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感染引起脑膜化脓性炎症称之为化脓性脑膜炎(purulent1meningitis),l又称软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常合并化脓性脑炎或脑脓肿,l为一种极为严重的颅内感染疾病。化脓性脑膜炎的病死率和病残率较高。好发于婴幼儿、i儿童和老年人。
【病因】
机体抵抗力降低时,l病菌侵入人体形成菌血症,l细菌经血液循环进入颅内引起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最常见的致病菌是脑膜炎双球菌、i肺炎球菌和流感嗜血杆菌B型,l这三种细菌引起的脑膜炎占化脓性脑膜炎的80%以上。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i链球菌、i大肠杆菌、i变形杆菌、i厌氧杆菌、i沙门菌、i绿脓杆菌等。
感染的来源可因心、i肺及其他内脏的感染波及到脑室蛛网膜下腔系统,l或由颅骨、i椎骨、i其他神经系统实质的化脓灶(如:i鼻窦炎、i耳炎、i化脓性脊髓炎、i脑脓肿)直接引起。部分也可以通过复合的颅骨骨折、i鼻窦骨折、i乳突骨折或神经外科手术进入蛛网膜下腔引起感染。
化脓性脑膜炎常见病原菌的种类有一定的致病特点。脑膜炎双球菌所致的流行性脑膜炎好发于儿童;肺炎球菌脑膜炎好发于老年人;流感嗜血杆菌脑膜炎好发于6岁以下婴幼儿;大肠杆菌、iB组链球菌是新生儿脑膜炎最常见的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或绿脓杆菌脑膜炎往往继发于腰椎穿刺、i脑室引流和神经外科手术后。
【发病机制】
细菌经血液循环进入蛛网膜下腔后,l菌壁的抗原物质及某些介导炎性反应的细胞因子刺激血管内皮细胞,l促使中性粒细胞进入中枢神经系统,l而引发软脑膜炎性病理改变。
【病理】
各种致病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脑膜炎的基本病理改变是软脑膜炎、i脑膜血管充血和炎性细胞浸润。①软脑膜及大脑浅表血管充血,l蛛网膜下腔大量脓性渗出物覆盖脑表面,l并沉积于脑沟及脑基底池;②脑膜有炎性细胞浸润,l早期以中性粒细胞为主,l同时有纤维蛋白原和其他血浆蛋白渗出,l后期则以淋巴细胞、i浆细胞为主,l纤维母细胞明显增多;③蛛网膜下腔大量多型核粒细胞及纤维蛋白渗出物,l蛛网膜纤维化和渗出物被局限包裹;④室管膜及脉络膜亦常有炎性细胞浸润,l血管充血,l严重者有静脉血栓形成。脑实质中偶有小脓肿存在。
【临床表现】
有如下特点:i①多呈暴发性或急性起病;②感染症状:i发热、i畏寒及上呼吸道感染症状;③颅内压增高表现:i剧烈头痛、i呕吐、i抽搐;④脑膜刺激症状:i颈项强直、i克氏征、i布氏征阳性等;⑤脑实质受累出现意识障碍、i精神症状。
婴幼儿、i老年人和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可仅有低热、i轻度行为改变和轻微的脑膜炎体征。大约15%的患者出现局灶性脑功能异常,l但老年患者可达40%。20%~50%的患者在病程的一定阶段会出现癫癎发作。
【辅助检查】
1.血常规11患者血中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均明显增高。
2.脑脊液检查11压力增高;外观浑浊或呈脓性;白细胞总数增多,l常在(1000~10000)×106/L,l多形核粒细胞占绝对优势;蛋白含量增高,l糖和氯化物含量降低;免疫球蛋白IgG和IgM明显增高;若病菌含量高(病菌数达104/ml)时可通过细菌涂片检出病原菌。细菌量不多时可通过细菌培养方法,l一般脑脊液致病菌培养均日可呈阳性。
3.脑电图检查11无特征性改变,l表现为弥漫性慢波。
