朊蛋白病:Creutzfeldt-Jakob脑病

克-雅脑病(Creutzfeldt-Jakob1disease,lCJD)是指由朊蛋白感染而表现为精神障碍、i痴呆、i帕金森样表现、i共济失调、i肌阵挛、i肌肉萎缩等的慢性、i进展性疾病,l又称为皮质-纹状体-脊髓变性(corticostriatal-spinal1degeneration),l亚急性海绵状脑病(subacute1spongiform1encephalopathy),l传递性海绵状脑病(transmissible1spongiform1encephalopathy)、i传递性病毒性痴呆(transmissible1virus1dementia)。本病好发于50~70岁人群,l男女均可发病,lCJD受感染后的潜伏期为4~30年。现今全世界已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现CJD。我国自1980年起,l已发现20余例经剖检或活检证实的CJD。

【病因】

CJD病因可概括为外源性朊蛋白感染和内源性朊蛋白(PrP)基因突变。

外源性感染的途径主要有:i①受损的皮肤粘膜接触了含有朊病毒患者的血液或分泌物。②进食已患病的动物制品,l如进食疯牛病的牛肉或其他制品。③注射带有朊病毒血液或生物制品,l如注射了从患病脑提取的垂体生长素等。④移植性传染,l如接受患有朊蛋白患者的器官,l或使用了朊蛋白患者使用过的手术器械等。内源性发病原因为:i家族性的CJD患者自身的朊蛋白的遗传性突变。

根据不同的病因,l临床中常将CJD分为:i散发性、i遗传性和医源性三种类型。

【发病机制】

健康人的细胞内存在正常的朊蛋白,l即PrPCl当外来致病的朊蛋白或遗传性突变导致PrPC变为PrPSC时,l中枢神经系统就发生病变。外源致病性PrP通过破损皮肤粘膜进入血液,l而后首先在脾和单核-吞噬细胞系统进行复制,l最后侵入中枢神经系统的某些特定区域神经细胞。PrP进入神经细胞后可使神经细胞的核酸合成新的朊蛋白,l致使神经细胞逐渐失去功能,l导致神经细胞的死亡。

【病理】

1.神经细胞脱失11大脑、i小脑、i脑干和脊髓前角可见大量的神经细胞萎缩和丢失。晚期患者的大脑皮质神经细胞可完全脱失。

2.星形胶质细胞增生11此变化与神经细胞脱失的区域及程度相一致。严重者可见星形胶质细胞胞体出现空泡。

3.海绵状变性11海绵变性系指神经毡出现大小不一的、i圆形或卵圆形空泡。空泡有时也可发生融合形成囊腔。主要分布在大脑皮质、i纹状体、i丘脑、i脑干上段和小脑分子层神经细胞的树突。晚期也可波及白质。电镜显示这些空泡系神经元的囊性扩张和神经膜的局灶性坏死,l其泡内有细胞膜碎片相似的卷曲结构。

4.肉眼和镜下无炎症反应的迹象。

【临床表现】

临床主要表现为皮层功能损害、i小脑功能障碍、i脊髓前角损害和锥体束损害等症状及体征。依据其临床表现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i

1.早期11表现以精神与智力障碍为主,l类似神经衰弱样或抑郁症表现,l如情感低落、i易疲劳、i注意力降低、i记忆减退、i失眠、i易激动等。

2.中期11同时间随机出现的肌阵挛是此期特征性临床表现。此外,l大脑皮质、i锥体外系、i锥体束及小脑受损的症状交替或相继在此期出现。如大脑皮质受损出现的近期记忆力下降、i智力障碍、i人格障碍,l头晕或眩晕,l视力模糊等。锥体外系受损的表现为面部表情减少、i震颤、i动作缓慢、i手足徐动、i肌张力增高等。小脑受损出现的共济失调、i步态不稳等。脊髓前角或锥体束损害出现的四肢远端肌萎缩、i肌束震颤、i肢体瘫痪等。

3.晚期11表现为严重的大脑皮质和脊髓前角病变,l如痴呆、i四肢僵硬、i言语困难,l严重者昏迷呈现去皮层状态等。

【辅助检查】

1.血、i脑脊液检查11血常规、i脑脊液常规生化检查均正常。

2.脑电图11在疾病早期脑电图可正常,l中期以后90%患者出现弥漫性慢波,l伴有典型的周期性每秒1~2次的三相波。

3.脑部CT、iMRI11无明显异常,l中后期可出现脑萎缩性改变。MRI发病中期在大脑底节区可出现较淡的云雾状的片状长T2信号,l并伴有明显的脑萎缩改变。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排除其他脑部疾病。

