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疾病的流行病学及预防

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i死亡率及致残率均高,l它与心脏病、i恶性肿瘤构成人类的三大致死病因。在对脑血管病进行有效治疗的同时,l积极开展针对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预防更加重要。

【脑血管疾病的流行病学】

近年来我国的流行病学资料表明,l脑血管疾病在人口死因顺序中居第1、i2位。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l我国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高于心血管病。我国城市脑卒中的年发病率、i年死亡率和时间点患病率分别为219/10万、i116/10万和719/10万;农村地区分别为185/10万、i142/10万和394/10万。据此估算,l全国每年新发脑卒中患者约为200万人;每年死于脑卒中的患者约150万人;存活的患者人数600万~700万。

我国脑血管病的地理分布表明,l除西藏自治区外,l呈现北高南低、i东高西低的发病趋势。脑卒中的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l寒冷季节发病率高,l尤其是出血性卒中的季节性更为明显。关于脑卒中发病昼夜节律的研究,l发现脑卒中的发病高峰时间是上午与中午邻近的一段时间。

根据国内的流行病学资料,l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男性显著高于女性,l并且在35岁以后呈急剧上升趋势,l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l以及人口的老龄化趋势,l脑卒中的发府年龄有提前趋势,l但高发年龄逐渐向后推迟。还有研究表明,l脑血管病的分布与社会经济地位、i职业及种族等有关。

脑血管病的分析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表明,l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可分为可干预性和不可干预性两类,l可干预性危险因素是脑卒中一级预防主要针对的目标,l包括高血压、i心脏病、i糖尿病、i血脂异常、i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i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i吸烟、i酗酒、i肥胖、i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i口服避孕药物、i肺炎衣原体感染、i情绪应激、i抗凝治疗等,l其中控制高血压是预防卒中发生的最重要的环节。不可干预性危险因素包括年龄、i性别、i种族、i遗传因素等。

【脑血管病的预防】

1.一级预防 指发病前的预防,l即通过早期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l积极主动地控制各种危险因素,l从而达到使脑血管病不发生或者推迟发牛的目的。

(1)防治高血压:i高血压是脑出血和脑梗死最重要的危险因素,l控制高血压是预防脑卒中发生和发展的核心环节。一项中国老年收缩期高血压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结果显示,l随访4年后,l降压治疗组比安慰剂对照组脑卒中的死亡率降低了58%,l两组的差异非常显著。高血压的防治措施包括:i限制食盐的摄入量,l减少膳食的脂肪含量,l减轻体重,l进行适当的体育运动,l戒烟,l减少饮酒,l保持乐观心态和提高应激能力及长期坚持降压药物的治疗。根据WHO的标准,l血压应该控制在18.7/12.0kPa(140/90mmHg)之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或肾病的患者,l血压要控制在130/80mmHg以下。

(2)防治心脏病:i心房纤颤(atrial1fibrillation,lAF)、i瓣膜性心脏病、i冠心病、i充血性心力衰竭、i扩张型心肌病及先天性心脏病等都可能增加脑血管病的危险性,l其中以心房纤颤最为重要。心脏病常引起栓塞性脑卒中,l预防措施主要是应用抗凝药和抗血小板药。

既往有血栓、i栓塞性疾病、i高血压和左心功能衰竭等卒中危险因素的心房纤颤患者,l应该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对于无其他卒中危险因素的心房纤颤患者,l若年龄超过75岁,l也应使用华法林;无其他卒中危险因素的心房纤颤患者,l若年龄不足65岁,l应使用阿司匹林,l若年龄在65岁和75岁之间,l可以酌情选用华法林或阿司匹林。对于冠心病、i心力衰竭等,l还要积极治疗原发病;对瓣膜病、i先天性心脏病等,l可酌情进行外科手术治疗。

(3)防治糖尿病:i糖尿病患者中,l动脉粥样硬化、i肥胖、i高血压及血脂异常等的发生率均高于相应的非糖尿患者群。高血糖是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l糖尿病患者发生卒中的危险性约是普通人的4倍,l脑卒中的病情轻重和预后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以及病情控制情况有关。美国TIA防治指南建议,l空腹血糖应小于7mmol/L(126mg/dl),l对糖尿病患者要进行疾病的基础知识教育,l使其合理饮食,l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l及应用药物治疗。

(4)防治血脂异常:i低密度脂蛋白增高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l但高胆固醇血症却不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防治时强调以控制饮食及体育锻炼为主,l辅以药物治疗,l如他汀类药物。对于糖尿病等引起的继发性血脂异常,l应积极治疗原发病。

(5)戒烟:i吸烟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l烟草中含有的尼古丁可以使血管痉挛、i血压升高及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等。提倡戒烟。

