时,l肱三头肌功能完好,l余诸伸肌瘫痪;病损在肱骨下端或前臂上1/3时,l肱三头肌、i肱桡肌、i旋后肌和伸腕肌功能保存;于前臂中1/3以下病损时,l仅有伸指功能丧失而无腕下垂;如病损位于腕关节,l因桡神经的各运动支均已发出则不产生桡神经麻痹的运动症状。桡神经麻痹的感觉障碍仅见于前臂外侧及拇、i食指桡侧区。

【诊断】

根据肘、i腕及手指不能伸直,l拇指不能伸直外展,l以及拇指背侧及第一、i第二掌骨间隙背侧皮肤感觉减退,l临床诊断不难。

【治疗】

桡神经有良好的再生能力,l功能恢复较上肢的其他神经为佳。

(三)正中神经麻痹

正中神经由C5~T1l神经根组成。支配旋前圆肌、i桡侧屈腕肌、i各指深浅屈肌、i掌长肌、i拇长屈肌、i拇短屈肌、i拇对掌肌和拇短展肌。正中神经的感觉支分布于手掌桡侧一半,l拇、i食、i中三指的掌面,l无名指桡侧一半掌面,l食、i中两指背面和无名指中节、i末节桡侧一半的背面。正中神经的主要功能是前臂旋前和拇、i食指的屈曲。

【病因】

外伤、i脱臼或骨折、i腋和腕部受压、i神经炎、i颈肋等。

【临床表现】

正中神经在上臂受损时,l会发生完全性麻痹。表现为前臂不能旋前,l腕不能外展及屈曲,l拇、i食、i中指不能屈曲,l拇指不能对掌、i外展及屈曲;肌肉萎缩以大鱼际肌最明显,l手掌变平,l拇指紧靠食指,l呈“猿手”样;感觉障碍分布于手掌桡侧,l桡侧三指和无名指的桡侧一半。正中神经的不完全损伤可出现灼性神经痛。

【诊断】

腕部病变损伤正中神经,l主要表现为拇指运动障碍。腕管综合征(carpal1tunnel1syndrome)是正中神经通过腕横韧带下方腕管处受压所致。常见于中年女性及妊娠期。病因甚多,l如腕部的慢性劳损、i腕管内鞘膜囊肿、i腕骨骨折、i关节炎、i肢端肥大症、i粘液性水肿以及手部化脓性感染等。其主要临床表现为桡侧三指的感觉异常、i麻木、i针刺、i烧痛感,l及晚期大鱼际肌萎缩,l使拇指外展、i对掌功能受损。

【治疗】

腕管综合征的治疗通常可在腕管内注射泼尼松龙0.5ml加2%普鲁卡因0.5ml,l每周1次,l共4~6次为1疗程。若仍无效,l可切开腕横韧带松解神经。

(四)腓总神经麻痹

腓总神经起自L4~S2神经根,l为坐骨神经的一个主要分支,l在大腿下1/3从坐骨神经分出,l在腓骨头前方分出腓肠外侧皮神经,l分布于小腿外侧面,l然后形成腓浅神经和腓深神经。腓浅神经支配腓骨长肌和腓骨短肌,l并分出足背内侧皮神经和足中间皮神经,l分布于2、i3、i4、i5趾背侧皮肤。腓深神经支配胫骨前肌、i拇长伸肌、i拇短伸肌和趾短伸肌,l并分出皮支到1、i2趾间背侧。

【病因】

腓总神经在腓骨上部位置表浅易受撞击、i挤夹、i压迫、i冷冻、i膝关节后小血肿及肌肉肿胀的压迫等各种外界因素的损害,l也可为代谢障碍(糖尿病)、i结缔组织疾病(结节性多动脉炎)和麻风所累。

【临床表现】

腓总神经损伤引起腓骨肌及胫骨前肌群的瘫痪和萎缩,l患足不能背屈和外展、i翘趾及伸足外翻,l足下垂呈马蹄内翻足。步行时病人高举足,l使髋关节、i膝关节过度屈曲,l当足落地时足尖下垂,l接着用整个足尖着地行走的步态,l似涉水步态,l称跨阔步态。感觉障碍分布于小腿前外侧和足背,l包括第一趾间隙。跟腱反射不受影响。

【诊断】

根据典型的垂足症状、i肌肉瘫痪特点及其感觉障碍分布范围,l腓总神经麻痹的诊断一般并不困难。神经传导速度的测定可有助于了解腓总神经受损程度。需通过详细病史及有关检查分析病因。

