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应激的中介机制

二十世纪60年代以来,l对应激的研究有了深入和扩大。大量的实验和观察已经发现,l机体在应激状态时可以出现一系列生理、i生化、i内分泌和免疫系统的变化,l影响机体内环境的平衡。同样,l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也为应激过程的机制研究提供了手段。

(一)中枢神经系统

大脑是应激源的“靶器官”,l也是机体各个器官产生应激反应的“组织者”。大脑通过“组织”神经递质、i受体、i信号转导,l甚至基因等神经可塑性的变化,l对应激源产生应激反应。

Bruijnzeel1AW在大鼠研究中发现,l给大鼠一定的刺激,l在行为改变以前,l可在大脑的脑岛皮质、i额叶皮质、i听神经核、i纹状体基底核、i杏仁核、i海马的CA1区域、i下丘脑神经元等多个区域内出现Fos蛋白阳性的神经元明显增加,l这表明应激可以在影响行为以前首先影响神经内分泌和自主神经功能。

另一方面,l应激状态产生的情绪变化反过来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影响各系统、i各器官的功能状态。大量研究表明,l引起愤怒、i恐惧与焦虑抑郁的场合,l可引起体内交感神经活动增强,l出现心率加快、i血压升高、i肝糖原转换为葡萄糖而使血糖升高,l胃肠功能紊乱、i头痛、i腰背痛、i唾液分泌减少、i呼吸加深等。

(二)神经内分泌

应激状态下,l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CRF)、i血管紧张素、i催产素等分泌增加,l引起垂体前叶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分泌增加,l进而造成肾上腺皮质分泌增加。而垂体除释放ACTH以外,l还有生长激素、i泌乳素、i促甲状腺素、i内啡肽等,l一些代谢性内分泌激素(胰岛素、i胰高糖素)也参与应激过程。

Kirschbaum1C的研究将20个健康男性连续5天置于应激状态下,l检测此时的血清皮质醇水平,l发现在应激状态下出现明显心理反应者的血清皮质醇水平明显高于无明显心理反应者,l因此认定心理反应可以引起内分泌功能的变化。

(三)神经免疫

Sudo1N等的实验提示,l持续心理压力可引起多种免疫指标变化,l并引起肝、i脾、i甲状腺等器官功能变化。除了这些细胞免疫紊乱的组织特异性变化外,l他还发现,l持续的心理压力可以引起抗体水平、i细胞免疫活性物质和淋巴细胞数量的变化,l导致免疫功能下降。虽然这些变化是可逆的,l但是持续的应激状态可以引起长期的免疫功能变化,l从而导致其他器质性疾病或心身疾病的发生。

当然,l在应激状态下,l神经内分泌、i神经免疫以及神经递质的变化都不是孤立的,l往往是协同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