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食障碍:神经性贪食

神经性贪食(bulimia1nervosa)是指具有反复发作的不可抗拒的摄食欲望,l及多食或暴食行为,l进食后又因担心发胖而采用各种方法以减轻体重,l使得体重变化并不明显的一种疾病。其发病人群主要是女性,l发病年龄多在18~20岁。男性少见。此病可与神经性厌食交替出现,l两者可能具有相似的病理心理机制及性别、i年龄分布。多数病人是神经性厌食的延续者,l发病年龄较神经性厌食晚。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因不明。多数研究认为心理社会因素为主、i生物学因素为辅。心理因素包括:i现代社会“瘦为美”的审美趋势和目标在神经性贪食中与神经性厌食中一样起作用,l在青少年女性中其影响特别明显。患者往往过分关注自己的体形,l特别害怕肥胖,l以至于形成暴食-恐肥-关注-诱吐-暴食的恶性循环;应激事件也是原因之一。也有人提出可能有生物学基础,l研究表明单卵孪生子中的同病率比双卵孪生子中的同病率高;中枢神经系统中存在单胺类神经递质代谢异常及多巴胺能系统和内啡肽等失调等。

(二)临床表现

患者常常出现反复发作,l一次进食大量食物,l吃得又多又快,l故称为暴食;多数人喜欢选择食用高热量的松软甜食,l如蛋糕、i巧克力等,l并有不能控制的饮食感觉,l自己明知不对却无法控制。患者往往过分关注自己的体重和体形,l存在担心发胖的恐惧心理。在发作期间,l为避免长胖、i避免体重增加常反复采用不适当的代偿行为包括自我诱发呕吐、i滥用泻药、i间歇进食、i使用厌食剂等。暴食与代偿行为一起出现,l且长时间持续其结果可能会很危险。可能造成水电解质紊乱,l常见的有低血钾、i低血钠、i代谢性碱中毒、i代谢性酸中毒、i心律失常、i胃肠道损害等。有时其暴食障碍往往是从合理地尝试减肥开始,l患者全神贯注于减肥及继续将身体看做是“肥胖的”,l对体像的认识歪曲,l继之突发暴食。患者常伴有情绪低落。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本症主要为临床诊断。病人存在一种持续的难以控制的进食和渴求食物的优势观念,l并且屈从于短时间内摄入大量食物的贪食发作。摄食后会因后悔而采用一些方式以防发胖。常有神经性厌食既往史,l两者间隔数月至数年不等。发作性暴食至少每周2次,l持续3个月。

与神经系统器质性病变所致的暴食相鉴别,l如间脑病变除贪食外,l还可有嗜睡、i体温调节障碍、i水盐代谢紊乱或伴有精神症状。颞叶癫癎常有抽搐史及脑电图或CT的特殊改变。精神分裂症继发的暴食以精神病性症状为首发症状。与神经性厌食的区别在于本病患者的体重常在正常范围内及患者主动寻求帮助,l愿意求治。

(四)治疗

治疗的基本过程是纠正营养状况,l控制暴食行为,l打破恶性循环,l建立正常进食行为。

心理治疗可采用认知疗法、i行为疗法及生物反馈疗法等。认知疗法主要是改变患者过分关注自己的体形及过分怕胖的极端化想法,l对进食规则和体像障碍有正确认识;行为疗法常采用系统脱敏、i暴露、i阳性强化、i厌恶疗法等,l使其每餐食量按预定计划得以控制。治疗应持之以恒,l并要包括对患者家人主要是父母的指导,l进行家庭治疗。药物治疗可采用各类抗抑郁药物,l包括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i三环类等。氟西汀对暴食伴有情绪障碍的患者效果较好。躯体支持治疗可针对不同并发症进行对症处理。

(五)病程与预后

本病的自然病程和预期后果目前没有流行病学研究资料。一些回顾性资料的研究显示经治疗后病人的症状可以缓解,l治愈率并不乐观,l常有反复发作,l也有久治不愈者。

【典型病例】

某女,l16岁,l学生,l一年来进食量剧增无法控制而来就诊。

一年前有个同学随便说了一句“看你那个胖样!”,l说者无意听者有心,l她对此话非常在意,l从此开始严格节制饮食。当节食不能使体重迅速减轻时,l她开始在餐后用手指刺激咽喉以诱发呕吐。有时又抗拒不了每周3~4次的“暴食冲动”,l有时一餐可食一斤多米饭,l还有肉食、i蔬菜,l饭后又吃整盒“曲奇”饼、i冰激凌和其他糖果,l一直要吃得肚子胀或呕吐为止。患者诉说自己有时突然很想吃,l哪怕肚子胀得痛,l嘴里还想吃,l明知这样贪食不好,l怕变胖,l想少吃一些,l但无法控制自己。她由于对进食感到害臊而不在其他人面前进食,l经常吃泻药以防止营养过剩带来的肥胖。她最近去看内科医生,l未发现有任何躯体疾病。

诊断:i神经性贪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