【治疗】

首先是病因治疗。早期治疗尤其重要。创伤性损伤有手术条件者可考虑手术治疗。继发于结缔组织疾病或糖尿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由局部压迫而引起的必须立即解除有关因素。可给予理疗、i电刺激、i针灸、i体疗以及足量维生素B族等促使神经功能的恢复。

(五)胫神经麻痹

胫神经在腘窝上角从坐骨神经分出,l在小腿后方直线下行,l支配腓肠肌、i比目鱼肌、i胫骨后肌、i趾长屈肌、i拇长屈肌及足的全部短肌。

【临床表现】

胫神经受损时,l足和足趾不能屈曲,l足的内收受限,l跟腱反射消失。由于腓骨肌的拮抗作用,l足外翻外展,l并略呈旋前背屈位。骨间肌的瘫痪引起足趾的爪状姿势。行走时以足跟着地,l不能以足尖站立。感觉缺失区在足底和足外缘。

(六)股外侧皮神经炎

股外侧皮神经炎(lateral1femoral1cutaneous1neuritis)也称感觉异常性股痛症(meralgia1paraesthsia)。股外侧皮神经由L2~3神经后支组成。此神经通过腹股沟韧带的下方,l在离髂前上棘下约10cm处穿出大腿的阔筋膜,l分布于股前外侧皮肤。

【病因】

主要是受压或外伤、i各种传染病、i酒精及药物中毒、i动脉硬化、i糖尿病、i肥胖、i腹部肿瘤和妊娠子宫压迫等。多数病因不明。

【临床表现】

表现为该神经分布区,l即大腿前外侧下2/3区,l出现感觉异常,l如针刺、i烧灼、i麻木或疼痛,l局部感觉过敏,l或有感觉减退甚至缺失。久站或走路较久后症状加剧。病变多为一侧,l偶为两侧性,l常呈慢性病程,l预后良好。

【治疗】

首先为病因治疗。药物治疗以维生素B1iB12为主。疼痛严重者可给予口服止痛药、i镇静剂及抗癎药物,l也可局部封闭,l配合理疗。必要时可考虑神经切断术或松解术。

(七)坐骨神经痛

坐骨神经是由L4~S2神经根组成,l坐骨神经痛(sciatica)是指坐骨神经通路上,l即腰、i臀部、i大腿后、i小腿后外侧和足外侧的疼痛症状群。可由多种病因引起。

【病因】

坐骨神经痛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少见,l为坐骨神经的间质炎症。常在牙、i扁桃体、i鼻窦等感染之后发病,l寒冷、i受潮为常见的发病诱因。继发性者病因复杂,l根据受损害的部位不同可分为根性和干性坐骨神经痛两类。根性坐骨神经痛常见病因有腰椎间盘突出、i腰骶增生性脊椎炎、i腰椎骶化、i隐性脊柱裂合并第5腰椎棘突肥大、i先天性椎管狭窄、i各种原因的蛛网膜炎及椎管内肿瘤等。干性坐骨神经痛为邻近处的病变及腰骶神经丛的病变如骶骼关节及髋关节炎、i盆腔炎及肿瘤等,l糖尿病、i外伤、i下肢动脉内膜炎、i臀部注射部位不当等亦可引起干性坐骨神经痛。

【临床表现】

本病于男性青壮年多见,l以单侧性为多。

1.根性坐骨神经痛11多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l少数为慢性。开始常有下背部酸痛或腰部僵硬不适感,l典型的疼痛是自腰部向一侧臀部及大腿后耐、i腘窝、i小腿外侧和足背放射,l呈烧灼样或刀割样疼痛,l在持续性基础上有发作性增剧,l夜间更甚。咳嗽、i喷嚏、i用力排便时疼痛加剧。病员常取特殊的减痛姿势,l如睡时卧向健侧、i患侧膝部微屈,l仰卧起坐时患侧膝关节屈曲,l坐下时健侧臀部先着椅,l站立时身体重心移在健侧,l日久造成脊柱侧弯,l多弯向患侧。病变水平的腰椎棘突或横突常有压痛。牵拉坐骨神经的试验可引起疼痛:i①患者仰卧,l下肢伸直,l检查者将患肢抬高,l如在70°范围内患者感到疼痛为拉塞格(Lasegue)征阳性;②颏胸试验主要是牵引坐骨神经根部,l患者仰卧,l下肢伸直,l检查者将患者的头颈部尽量前屈,l使其下颏触及胸前,l如激发或加剧疼痛为阳性。患侧小腿外侧和足背可有针刺、i发麻等感觉,l客观检查该处可有轻微感觉减退。出现足和足趾运动功能受损,l踝反射减弱或消失。

