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脑血管病:伴有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
伴有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erebral1autosomal1dominant1arteriopathy1with1subcortical1infarcts1and1leukoencephalopathy,lCADASIL)是一种遗传性小动脉疾病。CADASIL是近年通过临床表现、iMRI、i病理学和遗传学特点识别出米的。是位于19号染色体上Notch3基因突变所致的遗传性脑小血管疾病。CADASIL表现为皮质下缺血事件,l并导致进行性痴呆伴假性球麻痹。该病最早报告的是欧洲家系。1955年van1Bogaert报告了来自一个比利时家系中的2个患病姐妹。1977年Sourander和Walinder根据一瑞典家系的特点命名该病为“遗传性多梗死性痴呆”。以后又出现了各种不同的名称。1993年一组法国学者提出使用CADASIL的名称,l并报告了病变基因定位于19号染色体的发现。1996年该组学者发现Notch3基因的各种突变是致病的原因。到目前为止,l已有米自美国、i非洲和亚洲等各洲百个家系的报告。国内文献于2000年报告了一患病家系。
【病因与发病机制】
位于19号染色体上Notch3基因的各种突变是CADASIL的病因。Notch3基因是一种2321-氨基酸蛋白,l是只在血管平滑肌细胞表达的跨膜受体。CADASIL基因的所有突变均导致半胱氨酸残基数量的异常进而可能改变受体功能。CADASIL的临床外显率与年龄有关,l50岁时达100%。基于MRI特征的外显率在35岁时达100%。
【病理】
显微镜检查可见弥散性的髓鞘脱失及白质疏松,l损害多位于室周和半卵圆中心,l脑桥也可有类似改变,l与白质和基底节的腔隙性梗死有关。脑和软脑膜的动脉血管壁增厚伴管腔变小。电镜下可见受累血管中层内颗粒状电致密嗜锇物质(granular1electron-dense1osmiophillc1material)沉积,l围绕在平滑肌细胞周围。在脾、i肝、i肾、i肌肉和皮肤小血管及颈动脉和主动脉壁均可出现类似改变。这些血管损害在神经、i皮肤或肌肉活检中也可出现,l尽管其敏感性、i特异性及可靠性还未完全明确,l但常可证实诊断。
【临床表现】
1.偏头痛11CADASIL最早的临床表现可为有先兆的偏头痛,l约20%~30%有症状的患者出现偏头痛。发生偏头痛的平均年龄为28±11岁,l偶见第1次偏头痛发生于20岁以前,lMRI异常信号尚未出现时。偏头痛发生频率在不同家系及不同患者中有所不同,l有的患者一生中仅有1次发作,l有的患者每月发作数次等。
2.卒中11是CADASIL最常见的临床表现,l症状可突然发生,l多无血管病危险因素。约2/3有症状的患者有过TIA或完全性卒中,l这些事件发生的平均年龄为41~49岁。其中的2/3为典型的腔隙性梗死综合征,l如纯运动性卒中、i共济失调性轻偏瘫、i纯感觉性卒中或感觉运动性卒中。其他不常见的表现为构音障碍、i单瘫、i单肢感觉障碍、i共济失凋、i失语和偏盲。
3.痴呆11约1/3的患者出现痴呆。发生的平均年龄为60岁。主要是皮质下痴呆。表现为注意力缺失、i情感淡漠和记忆损害。常伴锥体束征、i假性球麻痹、i步态困难、i小便失禁等症状。认知损害可以突然发生或逐渐起病,l进行性加重。10%的患者可以不伴缺血性事件而与变性性痴呆相似。认知损害的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在不同的患者有所不同,l与脑组织损害部位及严重程度有关。患者多死于吞咽障碍所致的肺部并发症。
4.其他11一些患者出现情感障碍、i抑郁症、i癫癎及突聋等症状。
5.病程特点11一般在20~30岁时出现有先兆的偏头痛,l40~50岁时反复发作缺血性卒中或TIA,l50~60岁时出现痴呆,l65岁左右死亡。
【辅助检查】
1.神经影像学11CT尤其足MRI可发现皮质下白质内、i脑室周围、i基底节、i脑干(有时累及),l出现局灶性、i弥散性和融合性病灶。MRI更敏感、i更清楚,lT1相呈低信号,lT2相呈高信号(图8-15)。MRI改变可出现在临床症状之前,l并随时间呈进行性发展。
2.基因检查11可发现Notch3基因突变。
3.皮肤活检11皮肤血管可见颗粒状嗜锇物质。
【诊断】
当患者有TIA或卒中、i严重情感障碍、i伴先兆的偏头痛、i痴呆等表现,lMRI或CT显示皮质下白质、i基底节广泛异常改变时,l要考虑CADASIL的诊断。皮肤活检有参考价值,lNotch3基因检查可以帮助确诊。
【治疗】
主要是对症处理。有效疗法待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