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激相关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

(一)概述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1stress1disorder,lPTSD)是由于受到异乎寻常的威胁性、i灾难性心理创伤,l导致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

这类事件包括战争、i严重事故、i地震、i被强暴、i受酷刑等等。几乎所有经历这类事件的人都会感到巨大的痛苦,l常引起个体极度恐惧、i害怕、i无助感。

事件本身的严重程度是产生PTSD的先决条件。在我们的日常用语中,l许多超出意料的事件都可以称为“创伤性”的,l如离婚、i失业或考试失败。但是,l有关研究发现,l大约只有0.4%的事件具有“创伤性”意义。最近的研究提示,l所谓“创伤性体验”应该具备两个特点:i第一,l对未来的情绪体验具有创伤性影响。例如,l被强奸者在未来的婚姻生活或性生活中可能反复出现类似的体验;第二,l是对躯体或生命产生极大的伤害或威胁。当然,l个体人格特征、i个人经历、i社会支持、i躯体健康水平等也是病情和病程的影响因素。

(二)临床表现

PTSD最特征性的表现是在重大创伤性事件发生后,l患者有各种形式的反复发生的闯入性创伤性体验重现(病理性重现)。患者常常以非常清晰地、i极端痛苦的方式进行着这种“重复体验”,l包括反复出现以错觉、i幻觉(幻想)构成的创伤性事件的重新体验(flashback,l症状闪回)。此时,l患者仿佛又完全身临创伤性事件发生时的情景,l重新表现出事件发生时所伴发的各种情感。患者面临、i接触与创伤性事件有关联或类似的事件、i情景或其他线索时,l常出现强烈的心理痛苦和生理反应。

患者在创伤性事件后,l频频出现内容非常清晰的、i与创伤性事件明确关联的梦境(梦魇)。在梦境中,l患者也会反复出现与创伤性事件密切相关的场景,l并产生与当时相似的情感体验。患者常常从梦境中惊醒,l并在醒后继续主动“延续”被“中断”的场景,l并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

在创伤性事件后,l患者对与创伤有关的事物采取持续回避的态度。回避的内容不仅包括具体的场景,l还包括有关的想法、i感受和话题。患者不愿提及有关事件,l避免相关交谈,l甚至出现相关的“选择性失忆”。患者似乎希望把这些“创伤性事件”从自己的记忆中“抹去”。

在创伤性事件后,l许多患者还存在着“情感麻痹”的现象。从外观上看,l患者给人以木然、i淡漠的感觉,l与人疏远、i不亲切、i害怕、i罪恶感或不愿意和别人有情感的交流。患者自己也感觉到似乎难以对任何事物产生兴趣,l过去热衷的活动也无法激起患者的情绪,l患者感到与外界疏远、i隔离,l甚至格格不入,l难以接受或者表达细腻的情感,l对未来缺乏思考和规划,l听天由命,l甚至觉得万念俱灰,l生不如死,l严重的则采取自杀行为。

此外,l有些患者则出现睡眠障碍、i易激惹、i容易受惊吓、i做事不专心等警觉性过高的症状。

多数患者在创伤性事件后的数天至半年内发病,l一般在1年内恢复正常,l少数患者可持续多年,l甚至终生不愈。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在CCMD-3中,lPTSD的诊断标准如下:i

1.症状标准

(1)遭受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异乎寻常的创伤性事件或处境(如天灾人祸);

(2)反复重现创伤性体验(病理性重现),l并至少有下列1项:i①不由自主地回想受打击的经历;②反复出现有创伤性内容的噩梦;③反复发生错觉、i幻觉;④反复出现触景生情的精神痛苦,l如目睹死者遗物、i旧地重游,l或周年日等情况下会感到异常痛苦和产生明显的生理反应,l如心悸、i出汗、i面色苍白等;

(3)持续的警觉性增高,l至少有下列1项:i①入睡困难或睡眠不深;②易激惹;③集中注意困难;④过分地担惊受怕;

(4)对与刺激相似或有关的情景的回避,l至少有下列2项:i①极力不想有关创伤性经历的人与事;②避免参加能引起痛苦回忆的活动,l或避免到会引起痛苦回忆的地方;③不愿与人交往,l对亲人变得冷淡;④兴趣爱好范围变窄,l但对与创伤性经历无关的某些活动仍有兴趣;⑤选择性遗忘;⑥对未来失去希望和信心。

