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攻击行为

攻击行为(aggression)广泛见于从低等动物到人类的整个动物界,l在个体生存和种族保存中有着重要意义。但是,l攻击行为具有伤害性,l在很大程度上威胁着人类自身的安全,l全球每年因暴力(violence)而丧命的人数达200万,l而且每年因暴力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高达数十亿美元,l攻击行为已经成为社会学、i心理学、i法律和精神病学关注的焦点之一。

攻击行为的概念目前尚未统一,l包含着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l广义的攻击行为包括对人(他人和自身)、i动物和物体的伤害行为,l而狭义的攻击行为则仅指对自身以外的伤害行为。

一、i流行病学

人类的攻击行为,l由于攻击行为的概念和定义不同,l所报道的攻击行为发生率差别很大,l从20%到70%不等,l目前尚无公认的流行病学资料。国内谢振安(1997)曾对4所大学进行过攻击行为调查,l结果发现有54.7%的学生曾有过言语、i打架斗殴、i破坏他人或集体财物、i自伤等攻击行为,l其中有4.2%的学生因攻击行为受到过学校处分。Swanson等(1990)曾对美国5个地区的17803人进行了攻击行为调查,l结果发现:i有18%的人以往曾有过使用武器、i殴打别人或饮酒时发生斗殴等攻击行为,l1年内有过攻击行为的为3.5%;攻击者比一般人群有更高的精神疾病患病率,l其中有近50%的攻击者可以建立DSM系统轴Ⅰ的诊断,l近期发生攻击的与精神疾病的关系更为密切。

二、i表现形式及影响因素

(一)攻击行为的表现形式

可以多种多样,l如讽刺挖苦,l散布流言,l漠视社会规范,l抗拒权威,l打架斗殴,l破坏他人或集体财物等。攻击行为有不同的分类方式,l如言语、i动作和暴力行为,l有益与无益攻击,l敌对与非敌对攻击,l个人与团体攻击等。

(二)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

1.生物学因素 ①遗传:i攻击、i暴力行为存在一定的家族聚集现象,l且符合多基因遗传特点。XYY型超雄结构可能更具有攻击性。②生化:i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及血浆总胆固醇水平与攻击行为的发生和抑制有关。③神经内分泌:i雄性激素、i血糖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水平可能与攻击行为有关。④脑结构与功能:i左右大脑半球的均衡性发展与协调功能、i额叶和颞叶功能及脑电图慢波活动等均与攻击行为有关,l有人将杏仁核称为攻击中枢。⑤疾病:i精神分裂症、i人格障碍等精神疾病患者较一般人群更易发生攻击行为,l颅脑创伤等也常伴发攻击行为。

2.心理学因素 ①攻击行为与体力、i情绪稳定性及成长阶段有关。高发阶段在青春期,l几乎是成年人的2倍,l30岁以后开始下降;②男女发生攻击行为的比例为9:i1;③人格的特征与攻击行为有关。Shoham等(1989)曾发现暴力犯罪者多具有多疑、i固执、i缺乏同情心与社会责任感、i情绪不稳定、i喜欢追求刺激、i缺乏自信与自尊、i应付现实及与社会交往的能力差等特点;④严重和持续的应激性事件可能成为攻击行为的促发因素;⑤智力水平低下者易发生攻击行为。

3.社会学因素 ①低收入、i社会底层、i失业和职业不稳定群体攻击行为的发生率明显较高;②早年不良的家庭环境,l如父母离异或分居,l遭遇父母虐待等与成年后的攻击行为关系密切;③攻击行为的发生与受教育年限呈反比;④不当的社会传媒和舆论常常具有诱导和“榜样”作用;⑤婚姻稳定性差、i缺少社会支持及质量不高者等易发生攻击行为。

4.其他 ①既往的攻击行为史增加未来发生攻击行为的可能性;②药物和酒精滥用者容易发生攻击行为。

三、i攻击行为的预防与处理

1.攻击行为的预测 由于攻击行为具有一定的伤害性,l预测很重要,l但准确预测非常困难。对攻击行为具有较高预示性的有:i过去有过冲动或暴力行为、i有无法控制的愤怒、i处于妄想或躁狂状态、i有伤害或杀人的念头、i人格障碍、i痴呆、i谵妄、i酒精、i药物中毒等精神障碍。

2.攻击行为的预防 攻击行为的预防一般分为基础处理及情景处理两个方面,l基础处理包括:i妥善处理原发问题、i疾病和应激,l改善应对策略,l改善和加强社会支持,l避免社会性诱导等。情景处理包括:i了解相关信息,l评价攻击的可能性;建立适宜环境,l减少诱发因素;注意接触方式,l应和缓、i得体,l表现出共情和关心,l避免威胁和挑衅,l避免直接的目光接触,l并保持一定的距离;鼓励适当方式的表达与宣泄,l分散注意力,l转移攻击意图,l鼓励自我控制等以提高自控能力;通过医疗及行为方式控制攻击的原因等。

3.攻击行为的处理 首先须事先对工作人员在隔离、i监禁等技术方面进行训练。在攻击行为发生时,l应采取紧急措施处理,l避免单独接触,l须尽快解除攻击者的武装,l控制场面及保护其他人,l隔离攻击者,l必要时采取保护性约束或药物控制等。对于存在潜在攻击性的人一般可采取教育、i疏导、i感化、i刑事处罚及其他社会性制裁和心理、i行为重建等方式;对存在医学问题者,l须根据不同情况采取抗焦虑、i抗抑郁、i抗精神病、i抗癫癎及心境稳定剂等药物治疗,l对顽固和严重暴力倾向者必要时可采取电休克或监禁等方式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