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因
1.遗传 有关癔症的遗传学研究结果至今尚无法定论。Ljungberg(1957)、iArkonac等(1963)对癔症先证者的家系调查,lInouye(1972)的双生子研究提示癔症患者有遗传倾向;而Slater(1961),lShields(1982)的双生子研究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
2.心理社会因素 一般认为,l心理社会因素是癔症的主要病因。急性的、i能导致强烈的精神紧张、i恐惧或尴尬难堪的应激事件是引起本病的重要因素,l如战争期间的急性癔症性反应;而成年期的创伤性经历,l如遭受精神虐待、i躯体或性的摧残等则是成年后发生分离或转换性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文化闭塞、i迷信观念重的地区发病率高,l甚至可能出现癔症流行;而具有情感反应强烈、i易于接受暗示、i表情夸张做作、i喜欢寻求别人注意和自我中心等表演性人格特征的人,l在受到挫折、i出现心理冲突或接受暗示后容易产生癔症。
(二)发病机制
癔症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l较有影响的观点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i
Janet的意识分离理论:i认为意识状态的改变是癔症发病的神经生理学基础,l随着患者意识的分离,l正常的认知功能受损,l大脑皮层对传入刺激的抑制增强,l患者自我意识减弱并有暗示性增高。此时,l当个体受到急性应激时,l就会表现出类似于动物在遇到危险时所做出的各种本能反应。包括兴奋性反应,l如狂奔、i乱叫、i情感爆发等精神兴奋状态;抑制性反应,l如昏睡、i木僵、i瘫痪、i失明、i失声、i失聪等;退化反应,l如童样痴呆、i幼稚行为等。
巴甫洛夫学说:i认为癔症的发病机制是有害因素作用于神经类型为弱型的人,l引起高级神经活动第一和第二信号系统之间、i皮层和皮层下之间功能的分离或不协调。患者的第一信号系统和皮层下部的功能相对占优势。在外界应激的作用下,l大脑皮层处于保护性抑制,l皮层下功能亢进,l而表现出癔症的各种症状。
精神分析理论:i认为癔症是一种有目的性的反应,l但这种目的是无意识的。癔症的转换症状是性心理发展固着于早期阶段,l是被压抑的性冲动这一精神能量的转化形式。躯体症状的出现不仅保护了患者使他不能意识到性冲动的存在,l而且常常是患者内心冲突的一种象征性表达,l从而使患者免于焦虑(原发性获益)。患者对躯体症状的漠视,l则认为是患者想通过症状的保留来获取某种社会利益(继发获益)。尽管患者本人通常并未意识到症状与获益之间的内在联系,l但病理心理学家认为这类患者存在无意识动机,l转换症状是由患者的无意识动机促成。症状的出现,l就使患者具有病人的身份,l享受病人的权利,l从而摆脱某些困境、i获得支持帮助、i免去某些义务。
行为主义理论:i认为转换症状是患者对遭受挫折的生活经历的适应方式,l而病后的获益则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使症状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