2.干性坐骨神经痛11多为亚急性或慢性起病,l少数为急性。疼痛部位主要沿坐骨神经通路,l腰部不适不明显,l也有根性坐骨神经痛的减痛姿势。沿坐骨神经行程有几个压痛点:i①腰椎旁点第4、i5腰椎棘突外侧2cm处;②臀点,l坐骨结节与股骨大粗隆之间;③腘点,l腘窝横线中点上2cm处;④腓肠肌点,l小腿后面中央;⑤踝点,l外躁之后。Lasegue征常为阳性。小腿外侧和足背的感觉障碍比根性者略为明显,l坐骨神经支配区的肌肉松弛,l并有轻微肌萎缩,l踝反射常减退或消失。

【诊断和鉴别诊断】

根据疼痛的分布,l加剧和减轻疼痛的特殊姿势,l以及直腿上举试验等检查,l诊断一般不难。原发性和继发性的区别在于原发性坐骨神经痛起病较突然,l痛点压痛明显、i肌萎缩不明显。继发性起病较徐缓,l腰痛明显,l但痛点压痛不明显,l常伴有肌萎缩。根性和干性坐骨神经痛的区别是前者在咳嗽、i用力时加剧疼痛,l且呈放射性,l腰椎横突和棘突压痛及叩击痛明显,l痛点压痛轻微或不明显,l坐骨神经牵拉症状较轻,l肌力减退和反射消失明显。干性的压痛点压痛明显、i咳嗽、i用力时疼痛加重,l坐骨神经牵拉症状明显。必要时可进行脑脊液、iX摄片、iCT或MRI等检查。坐骨神经痛需与腰肌劳损、i梨状肌综合征及髋关节疼痛鉴别。腰肌劳损多有明显的腰部扭伤或长期腰部劳累史,l主要为腰痛,l可放射至大腿前部,l压痛点在腰肌、iLascgue征阴性。梨状肌综合征多因下肢外展位时扭伤、i局部肌肉痉挛压迫坐骨神经产生臀部疼痛,l臀肌可有萎缩,l臀肌深部可触及索状肌束并有压痛,l踝反射正常。髋关节病变时疼痛在该关节范围内,l局部有压痛,l髋关节内收或外展时疼痛明显加剧。

【治疗】

应针对病因治疗。坐骨神经炎和腰椎间盘突出急性期应卧硬板床休息,l以保持腰骶部肌肉松弛。防寒冷和潮湿,l局部可进行热敷、i透热疗法、i离子透入。口服止痛剂及血管扩张剂。风湿性者可用水杨酸制剂或皮质类固醇口服。镇静剂及维生素B1iB12l亦可辅助应用。针灸、i推拿可根据病情选用。药物治疗无效、i病因明确的继发性坐骨神经痛可考虑手术治疗。

(八)臂丛神经痛

臂丛系由C5~T1的脊神经前支组成,l主要支配上肢的感觉和运动。组成臂丛神经的各部位受损时产生在其支配范围内的疼痛,l称为臂丛神经痛。

【病因】

多种病因引起。通常可将臂丛神经痛(brachial1neuralgia)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l以后者多见。原发性臂丛神经痛无明确的病因。继发性臂丛神经痛按其病损部位可分为根性臂丛神经痛及干性臂丛神经痛。根性臂丛神经痛的常见病因有颈椎病、i颈椎间盘突出、i颈椎结核、i骨折、i脱位、i颈髓肿瘤、i硬膜外转移癌等。干性臂丛神经痛的病因有胸廓出口综合征、i臂丛神经炎、i外伤、i锁骨骨折、i颈部肿瘤、i转移性癌肿、i肺沟瘤等。

【临床表现】

各种原因所产生的臂丛神经痛的共同特点是有肩部及上肢不同程度的疼痛,l可呈持续或阵发性加剧,l夜间及活动上肢时疼痛更甚。

起初在颈部及锁骨上疼痛,l后扩散到肩后、i臂及手,l呈间歇性或持续性疼痛,l似烧灼样、i针刺样或酸胀痛,l活动和牵拉患肢可加再疼痛。在臂丛神经的行程上,l即锁骨上、i下窝及腋窝压痛明显。患肢可有感觉减退或过敏区,l后期出现肌萎缩。重症者可有皮肤菲薄、i肿胀等改变。疼痛多在1~2周内消失,l功能可在6~8周恢复正常。

【治疗】

首要是消除病因。受累上肢用宽带悬吊于颈,l让其充分休息。可用泼尼松或地塞米松口服。止痛剂、i局部理疗、i针灸及维生素B族应用均有较好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