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姆病(Lyme1disease)是由伯氏疏螺旋体感染导致的一种螺旋体虫媒传染病。本病通过被感染的中间媒介蜱传播。莱姆病的发病有一定地域性特点,l多为潮湿山区、i林区或湿润的草地。好发年龄为儿童5~14岁,l成人30~49岁,l多有野外工作和活动史。20世纪初,l欧洲内科医生就发现了该病,l我国在黑龙江、i安徽和新疆有过小范围的流行。
【病因】
莱姆病的病因为人体感染了由中间媒介蜱传播的伯氏包柔螺旋体。伯氏包柔螺旋体为革兰氏阴性病原体,l菌体长约5~35μm,l有6~11根鞭毛,l在菌体外有一层富含蛋白质的外膜。该病原体对潮湿和低温条件的抵抗力强,l对干燥、i热蒸汽和普通消毒剂较敏感,l因此,l一般的灭菌处理可杀死此病原体。
【发病机制】
人体在被带菌蜱叮咬时,l伯氏包柔螺旋体随唾液进入皮肤,l经过3~30天的潜伏期后进入血液,l此时机体产生针对伯氏包柔螺旋体鞭毛蛋白的IgG和IgM抗体,l进而诱发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反应,l并对人体神经、i心脏、i皮肤、i关节等多系统造成损害。
【病理】
莱姆病为全身性疾病,l故其病理主要呈现多系统的炎性改变。病理可见:i
1.炎性改变11在皮肤、i关节、i眼部可见到充血、i渗出等炎性改变。镜下可见病损区的血管和周围组织有淋巴细胞、i浆细胞浸润。
2.病灶处病原体11在皮肤病损处、i关节周围组织可检测到包柔螺旋体。
3.脏器损害11脑和脊髓实质内细胞水肿,l小血管周围炎细胞浸润,l并伴有管壁增生,l血管壁增厚。脑神经和脊神经轴索和髓鞘破坏,l胶原纤维增生。心、i肝、i脾、i肾等脏器有炎症改变。全身淋巴结肿大。
【临床表现】
1.临床分期
(1)第Ⅰ期(全身感染期):i通常为蜱叮咬后3~20天发病,l以游走性皮肤环形红斑为主要表现,l可有发热、i头痛全身肌肉痛等。
(2)第Ⅱ期(心脏、i神经系统并发症期):i蜱叮咬后数周至数月发生。
(3)第Ⅲ期(关节炎期):i蜱叮咬后数月至数年后发生。
2.临床表现
(1)皮肤表现:i主要在四肢近端、i大腿、i腋窝、i腹股沟等部位出现游走性环形红斑,l散在持续2~3周。
(2)心脏表现:i发生率10%左右,l主要以房室传导阻滞最常见,l也可以出现心肌炎、i心包炎。
(3)神经系统表现:i15%~20%出现神经系统表现,l其中以脑膜、i脑神经。神经根和周围神经表现最常见。神经根和脑神经炎多发生在第Ⅱ期。
(4)眼部表现:i主要发生在第Ⅱ、iⅢ期,l表现为结膜炎、i角膜炎、i虹膜结状体炎和玻璃体炎。
【辅助检查】
血常规正常,l血沉快,l血清GOT、iGPT及LDH增高。急性期可从血、i脑脊液、i关节液和皮肤病灶中查到病原体。脑脊液初期检套正常,l数周后白细胞升高,l以淋巴细胞为主,l蛋白略升高。酶联免疫试验和免疫荧光试验测定患者血、i脑脊液中的抗BB抗体,l对诊断有重要意义。IgG和IgM滴度1:i64以上为阳性,l在发病3~6周时,l90%以上的患者高于1:i128,l早期以IgM升高为主,l后期以IgG升高为主。效价升高可以维持数年。头部CT和MRI在脱髓鞘时异常率增高,l脑实质可有高低密度灶,l脑室可扩大。
【诊断】
目前主要依靠临床表现、i流行病学资料和血清学检查综合诊断。组织活检和培养出病原体或脑脊液中特异性抗体阳性均有助于确诊。
【鉴别诊断】
本病的皮肤、i关节、i心脏等改变应该注意与风湿热、i类风湿病、i胶原病、i回归热、i乙型肝炎等鉴别。神经系统改变应注意与脑膜炎、i脑血管病、i脑肿瘤、i面神经炎、i多发硬化和精神病鉴别。血清学试验对鉴别诊断有帮助。
【治疗】
1.病因治疗11青霉素可每日2000万U,l分次静脉输注,l疗程10天,l对神经心脏损害者用头孢曲松2g/d静脉滴注,l2周为1疗程。
2.对症治疗11对有心脏神经系统损害的患者,l可以短期内应用激素。
3.手术治疗11对慢性关节炎功能显著受限者可以行滑膜切除术。
【预后】
Lyme病的皮肤损害偶尔留有瘢痕和色素沉着,l心脏损害一般较轻,l持续时间较短,l约10%的患者单侧或双侧关节持续疼痛、i肿胀,l行走困难,l滑膜肥大持续1年以上。神经系统损害,l数周或数月后多数恢复正常,l少数可达几年,l这期间可反复发作数次,l预后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