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脑血管疾病(cerebrovascular1disease)是指脑血管病变所引起的脑功能障碍。广义上,l脑血管病变包括由于栓塞和血栓形成导致的血管腔闭塞、i血管破裂、i血管壁损伤或通透性发生改变、i及血粘度增加或血液成分异常变化引起的疾病。脑卒中(stroke)是指急性起病,l由于脑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所导致的神经功能缺损综合征,l症状持续时间至少24小时。脑卒中能引起局灶性的症状和体征,l与受累脑血管的血供区域相一致;当出现弥漫性的脑血管功能障碍时,l如心跳骤停引起的全脑缺血,l则不属于脑卒中的范畴。

【脑血管疾病的分类】

脑血管疾病的分类方案是临床进行疾病诊断、i治疗和预防的标准,l长期以来分类方法较多。①按病程发展可分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i进展性卒中和完全性卒中;②按脑的病理改变可分为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l前者包括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l后者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1995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l将我国脑血管病进行了分类,l见下表。

【脑血管的解剖特点】

脑动脉壁较薄,l中膜和外膜均较相同管径的颅外动脉壁薄。颈内动脉和椎动脉经颅底入颅,l在脑底首先连成脑底动脉环(Willis环),l由动脉环发出分支入脑,l都由颅底向脑室方向辐射分布。供应大髓皮质的动脉先在皮质表面反复分支形成软膜小动脉丛,l再由该丛发出皮质和髓质动脉深入脑实质。供应脑深部的穿动脉(中央支)从脑底的前穿质和脚间窝自下而上穿入脑内,l穿动脉之间虽然存在丰富的血管吻合,l但吻合支细小,l对脑血流的调节和代偿能力较弱。脑灰质的毛细血管密度比白质丰富。

脑部动脉通过几组吻合支建立丰富的侧支循环,l其中Willis环最为重要。Willis环由双侧大脑前动脉、i颈内动脉、i大脑后动脉、i前交通动脉和后交通动脉组成,l前交通动脉使两侧大脑前动脉互相沟通,l后交通动脉使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与大脑后动脉沟通。该环对颈内动脉与椎-基底动脉系统之间,l特别是两侧大脑半球的血液供应有重要的调节和代偿作用,l见图8-1。另外,l颈内动脉与颈外动脉之间的侧支循环(如颈内动脉的眼动脉与颈外动脉的面动脉和颞浅动脉等分支、i脑膜中动脉与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之间的吻合),l大脑前、i中、i后动脉的软脑膜分支之间互相吻合等,l在脑血供发生障碍时亦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

与其他器官的血管系统相比,l脑血管系统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方面通过长期的进化,l脑部形成了十分有效的血液供应和代偿保障机制,l当一侧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完全闭塞时可以全无症状。另一方面由于存在脑血管的先天变异或发育不良,l侧支循环开放的可能性和有效程度因人而异。在不同的患者中,l同一支动脉闭塞可以引起不同的症状,l因此仅凭借临床表现来判定病变的血管是很困难的。

图8-111Willis动脉环

【脑的血液循环】

1.脑的血液供应11脑的血液供应来自颈内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l脑动脉在脑实质中反复分支直至毛细血管,l然后逐渐汇集成静脉。脑的深、i浅静脉先回流至硬膜窦,l再经颈内静脉等回心。

(1)脑的动脉系统

1)颈内动脉系统:i颈内动脉约于甲状软骨上缘或平对第四颈椎起自颈总动脉。沿咽侧壁上升至颅底,l经颈静脉管至颅腔,l通过海绵窦进入蛛网膜下腔。颈内动脉的主要分支有眼动脉(主要供应眼部血液)、i脉络膜前动脉(主要供应苍白球大部和内囊后肢、i大脑脚、i海马结构、i视束和外侧膝状体等处)、i后交通动脉(沟通颈内动脉和椎-基底动脉两大系统血流的主要动脉)、i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主要供应眼部和大脑半球前3/5部分(额叶、i颞叶、i顶叶和基底节)的血液。