(6)戒酒:i酒精可能通过多种机制,l包括升高血压、i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i心律失常和降低脑血流量等导致脑卒中。长期大量饮酒和急性酒精中毒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l酒精的摄入量和出血性卒中存在直接的剂量相关性联系。加强科学宣传教育,l积极劝阻有饮酒习惯的人适度饮酒,l可以减少卒中的发生。

(7)控制体重:i目前认为男性腹部肥胖和女性体重指数(BMI,l体重(kg)/身高的平方(m2))增高是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l这与肥胖易导致高血压、i高血脂和糖尿病有关。劝说超重者和肥胖者采用健康的生活方式、i增加体力活动等措施减轻体重,l成年人体重指数应控制在28以内或腰/臀围比小于1,l体重波动范围小于10%。

(8)颈动脉狭窄:i颈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l多由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狭窄程度超过70%的患者,l每年脑卒中的发病率大约为3%~4%。应用药物治疗颈动脉狭窄,l包括他汀类药物和阿司匹林等。对于反复TIA发作或首次卒中的轻症患者,l如果颈动脉狭窄程度超过70%,l可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l其他手术方式还包括颈动脉血管成形术和放置颈动脉支架等。

(9)防治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i高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lHcy)血症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正常时Hcy水平为5~15μmol/L,l当Hcy含量高于16μmol/L时,l提示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一般人群应以饮食凋节为主,l对高半胱氨酸血症患者,l应该采用叶酸、i维生素B6和B12联合治疗。

(10)降低纤维蛋白原水平:i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lFg)浓度升高是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及栓塞性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l与TIA和脑卒中也密切相关。血压升高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增加同时存在时,l脑卒中的危险性增加更加明显。目的主要进行降纤治疗。

(11)适度的体育活动和合理膳食:i规律、i适度的体育活动可以改善心脏功能,l增加脑血流量,l改善微循环,l还通过对血压、i血糖和体重的控制而起到保护性作用。过多摄入脂肪、i胆固醇以及食盐可以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l食物的种类单调也是造成营养素摄入不合理的主要原因。提倡饮食种类多样化,l每日总脂肪摄入量应少于总能量的30%,l减少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l每日钠盐摄入少于8g。

2.二级预防 是针对发生过一次或多次脑卒中的患者,l通过寻找卒中事件发生的原因,l纠正所有可干预的危险因素,l达到降低卒中复发危险性的目的。对已发生卒中的患者选择必要的影像学检查或其他实验室检查以明确患者的卒中类型及相关危险因素。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包括:i吸烟、i酗酒、i肥胖、i高血压、i糖尿病、i血脂异常、i心脏病、i高半胱氨酸血症等,l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有年龄、i性别、i种族和遗传因素等。

(1)病因预防:i对于可干预的危险因素要进行病因学预防,l包括一级预防中的所有措施。如治疗高血压、i心房纤颤、i糖尿病等。

(2)抗血小板聚集药物:i对于大多数缺血性卒中后的患者,l建议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干预血小板聚集,l主要包括阿司匹林、i潘生丁、i抵克立得和氯比格雷等。缺血性卒中初次发作后应早期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50~150mg/d),l对于应用阿司匹林疗效不佳或者不能耐受的患者,l氯比格雷等都是有效的替代治疗药物。阿司匹林与潘生丁的联合使用较单独使用其中任何一种制剂更为有效且不增加如出血之类的副反应。

(3)卒中后认知障碍的干预:i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以及痴呆的发生率较高,l血管性痴呆是仅次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1disease,lAD)的最常见的痴呆类型。卒中后早期应用阿司匹林进行干预,l有助于防止痴呆的发生。已经发生持续性认知功能障碍甚至痴呆的患者可以应用改善脑功能的药物如胆碱酯酶抑制剂等积极增进智能水平。

(4)卒中后抑郁的干预:i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约为30%~50%,l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一项重要因素。对已经发生抑郁的患者应选择药物治疗,l首选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如氟西汀、i西酞普兰等,l其他的药物还包括三环类、i四环类抗抑郁药,l单一用药效果不佳时可辅以心理治疗。

对于普通人群、i高危人群及患者进行脑血管病预防时,l还应该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l针对不同的危险因素制定个体化的健康教育方案,l使患者充分认识脑卒中发病的危险因素,l及病变对于个人、i家庭及社会的危害,l从而加强自我保健意识,l同时帮助个人建立合理的生活方式,l戒烟,l减少酒精的摄入量,l合理膳食,l以食用低能量、i低脂肪、i富含优质蛋白质、i碳水化合物、i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食物、i新鲜蔬菜和水果为原则,l适当增加体力活动,l进行规律的体育锻炼。对高危患者需定期体检,l增加患者对药物治疗的依从性,l让患者认识到脑卒中的一些常见危险因素,l诸如高血压、i糖尿病及心房纤颤等属于慢性疾病。必须长期治疗才能有效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