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寄生虫感染:脑型疟疾

脑型疟疾(cerebral1malaria)是一种由恶性疟原虫感染引起的急性弥漫性脑病,l指以高热伴有中枢神经系统受损症状凶险型疟疾,l主要由恶性疟原虫感染引起,l死亡率达30%~100%。多见于16岁以下青少年,l四季均有,l夏秋两季多见。

【病因】

疟原虫经按蚊叮咬传播进入体内,l并在肝和红细胞中生长繁殖,l破坏红细胞,l而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临床特点为反复寒战、i发热、i出汗、i脾大及贫血。白细胞正常或减少。各种疟原虫均可在中枢任何部位产生病变,l恶性疟原虫常引起脑型疟疾。

【发病机制】

寄生于脑内的疟原虫引起毛细血管阻塞、i弥漫性血管内凝血,l脑组织缺血、i缺氧、i灶性坏死、i水肿和多灶出血。疟疾过程中的低血糖、i严重贫血、i脑水肿等引起脑供血、i供氧不足而引起神经精神损害。高热可导致血管损害、i脑水肿。疟疾的中枢损害中,l以血管损害最突

【病理】

病理检查肉眼可见软脑膜高度充血、i脑组织肿胀、i脑同变平、i脑沟变浅、i脑白质内散在点状出血。镜下见脑内小血管充血、i灰质血管内见大量含疟原虫的红细胞相互凝聚或附着在血管壁上,l血管内皮细胞肿胀,l并有吞噬现象。白质内小灶坏死球状出血、i可见Durck结节:i圆形或椭圆形,l中心结构一致的坏死区,l周围有小胶质细胞增生。

【临床表现】

1.症状

(1)寒战、i高热是大多数脑型疟疾的首发症状,l体温可达42℃,l少数不发热或体温降低。

(2)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l反应迟钝、i谵妄、i昏迷等,l多发生于病后2~7天内。

(3)颅内压增高,l多数患者剧烈头痛、i呕吐及视神经乳头水肿。

(4)全面强直-阵挛抽搐或局限性发作或双侧交替发作。

(5)其他:i绝大部分患者有脾大、i肝大、i不同程度的贫血。

2.体征11患者可以出现视神经乳头水肿、i瞳孔不等大或双侧散大、i对光反射消失,l失语、i失听、i失明、i单瘫、i偏瘫、i脑膜刺激征等。

【辅助检查】

1.疟原虫检查11周围血厚血片染色检查。

2.血常规11白细胞总数和嗜酸粒细胞偏高,l网纵红细胞增加。

3.脑脊液 部分患者脑脊液压力增高,l蛋白定量及细胞数增加,l以淋巴细胞为主。

4.头部CT和MRI 多数患者无异常变化,l部分患者显示脑水肿、i脑窒变小或类似脑梗死病灶。

【诊断】

应详细了解流行病学资料,l凡在疟疾流行病区居住或旅游者、i近年来有疟疾发作史或近期内接受过输血者,l若出现上述临床症状,l应高度怀疑脑型疟疾的可能,l血涂片发现疟原虫具有确诊意义。血清免疫学检查有助于临床诊断。

【鉴别诊断】

1.中暑 高温环境下突然发热及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损害,l同时有皮肤干燥、i无汗。

2.钩端螺旋体脑膜炎 起病急,l流行季节与疟疾相同,l寒战、i高热、i脑膜刺激征。但是,l病前有疫水接触史,l血清学检查阳性。

3.败血症 寒战、i高热、i瘀斑、i昏迷、i休克、i外周血白细胞高,l中性粒细胞明显左移,l血培养阳性。

【治疗】

脑型疟疾死亡率高,l起病凶险,l应尽早治疗。

1.病因治疗

(1)二盐酸奎宁:i0.5g加5%葡萄糖500ml中静脉滴注,18小时后可重复1次,l24小时不超过3次。儿童剂量5~10mg/kg。患者清醒后改口服氯喹。

(2)磷酸氯喹注射液:i0.5g加5%葡萄糖500ml中静脉滴注,l第1天,l每日3次,l必要时第2~3天可各再给1次。儿童剂量3~5mg/kg。

(3)盐酸伯氨喹啉:i于患者清醒时服用,l每日1次,l每次3片,l连服2~4天。

(4)青蒿素(蒿甲醚):i80mg/d,l连用5天。首次加倍。

2.糖皮质激素1地塞米松:i10~20mg,l小儿1~2.5mg/kg。氢化呵的松100~300mg/d,l每日1次静脉点滴,l小儿4~8mg/kg。

3.内科综合治疗1控制高热,l必要时输血,l补充葡萄糖,l吸氧、i强心、i利尿,l防止血栓形成等。

4.神经损害的治疗1对谵妄、i惊厥患者可用镇静解痉药物,l对脑水肿、i高颅压用脱水治疗,l对瘫痪、i失语等进行综合治疗。

【预后】

脑型疟疾在有效抗疟药物治疗后,l特别是配合激素治疗后大部分昏迷患者会很快苏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