4.影像学检查11病变早期CT或颅脑MRI检查可正常,l随着病情进展,lMRI的T1加权像显示蛛网膜下腔不对称,l信号略高,l增强后呈不规则强化;T2加权像脑膜和脑皮质信号增高;质子密度像基底池渗出液与邻近脑实质相比呈相对高信号。后期部分CT或MRI可见室管膜炎、i硬膜下积液及局限脑脓肿等。
【诊断】
急性起病,l高热、i头痛、i呕吐、i意识障碍、i抽搐,l以及脑膜刺激征,l脑脊液以中性粒细胞增多为主的炎性变化即可考虑本病。细菌涂片检出病原菌和病菌培养阳性可确定诊断。脑脊液检查还有助于确定致病菌种并针对性选用抗生素。
【鉴别诊断】
本病需与病毒性脑膜炎、i结核性脑膜炎和真菌性脑膜炎鉴别。同时还要注意与蛛网膜下腔出血或其他病因引起的昏迷相鉴别。当脑脊液糖含量降低,l乳酸、i乳酸脱氢酶含量增高和pH降低时,l要与病毒性脑膜炎相区别。若白细胞总数增多,l多形核粒细胞占绝对优势时,l应与结核性脑膜炎或真菌性脑膜炎鉴别。有时因临床表现不典型或抗菌药物不规范的应用,l使脑膜炎的鉴别诊断有时有一定困难。此时,l应坚持反复、i多次的病原菌检查,l以提高病原菌检查的阳性率。
【治疗】
化脓性脑膜炎的治疗首先是针对病原菌选取足量敏感的抗生素,l并防治感染性休克,l维持血压、i防止脑疝。
1.抗茵治疗11病原菌未能明确时,l可选用广谱抗生素,l氨苄西林对脑膜炎球菌、i肺炎球菌和流感杆菌均有抗菌活性,l予每日剂量150mg/kg,l分次静脉点滴,l可迅速提高血药浓度和脑脊液药物浓度。若病原菌明确,l应根据病原菌选用抗生素。
(1)脑膜炎球菌脑膜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i首选磺胺类药物,l磺胺嘧啶、i磺胺异恶唑均可选用。首次剂量50~100mg/kg,l静脉滴注,l以后每日80~160mg/kg,l分四次静脉滴注。同时给予等量的碳酸氢钠和足够水分,l以使尿液碱化,l减少药物结晶析出,l防止尿少,l尿闭和血尿等。治疗48小时临床症状仍无改善者,l及时更换其他抗菌药。暴发型脑脊髓膜炎,l宜用大剂量青霉素(每日600万~1200万U)或氯霉素(每日剂量4g),l分次静脉滴注。
(2)流感嗜血杆菌脑膜炎:i首选氨苄西林(用法同前)。
(3)肺炎球菌脑膜炎:i首选青霉素,l每日800~1200万U,l分次静脉滴注,l2周为一疗程。也可选用氨苄西林。青霉素过敏者,l可选用氯霉素。新一代头孢类抗菌素疗效亦较好。
(4)肠道革兰氏阴性杆菌脑膜炎:i大肠杆菌最多见,l其次为肺炎杆菌,l绿脓杆菌。选用氨苄西林或头孢类抗菌素,l联合应用庆大霉素或卡那霉素。庆大霉素3~5mg/kg体重,l丁胺卡那霉素15mg/kg体重。
2.激素11对于儿童患者应加用地塞米松0.6mg/(kg·d),l静脉滴注,l连用3~5天,l可以减少儿童听力受损及其他神经系统后遗症的发生率。对于暴发性感染的成人患者,l如伴有颅高压、i严重菌血症及急性肾上腺功能不全,l也应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l一般为地塞米松10~20mg/d,l静脉滴注,l连用3~5天。
3.对症支持疗法11降颅压以甘露醇250ml,l视情况可每4、i6或8小时1次,l快速静点。高热予物理降温或使用退热剂。惊厥者予苯巴比妥钠5~7mg/kg,l肌注。
合并颅内脓肿者,l若颅压较高小能及时改善症状,l则有必要行立体定向脓肿抽吸术或开颅清除脓肿,l或者在短期内施行脑窜引流。
【预后】
化脓性脑膜炎病死率为15%。尽管抗生素的研制已经有了很大进步,l但至今化脓性脑膜炎的病死率和病残率仍然较高。化脓性脑膜炎预后与病原菌、i机体情况和及早有效的抗生素治疗密切相关。少数化脓性脑膜炎病后可遗留智力减低、i癫癎、i脑积水等后遗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