大脑前动脉是颈内动脉较小的终支,l在视交叉上方折入大脑纵裂,l于大脑半球内侧面延伸,l主要分支有眶动脉、i额极动脉、i额叶内侧动脉、i胼周动脉和胼缘动脉等。左、i右大脑前动脉转入正中裂之前,l在中线处借前交通动脉相连。有时双侧的大脑前动脉由一条主干发出。大脑前动脉皮层支主要供应大脑半球内侧面前3/4和额顶叶背侧面上1/4部皮质及皮质下白质,l深穿支主要供应内囊前肢、i尾状核、i豆状核前部和下丘脑。

大脑中动脉是颈内动脉的延续,l呈水平位向前外横越前穿质,l进入外侧裂。主要分支有豆纹动脉、i眶额动脉、i中央沟前动脉、i中央沟动脉、i中央沟后动脉、i顶后动脉、i角回动脉和颞后动脉等。大脑中动脉皮层支主要供应大脑半球背外侧面的前2/3,l包括额叶、i顶叶、i颞叶和岛叶,l深穿支供应内囊膝部和后肢前2/3,l壳核、i苍白球及尾状核的血液。

2)椎-基底动脉系统:i椎基底动脉系统主要供应大脑半球后2/5部分、i丘脑、i脑干和小脑的血液。椎动脉在颈根部起自锁骨下动脉第一段,l向上穿行5~6个颈椎横突孔,l经枕骨大孔入颅,l至脑桥下缘,l与对侧椎动脉汇合形成基底动脉。椎动脉的主要分支有脊髓后动脉、i脊髓前动脉、i延髓支和小脑后下动脉等。

小脑后下动脉起自椎动脉或基底动脉下1/3段,l其袢曲变异很大。主要分支有蚓支、i扁桃半球支、i脉络丛支和延髓支,l供应延髓背外侧、i小脑蚓部和小脑半球下部的血液。

基底动脉的主要分支为3组:i旁正中动脉,l供应脑桥基底部中线两旁的楔形区域;短旋动脉,l供应脑桥基底部外侧区和小脑中、i上脚;长旋动脉(如小脑前下动脉、i小脑上动脉),l供应脑干及小脑半球。

小脑前下动脉大约起自基底动脉的下1/3处,l先行于外展神经根的腹侧,l再于面神经和前庭蜗神经的腹侧与之伴行直抵内耳门附近,l折向后下方形成一动脉袢,l而后走向小脑,l分布于小脑半球下面前外侧部。主要供应小脑、i内耳、i脑桥下部和延髓上部等处血液。

小脑上动脉在近脑桥上缘处由基底动脉发出,l横越脑桥腹侧面,l绕大脑脚侧面至小脑上面,l并分为内外两终支。内侧支分布于小脑上蚓部、i前髓帆等处。外侧支分布于小脑半球上面。该动脉还有分支到脑桥、i中脑和第三脑室脉络组织。

大脑后动脉多起自基底动脉。也有一侧的大脑后动脉起自基底动脉,l而另一侧起源于颈内动脉。更为少见的情况是,l双侧大脑后动脉起自颈内动脉。它的皮层支供应大脑半球后部包括枕叶和颞叶底部,l深穿支供应脑干、i丘脑、i海马和膝状体等,l脉络丛动脉供应第三脑室和侧脑室的脉络丛。

(2)脑的静脉:i脑的静脉包括大脑浅静脉和大脑深静脉。大脑浅静脉可分为3组:i大脑上静脉、i大脑中静脉和大脑下静脉,l它们收集大脑半球的静脉血液后流入上矢状窦、i海绵窦及横窦。重要的大脑深静脉有大脑内静脉、i基底静脉和大脑大静脉,l主要引流大脑半球深部结构、i脑室脉络丛和间脑的静脉血。深、i浅两组静脉的血液最后经乙状窦由颈内静脉出颅,l回流至右心房。颅内主要的静脉窦有:i海绵窦、i上矢状窦、i下矢状窦、i岩上窦、i岩下窦、i直窦、i横窦和乙状窦。