4.PET11中期以后表现为全脑代谢功能低下。

5.PrP免疫检测11采集血液、i脑脊液或脑组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l可检测出PrP。

6.动物接种11将患者脑脊液注入动物体内,l经过几个月或几十个月的潜伏期出现本病。但因动物接种方法时间较长,l成功率不高,l故临床应用较少。

新近研究报道脑脊液CSF14-3-3蛋白免疫测定可能是诊断CJD的一个较为客观的指标。人类的14-3-3蛋白是高度糖化磷酸丝氨酸粘合蛋白,l它涉及蛋白磷酸化及分裂素激活蛋白激酶通道的调节。广泛的脑组织破坏可使14-3-3蛋白释放入CSF中,l如CJD、i脑梗死急性期及脑膜脑炎发病过程中。对快速进展的痴呆患者,lCSF中检测出14-3-3蛋白且排除由脑卒中,l脑膜脑炎引起则强烈提示CJD。

【诊断】

1.散发性CJD诊断

(1)CJD确定诊断标准

1)进行性痴呆。

2)典型脑电图表现,l即每秒出现1~2次的典型的三相波。

3)至少有以下两种以上的症状表现:i肌阵挛、i视觉障碍、i小脑性共济失调、i锥体束征或锥体外系征、i无动性缄默。

4)特征性神经病理改变。

5)免疫学检测PrP阳性。

具备以上依据即可确诊。

(2)很可能诊断标准

1)进行性痴呆。

2)典型脑电图表现,l即每秒出现1~2次的典型的三相波。

3)至少有以下两种以上的症状表现:i肌阵挛、i视觉障碍、i小脑性共济失调、i锥体束征或锥体外系征、i无动性缄默。

出现这些变化是很可能为CJD。

(3)可能诊断标准临床症状和体征与很可能诊断标准相同,l但无脑电图的特征性改变,l且病程在2年以内。

2.家族性CJD诊断标准

(1)具备上述可能诊断标准。

(2)一级亲属中已有CJD患者。

(3)具有神经精神症状,l且检测出特异性的PrP基因突变。

3.医源性CJD诊断标准

(1)接受垂体激素治疗后出现进行性小脑受损表现。

(2)接受器官移植后发生的CJD。

【鉴别诊断】

本病精神和智力障碍要与Alzheimer病、i帕金森病相鉴别,lCJD病情进展迅速,l有其他局灶性损害表现,l而Alzheimer病和帕金森病多进展缓慢,l且无其他局灶性症状和体征。此两病脑电图检查无典型的周期性三相波。锥体外系损害须与肝豆状核变性、i帕金森病、i遗传性进行性舞蹈病鉴别;这些疾病中没有脑电图检查中典型的周期性三相波,l也无肌阵挛。肌萎缩明显时,l要与肌萎缩侧索硬化鉴别。结合CJD临床特点,l借助影像学、i脑电生理、i免疫学等方面的检测结果不难与其他神经系统疾病相鉴别。

【治疗】

本病无有效的治疗方法,l临床仅为对症处理。CJD患者一经确诊,l首先应进行隔离,l并对患者使用过的生活用品和医疗用品进行销毁。

【预后】

CJD患者死亡率达100%,l绝大多数在发病1年内死亡,l平均存活时间为6个月。

附:i新变异型Creutzfeldt-jakob病

新变异型Creutzfeldt-Jakob病是一种在发病年龄、i病理、i临床表现上有别于传统散发性CJD和遗传性CJD的朊蛋白病。1990年英国神经病理学家首次发现并描述了这一疾病,l并提出了“新变异型克-雅脑病”(new1varian1of1Creutzfeldt-Jakob1desease,lnvCJD)病名。2001年,l在日本首先发现了亚洲第一例nvCJD。

大多数学者认为nvCJD病因与疯牛病原因子(BSE)有关。随后的一些研究也支持了nvCJD与BSE的相关性。nvCJD与散发性CJD的不同之处主要有如下几点:i①nvCJD多发生在45岁以下的年轻人,l而CJD好发于50~70岁人群。②病理检查CJD的海绵状变性多发生在脑皮质、i纹状体、i丘脑、i脑干上段和小脑。而nvCJD海绵状变性以丘脑最为明显。③海绵状改变区域内出现大的中心为致密的嗜酸性区,l外周有暗淡边缘的PrP免疫阳性的淀粉样蛋白斑块。这种红色斑块类似库鲁型淀粉样蛋白斑块,l而与CJD淀粉斑块不同。④nvCJD脑电图没有CJD的特征性三相波。

目前,l世界各国的科研人员针对nvCJD病因、i发病机制等方面的内容,l进行着不断深入的探索,l希望不久能揭开其神秘的面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