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脑分水岭梗死

脑分水岭梗死(cerebral1watershed1infarction,lCWSI)又称边缘带梗死(border1zone1infarction),l是指脑内相邻动脉供血区之间的边缘带发生的脑梗死。约占全部脑梗死的10%。

根据脑内血液循环分布特点,lCWSI分为皮质型和皮质下型。常见的几种类型如下:i①皮质前型,l大脑前(ACA)与大脑中动脉(MCA)皮层支之间的分水岭区,l位于额顶叶,l呈带状或楔形;②皮质后型,lMCA和大脑后动脉(PCA)皮层支之间的分水岭区,l位于角回和顶叶后部,l此型最常见;③皮质上型,lACA/MCA/PCA皮质支供血区之间的分水岭区,l位于额中回,l中央前、i后同上部,l顶上小叶和枕叶上部;④皮质下前型,lACA皮质支与回返支、iMCA的皮质支与豆纹动脉或脉络膜前动脉之间的分水岭区,l位于侧脑室前角外侧,l呈条索状;⑤皮质下上型,l脉络膜动脉与MCA之间的分水岭区,l位于侧脑室体旁,l沿尾状核体外侧呈条索状前后走行;⑥皮质下外侧型,l豆纹动脉与岛叶动脉之间的分水岭,l位于壳核外侧和脑岛之间。少见的CWSI类型有小脑分水岭梗死和脑干的分水岭梗死等。

【病因】

脑边缘带的供血动脉是终末血管,l在体循环低血压和有效循环血量减少时,l边缘带最先发生缺血性改变。CWSI是在脑动脉狭窄的基础上,l当发生血流动力学异常,l如血容量减少及体循环低血压等情况所致。常见病因有各种原因引起的休克、i麻醉药过量、i降压药使用不当、i心脏手术合并低血压及严重脱水等。

颈内动脉狭窄(>50%)或闭塞时,l血管远端压力会受到影响。由于大脑前、i中动脉的交界区血供相对薄弱,l故容易出现边缘带梗死。其他原因有血管内微栓子随血液进入脑动脉皮层支,l或构成Willis环的后交通动脉变异,l如直径小于1mm或缺如等。

【病理】

CWSI最常见的发病部位是大脑中动脉与后动脉之间的分水岭区,l其次为大脑前、i中动脉之间,l大脑前、i中、i后动脉之间,l偶见于基底节、i侧脑室旁白质及小脑。皮质梗死的病灶呈楔形改变,l尖端向侧脑室,l底部向软脑膜面,l以皮层损害为主。大脑前、i中、i后动脉之间的梗死灶,l位于大脑皮质,l由前至后呈“C”形分布,l与矢状缝平行。皮质下的病灶多呈条索状。梗死灶的病理演变过程详见本节“动脉血栓性脑梗死”部分。

【临床表现】

发病年龄多在50岁以上,l病前可有高血压、i动脉硬化、i冠心病、i糖尿病、i低血压病史,l部分患者有TIA发作史。起病时血压常偏低。皮质前型表现为以上肢为主的中枢性偏瘫及偏身感觉障碍,l可伴有额叶症状,l如精神障碍,l强握反射等,l优势半球受累有经皮质运动性失语。皮质后型以偏盲最常见,l可有皮质感觉障碍,l轻偏瘫等,l优势半球受累有经皮质感觉性失语,l非优势半球受累有体像障碍。皮质下型可累及基底节、i内囊及侧脑室体部等,l主要表现为偏瘫及偏身感觉障碍等症状。

后循环分水岭梗死主要发生于小脑交界区,l多在小脑上动脉和小脑后下动脉之间,l表现为轻度小脑性共济失调。脑干的分水岭梗死常见于脑桥被盖部和基底部连接处的内侧区,l可表现为意识障碍、i瞳孔缩小及双眼向病灶对侧凝视等。

【辅助检查】

头颅CT显示梗死灶呈带状或楔形低密度影,l底边靠外,l尖端朝内。头颅MRI的T1呈低信号,lT2呈高信号,l并能明确显示梗死部位和形状。功能磁共振DWI和PWI能发现缺血损伤的程度和分布,l并显示低灌注区域的范围。TCD可发现狭窄的脑动脉,l及进行微栓子的检测。血管造影检查可发现颈内动脉或其他脑内大动脉有严重狭窄或闭塞。

【诊断及鉴别诊断】

多见于50岁以上的患者,l发病前有血压下降或血容量不足的表现,l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l头部CT或MRI显示楔形或带状梗死灶,l常可以确诊。

【治疗】

首先要纠正低血压,l补足血容量,l并改善患者的血液高凝状态,l适当扩容治疗,l输液可采用生理盐水、i右旋糖酐或其他血浆代用品。对脑分水岭梗死的治疗与血栓性脑梗死相同。同时要积极治疗原发病。

【预后】

预后较好,l出现并发症及死亡率均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