2.脑血流量的调节11脑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l虽然质量仅占体重的2%~3%,l但正常成人全脑血流量约为800~1000ml/min,l占每分心搏出量的20%,l葡萄糖和氧耗量占全身供给量的20%~25%。脑组织中几乎无葡萄糖和氧的储备,l当脑血供中断导致脑缺氧时,l2分钟内脑电活动停止,l5分钟后脑组织出现不可逆性损伤。因此足够的脑血液供应对保持正常的脑部功能极为重要。正常情况下的脑血流量(cerebral1blood1flow,lCBF)是指正常成人每分钟全脑血流量,l约为800~1000ml。按平均脑质量为1500g计算,l健康成人的平均脑血流量为55ml/(100g·min)。脑血流量分布不均匀,l大脑皮质可达77~138ml/(100g·min),l而脑白质仅为14~25ml/(100g·min)。

脑血流量与脑灌注压成正比,l而与脑血管阻力成反比,l用公式表示为Q=(MAP-ICP)/R。其中Q为脑血流量,lMAP为平均动脉压,lICP为颅内压,lR为脑血管的阻力,lMAP-ICP为有效灌注压。脑血管阻力R=8η·L/πr4l则Q=(MAP-ICP)1πr4/8ηL。

与脑血流量的自动调节有关的因素包括:i脑灌注压、i脑血管阻力、i化学因素和神经因素等。脑血流量与血管口径r4成正比,l与血液粘度η成反比,l与血流通过的血管长度L成反比。脑血流量的化学调节因素包括O2iCO2i及血液和脑脊液的pH值等。脑血管上分布的神经也能调节脑血流量。

当平均动脉压介于8.0~21.3kPa(60~160mmHg)之间时,l脑血管平滑肌可以随着血压的变化相应地收缩或舒张,l从而维持脑血流最的稳定,l这就是脑血流虽的自动调节作用,l称Bayliss效应。当平均动脉压低于8.0kPa(60mmHg)时,l脑小动脉舒张达最大限度,l血管阻力不能继续降低,l导致脑血流量的减少;相反,l当平均动脉压高于21.3kPa(160mmHg)时,l脑小动脉收缩达最大限度,l血管阻力不能继续增加,l引起脑札流量增多。高血压患者脑血流量自动调节范围的上、i下限均上移,l对低血压的耐受能力减弱,l因此在急剧降压后会诱发脑缺血发作。

【脑血管病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随着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及死亡率的不断上升,l人们对它的研究日益重视,l在脑血管病的病理生理学、i影像诊断学、i治疗学等研究领域取得丰硕的成果。缺血性半暗带首先是针对缺血性卒中提出来的,l后来发现脑出血后的血肿边缘也存在半暗带。半暗带内神经元的病理改变在一定时间内是可逆的,l如何在此时间窗内进行有效的干预治疗使受损脑组织恢复功能,l是近期脑血管病研究的重点。SPECT灌注成像和新兴的MRI技术,l如弥散加权成像(DWI)和灌注加权成像(PWI)的飞速发展,l弥补了目前急性脑梗死诊断技术的不足,l为脑梗死的超早期治疗提供了科学依据。循症医学(evidence-based1medicine,lEBM)是通过正确识别、i评价和应用最多的相关信息进行临床决策的科学。随着EBM在神经病学领域的应用,l其有效性越来越得到广泛承认。在脑血管病的防治中,l也要应用EBM的概念,l寻找最佳的临床研究证据(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或其系统评价/Meta分析),l并结合临床经验和患者的具体情况,l从而提高临床医生的决策能力和医疗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