哼廷顿舞蹈病

亨廷顿(Huntington)舞蹈病又称为亨廷顿病(Huntington1disease,lHD)、i慢性进行性舞蹈病,l1872年美国医生George1Huntington系统描述此病,l并阐述了它的遗传形式。本病多发生于中年人,l主要症状为舞蹈样动作与进行性认知障碍。此病广布世界各地,l但以欧美白种人受累为多,l人群患病率约为4~8/10万。

【病因】

为影响纹状体和大脑皮质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l外显率为100%,l受累个体后代50%发病。致病的相关基因IT15(interesting1transcript115)位于4号染色体的4p16.3区域D4S180和D4S182之间,l编码的多肽命名为Huntingtin(亨廷顿因子,lHt)。在其开放阅读框的5'端有一个多态性的“胞嘧啶-腺嘌呤-鸟嘌呤”(CAG)三核苷酸重复序列。重复拷贝数n的正常值一般认为在11~34之间,l而在亨廷顿舞蹈病患者,l此基因的n值明显增加,l这个三核苷酸重复序列的长度达到一定的范围(n>40)即可导致本病的发生。究竟是什么因素导致CAG重复序列的扩增目前尚不十分清楚。近年研究表明同一患者体内的不同器官组织所携带的基因的CAG拷贝数可有一些差别,l通常CAG重复序列扩增越多,l患者的起病年龄越早,l但两者并不呈直线相关。CAG重复序列的长度是不稳定的,l从亲代传到子代时,l多有长度的改变,l通常是n值加大。当父系遗传时CAG重复序列的异常扩增较母系遗传时明显,l所以父系遗传者发病较早。但是并非所有的亨廷顿舞蹈病患者都有CAG重复序列长度的扩增,l故本病可能还存在着遗传方面的异质性。

【发病机制】

由于CAG编码谷氨酰胺的拷贝数增加,l亨廷顿因子(蛋白)中的谷氨酰胺就大量增加,l加速神经细胞的凋亡,l促进退变。亨廷顿因子的确切功能目前尚不十分清楚。由于上述脑内特定部位神经元的死亡,l导致:i①纹状体内多巴胺受体密度减少,l多巴胺含量相对增多,l催化乙酰胆碱合成的胆碱乙酰转移酶活性减低,l乙酰胆碱和其受体大大减少,l多巴胺相对增加导致舞蹈样动作;②尾状核和壳核中的γ-氨基丁酸(GABA)和催化γ-氨基丁酸合成的谷氨酸脱羧酶(glutamic1acid1decarboxylase,lGAD)显著减少,l因γ-氨基丁酸是一种抑制性递质,l其含量不足时即引起多动;③其他递质如P物质、i蛋氨酸、i脑啡肽、i强啡肽、i缩胆囊素等减少,l而生长抑素和神经肽Y等增加也参与了本病的发病机制。

【病理】

外观可见不同程度的脑萎缩,l脑重量与正常脑相比减少约30%,l不足1100g。切面上显著的病理改变为基底节的萎缩,l其中尾状核的萎缩最为明显,l壳核、i苍白球也有不同程度的萎缩。由于尾状核的萎缩而导致双侧侧脑室前角扩大。神经元的丧失主要见于基底节,l其中尾状核和壳核含γ-氨基丁酸和脑啡肽并投射到苍白球外侧部的多棘神经元最早受累(与舞蹈症发生有关),l投射到苍白球内侧部的与强直和肌张力异常有关的神经元也受累,l皮质的神经元受累可能与痴呆的出现有关。

【临床表现】

本病的发病年龄以30~40岁多见,l男女无显著差异。绝大多数有阳性家族史,l但同一家族中患者的临床表现也可有差异。缓慢起病,l进行性发展。主要症状包括运动障碍和精神障碍两个方面。起病年龄不同,l临床表现有明显差异。在成人,l神经系统症状主要是以舞蹈样动作为主,l智能改变主要是由认知功能障碍逐渐衰退演进为痴呆。儿童和青少年则多以肌张力障碍为著,l常表现为进行性肌强直和随意运动减少,l无舞蹈样动作,l伴有癫癎和小脑性共济失调,l称为Westphal变异型。

