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临床分型

可根据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特征将其划分为几个亚型。这种划分的依据偏重于精神病理学。

1.偏执型(paranoid1type) 是精神分裂症最常见的一个类型。其临床表现以相对稳定的妄想为主,l往往伴有幻觉(特别是幻听)。情感、i意志、i言语、i行为障碍不突出。起病多在30岁以后。这类病人较少出现显著的人格改变和衰退,l但幻觉妄想症状长期保留。

【典型病例】

李某,l男,l42岁,l一年前因生意失败,l回北京借居在父母家。入院半年前的一个深夜,l患者发现对面楼里有灯光照到自己的房间。此后渐渐发现街坊邻里常常“话里有话”,l内容多涉及患者的隐私,l开始怀疑自己的房间被人录音、i摄像。入院前三个月,l患者听到脑子里有一个自称“国家安全部少校”的人同自己讲话,l声称他已成为“全国一号嫌犯”,l正在对他实施全面监控。后又出现一个自称是“老书记”的女声为患者辩解,l说患者是一个好同志。“少校”与“书记”在许多方面都发表针锋相对的意见,l令患者不胜其烦。入院前半个月,l患者多次走访各个政府部门,l要求“澄清事实”、i“洗脱罪名”,l并计划给世界各大报刊写信,l申诉自己“受人迫害”的经过。

入院诊断:i精神分裂症,l偏执型

2.紧张型(catatonic1type) 以明显的精神运动紊乱为主要的表现。可交替出现紧张性木僵与紧张性兴奋,l或自动性顺从与违拗。典型表现是病人出现紧张综合征。紧张型目前在临床上有减少趋势。

3.青春型(hebephrenic1type) 多于青春期发病,l起病较急,l病情进展快,l多在2周之内达到高峰。以情感改变为突出主要表现,l情感肤浅、i不协调,l有时面带微笑,l却给人傻气的感觉;有时又态度高傲,l显得不可一世;或喜怒无常、i扮鬼脸、i恶作剧,l不分场合与对象,l开一些幼稚的玩笑。思维破裂,l言语内容松散、i不连贯,l令人费解,l有时会伴有片断的幻觉、i妄想。行为不可预测,l缺乏目的。病情进展迅速,l预后欠佳。

4.单纯型(simple1type) 起病缓慢,l持续发展。早期多表现类似“神经衰弱”的症状,l如主观的疲劳感、i失眠、i工作效率下降等,l逐渐出现日益加重的孤僻退缩、i情感淡漠、i懒散、i丧失兴趣、i社交活动贫乏、i生活毫无目的。疾病初期,l常不引起重视,l甚至会误认为患者“不求上进”、i“性格不够开朗”或“受到打击后意志消沉”等等,l往往在病程多年后才就诊。治疗效果较差。

【典型病例】

佟某,l男,l29岁,l19岁进父亲所在的工厂当工人,l生性内向腼腆,l胆小。25岁后因无女友,l屡次要求父母介绍对象。前后见过17位姑娘。最初约会时,l患者很注重自己的仪表,l并事先买好不少小吃。后患者只穿工作服会客,l见面时低头看地,l不发一言。同时工作能力逐渐下降,l从较有技术的钳工调至车工、i保洁员、i门卫,l最后病休在家。入院检查时患者多低头呆坐,l对大多数问话无反应,l偶尔以点头、i摇头表达意见。在病房内多独处一隅,l基本不与他人交往。

入院诊断:i精神分裂症,l单纯型

有相当数量的患者无法被归入上述分型中的任一类别,l临床上有时会将其放到“未分化型”(undifferentiated1type)中,l表明患者的临床表现同时具备一种以上亚型的特点,l但没有明显的分组特征。

有部分患者符合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l病期多在3年以上,l但最近1年以阴性症状为主,l社会功能严重受损,l成为精神残疾,l称之为衰退型。

还有部分患者的临床表现过去符合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l至少2年一直未完全缓解。目前病情虽有好转,l但残留个别阳性症状或个别阴性症状,l称之为残留型。

部分病人症状部分控制或病情基本稳定后,l出现抑郁状态,l称为精神分裂症后抑郁。抑郁既可以是疾病本身的组成部分,l也可以是病人在症状控制后出现的心理反应,l也可能是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所引起。因存在自杀的危险性,l应予重视。

上述分型是以临床现象学为基础进行的。事实上精神分裂症亚型划分的方法很多。二十世纪80年代初,lCrow根据前人与自己的研究,l提出精神分裂症生物异质性的观点,l且以生物学和现象学相统一的观点,l进行了多维度的比较和分析,l将精神分裂症按阳性、i阴性症状群进行分型。阳性症状指精神功能的异常或亢进,l包括幻觉、i妄想、i明显的思维形式障碍、i反复的行为紊乱和失控。阴性症状指精神功能的减退或缺失,l包括情感平淡、i言语贫乏、i意志缺乏、i无快感体验、i注意障碍。Ⅰ型精神分裂症(阳性精神分裂症)以阳性症状为特征,l对抗精神病药物反应良好,l无认知功能改变,l预后良好,l生物学基础是多巴胺功能亢进;Ⅱ型精神分裂症(阴性精神分裂症)以阴性症状为主,l对抗精神病药物反应差,l伴有认知功能改变,l预后差,l脑细胞丧失、i退化(额叶萎缩),l多巴胺功能没有特别变化;混合型精神分裂症包括不符合Ⅰ型和Ⅱ型精神分裂症的标准或同时符合的患者。

1982年Andreasen在Crow工作的基础上制定了阴性症状评定量表和阳性症状评定量表。1992年Stanley等制定了阴性和阳性症状评定量表(PANSS),l对阴性、i阳性症状的定量化评定和研究提供了较好的工具。按照阴、i阳性症状分型,l优点在于将生物学、i现象学结合在一起,l且对临床治疗药物的选择有一定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