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睑肿瘤:良性肿瘤

(一)眼睑血管瘤(hemangioma1of1lid)

眼睑最常见的先天性血管性肿瘤是毛细血管瘤(capillary1hemangioma),l组织学上可见薄壁毛细血管边界清楚呈现在真皮中,l内皮细胞扁平,l偶尔可见内皮细胞芽。肿瘤由增生的毛细血管和内皮细胞组成,l常可发现少量炎症细胞浸润。

出生后即出现,l生长迅速,l7岁左右发生退行。病变在眼睑皮下或结膜下呈丛状、i桑椹状;为蓝色或紫红色隆起。一般无刺激症状。病变分布广者可与颞颧部及眼眶深部血管瘤相连。患者因血管瘤压迫引起散光而继发的屈光参差、i屈光性弱视、i斜视要给以相应的治疗。毛细血管瘤有自行退缩趋向,l一般不需治疗,l若需治疗可以进行病灶内注射皮质类固醇使肿瘤消退,l效果不理想者,l考虑冷冻或手术切除。

毛细血管瘤要注意和炎症性色素痣鉴别,l后者颜色更深,l由扩张的窦状血管组成,l出生后就存在,l静止状态,l既不增大也不会消退,l常伴有Sturge-Weber综合征。皮质类固醇注射无效。

第二种血管瘤是海绵状血管瘤,l为成人眼眶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其血管腔较大,l由内皮细胞衬里,l管壁包绕平滑肌纤维,l有明显的血栓形成和钙化。这种血管瘤是发育性的、i而不是先天性的,l常在10岁前发生。它不会自行退缩,l而会增大。推荐手术治疗,l手术指征同毛细血管瘤。

(二)色素痣(nevus)

是自幼年或青年就开始出现的一种结构组织缺陷(hamartia)。眼睑的色素痣常见,l和身体其他部位的痣具有相同的病理结构。色素痣有三个来源:i痣细胞、i表皮黑色素细胞、i及真皮黑色素细胞。所有三种细胞均起源于神经嵴。痣细胞被认为是特殊化的黑色素细胞,l显示出特征性的成群进入皮肤病灶的趋势。表皮病灶或来源于痣细胞,l或来源于黑色素细胞。真皮病灶仅起源于黑色素细胞。组织学可将色素痣分为以下类型:i

1.交界痣11来自表皮的深层,l不侵犯真皮。临床表现为扁平、i色素斑疹、i圆或椭圆形,l生长缓慢,l直径可达6mm。

2.真皮内痣11最常见,l黑色素细胞存在于真皮内,l呈不连续巢状分布或单层立方细胞。外观呈穹隆形、i无蒂、i疣状,l或息肉状。某些病变中可见毛发。色素沉着范围的程度从肉色到浅棕色。

3.混合痣11有交界痣和真皮内痣的特征。可在表皮和真皮内发现痣细胞群落。常累及大龄儿童及年轻成人。如果累及上下睑缘相同部分(镜像)称为Kissing痣。混合痣有发展为黑色素瘤的可能。

4.蓝痣11来源于真皮深层的黑色素细胞,l并在抵达表皮前滞留在真皮内。蓝紫色丘疹或结节。无恶性化倾向。

5.太田痣(眼部皮肤黑色素细胞增多症)11表现为眼睑和眶周皮肤的淡蓝色污点。皮肤病变的恶性化极少见。脉络膜黑色素瘤发病率增多与之有关。

色素痣一般不需治疗,l有恶变倾向或美容要求者可以切除,l必须完整彻底,l否则残留的痣细胞可能受手术刺激而恶变。

(三)黄色瘤(xanthelasma)

位于上睑内侧的双侧病损,l老年人好发,l外观呈软的扁平黄色斑。病理证实为脂质物质沉积在眼睑皮下。患有遗传性高脂血症、i糖尿病以及其他引起继发性高脂血症的患者出现黄色瘤的几率高,l但是临床上发现有2/3的黄斑瘤病人血脂正常。患者有美容要求的可以手术切除、i冷冻或者激光切除,l该病复发率不高。

(四)乳头状瘤(papilloma)

是眼睑常见的良性肿瘤,l有鳞状细胞乳头瘤和皮脂溢性角化病两种类型,l其共同的特征是在增生的上皮周围有血管化结缔组织,l呈乳头瘤状外观。皮脂溢性角化病是老年人最常见的病损,l常见于中年或老年人眼睑、i面部,l表现境界清楚、i表面分叶或乳头状的病灶,l有色素沉积。患者有美容要求的可以手术切除、i或者激光切除。

(五)角化棘皮瘤(Keratoacanthoma)

是发生于成人皮肤的良性炎症性肿瘤,l和阳光过度照射有关,l部分病例伴有免疫缺陷病如:i着色性干皮病、iMuir-Torre综合征。其临床表现及组织学特点和鳞状细胞癌相似,l需通过活检加以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