1.运动障碍11舞蹈样不自主运动是最具有诊断价值的临床特征,l首发症状多始于颜面部及上肢,l以后逐渐扩展至全身。患者的舞蹈样动作具有一定的特征,l即常以肢体近端和躯干部为重,l行走时有较明显的臂、i腿部的异常运动,l呈顿跃步态。随病情的进展,l舞蹈样动作逐渐减少,l继之表现为肌僵直、i运动减少、i动作缓慢等。

2.精神障碍11包括智能障碍和人格改变。智能障碍也是本病的一个主要表现,l初期表现为注意力差、i记忆力、i计算力和定向力低下,l对事物缺乏判断力,l逐渐发展终至痴呆。认知障碍早期较轻,l逐渐显示执行功能与顺序性技巧功能障碍,l结构性操作功能减退。有找词困难、i口语流利性差和构音障碍。人格改变常在疾病的早期出现,l以抑郁常见,l伴有失眠、i厌食、i活动减少等。逐渐出现烦躁易怒、i多疑、i缺乏责任感,l或见冲动行为。有5%~10%的患者可出现幻觉、i妄想、i偏执狂等。

【辅助检查】

1.血、i尿和脑脊液常规检查无异常。

2.脑电图呈弥漫性异常。

3.影像学检查 头部CT显示尾状核萎缩变小,l脑室扩大,l侧脑室尾状核区形成特征性的“蝴蝶征”。PET检查显示尾状核葡萄糖代谢明显下降,l这种代谢异常,l可于CT和MRI所示的尾状核萎缩。

4.基因诊断 发现该病的基因携带者,l对不典型患者的确诊有重要意义。

【诊断】

据阳性家族史,l特征性的舞蹈样动作、i行为和人格改变及痴呆进行诊断。其中,l慢性进行性舞蹈样动作最具诊断价值。对无家族史者,l诊断要慎重。基因测试、i神经影像学检查有助于确诊。

【鉴别诊断】

本病的诊断需要与下列疾病相鉴别:i

1.小舞蹈病 见于5~15岁发病,l女性较多,l有风湿病史,l亚急性发病,l具有典型的舞蹈样动作和肌张力减低,l病程具有自限性,l经治疗效果较好。

2.良性家族性舞蹈症 常见于婴幼儿发病,l呈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l症状无进展或恶化,l不伴有行为、i人格改变,l亦不伴有痴呆。

3.神经性棘红细胞增多症(neuroacanthocytosis)11又称舞蹈性棘红细胞增多症,l本病舞蹈样动作较轻,l周围血象中有棘红细胞增多,l常伴有肌肉萎缩和轴索性神经病。

4.肝豆状核变性 根据遗传方式、i粗大震颤、i肌强直、i肌张力增高,l化验检查血清铜、i铜蓝蛋白、i尿铜水平异常,l角膜K-F及头部MRI特征性改变可以鉴别。

【治疗】

目前尚无阻止或延缓本病发生、i发展的有效治疗方法。治疗中要注意对心理和神经病症两个方面的对症治疗,l同时进行必要的支持治疗。

对症治疗包括:i有抑郁症状者,l宜给予抗抑郁药物治疗;有精神症状者,l应给予抗精神病药物(氯氮平等)治疗。降低多巴胺功能的药物,l如氟哌啶醇、i氯丙嗪、i奋乃静、i泰必利、i利血平、i丁苯那嗪等对控制舞蹈样运动均有益。

【预后】

本病尚无法治愈。发病后的生存期10~20年左右。由于本病遗传风险很高,l应告知患者避免生育,l以防遗传给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