2.严重标准:i社会功能受损。

3.病程标准:i精神障碍延迟发生(即在遭受创伤后数日至数月后,l罕见延迟半年以上才发生),l符合症状标准至少已3个月。

4.排除标准:i排除情感性精神障碍、i其他应激障碍、i神经症、i躯体形式障碍。

(四)治疗

1.心理治疗 对于PTSD初期,l主要采用危机干预的原则和技术,l侧重提供支持,l帮助患者提高心理应对技能,l表达和宣泄相关的情感。及时治疗对良好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慢性和迟发性PTSD的心理治疗中,l除了特殊的心理治疗技术外,l为患者争取最大的社会和心理支持是非常重要的。家属和同事的理解,l可以为患者获得最大的心理空间。

2.药物治疗 抗抑郁药物是治疗各个时期PTSD最常见的选择,l并且能够取得比较好的效果。其他药物则可包括抗焦虑药物、i镇静剂、i锂盐等。

3.心理治疗合并药物治疗 心理治疗结合药物治疗的方法比两种方法单用的效果更佳。根据有关经验,l前期应采用支持和解释心理治疗,l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l主要是获得患者对于服用药物的理解和接受。在药物取得一定疗效的基础上,l进行认知心理治疗,l可能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典型病例】

胡某某,l女,l44岁,l中学教师,l大学文化。

8年前,l丈夫出差在外,l突遇车祸而亡。在出差前,l患者与丈夫曾为一件小事而“拌嘴”,l丈夫一气之下说出了“我再也不回来了”的气话。

丈夫过世后,l患者悲痛欲绝,l常常自责,l认为是自己和丈夫吵架,l导致丈夫再也无法回到这个家了。常常喃喃自语:i“我要和他说清楚,l我是要他回家的。我只是和他怄气,l不是真正的不要他回家。”自此以后,l无法继续上班,l也不能继续担任教学任务。一直在家“休养”。

在8年的时间里,l患者很少外出,l生活非常被动。对自己的孩子也无法很好地照顾。只能在婆婆的督促下,l被动地干一些家务。常常呆坐一边,l自言自语,l不断地回顾当时夫妻吵架的情景,l却很少回忆丈夫去世时的场景。

在此期间,l患者不愿意和任何人接触,l即使是原来非常要好的同事,l也不主动联系,l更不和他们一起外出活动。在家庭的安排下,l到国外亲戚家“休养”1年余,l也从不外出,l只是在家做家务,l甚至没有离开过居住的城市。亲戚带其到一些旅游风景区游玩,l她也要求尽快结束回家。

本次是以“睡眠障碍”来住院治疗的。

入院检查:i患者意识清晰,l对答切题,l语调低沉,l语速很慢,l面部表情淡漠。谈及睡眠障碍的问题时,l患者自述:i每天晚上无法入睡,l因为自从丈夫去世以后,l几乎每天晚上做噩梦,l梦见丈夫和自己吵架的情景。经常惊醒,l所以害怕睡觉。谈及与丈夫吵架的情况时,l患者情绪激动,l反复强调自己不是故意不要丈夫回家的。患者自述:i“我要和他说清楚,l我是喜欢他的,l我没有存心不让他回家。”谈及如何才能和丈夫说清楚时,l患者承认自己曾经有过自杀的念头,l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和丈夫沟通。问及其自言自语的情况时,l患者说:i“我总觉得要和丈夫说清楚,l我总觉得丈夫能够和我对话的,l所以,l我常自言自语,l当然我知道他现在是听不见的。”至于工作和孩子的培养问题,l患者表示从来就没有考虑过,l认为这些已经不重要了。谈及和朋友之间的联系以及自已其他的生活兴趣等,l患者均表示已经和绝大多数朋友没有任何交往了。原因是自已觉得有罪,l对不起大家,l不愿意“拖累”朋友。生活也没有了任何兴趣,l也从来不外出,l甚至自己的衣物也是家人帮助买的。

诊断:i创伤后应激障碍

治疗过程:i初期主要采用镇静剂和抗抑郁药物治疗。患者情绪基本稳定后,l给予积极的支持性心理治疗和认知治疗。家属给予了充分的理解和配合,l几乎是“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爱护。住院大约1周后,l患者的睡眠问题开始有所改善。大约1个月以后,l患者情绪明显平稳,l强制性回忆也开始减少。对自己的儿子来医院探望,l也能够表现出一些热情和关心。经过3个月的治疗,l患者情绪状态基本正常,l并且有了继续工作的愿望,l痊愈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