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睑肿瘤:恶性肿瘤

(一)基底细胞癌(basal1cell1carcinoma)

是累及眼附属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l约占眼睑恶性肿瘤的90%及眼睑肿瘤的29%。光化学损伤是基底细胞癌与其他大多数皮肤表皮肿瘤发生中最重要的罹患因素,l其中290nm~320nm(UVB)紫外线皮肤致癌作用最强。组织学上,l基底细胞癌是由小的、i形状规则细胞组成的坚固小叶构成,l细胞嗜碱性,l胞浆缺乏。

多见于老年人,l好发于下睑(50%~60%)及内眦(25%~30%),l其次为上睑(15%)和外眦(5%)。病程长,l发展慢,l无疼痛不适。病变初起为一轻度隆起,l半透明,l珍珠样小硬结,l周围血管曲张,l表面覆有痂皮鳞屑,l肿瘤前部可超出其血液供应过度生长,l继而中央形成溃疡,l糜烂出血。溃疡边缘隆起内卷,l外观呈火山口状,l上有毛细血管及痂皮,l揭之易出血。

色素性基底细胞癌具有上述特征,l而且富含色素,l似黑痣恶变,l易误为恶性黑色素瘤。溃疡可向深部发展,l晚期侵犯结膜、i泪器、i眼球眼眶及鼻旁窦,l很少向远处转移。硬化型基底细胞癌表现为扁平或稍微凹陷的、i蜡样、i边界不清的硬结斑块,l呈灰白色,l有时缺乏明显的溃疡病灶、i但毛细血管扩张突出。这种基底细胞癌类型常表现出侵犯眼眶深部组织及复发的倾向性。

基底细胞癌转移的发生率估计低于0.1%。最常转移的部位是局部淋巴结,l其次是肺、i骨、i皮肤、i肝、i脾及肾上腺。发生转移后平均存活时间为1.6年。

控制性病变切除+眼睑成形是最常用和有效的方法,l手术切除边缘组织的冰冻切片十分重要,l以确保无癌细胞残留。此肿瘤对放疗敏感,l但多用于侵犯肿瘤较深,l病理报告未切除干净,l或肿瘤范围很大难以切除干净者。

(二)鳞状细胞癌(squamous1cell1carcinoma)

是一种表皮角化细胞恶性新生物,l占眼睑皮肤肿瘤的9%,l是第二位常见眼睑恶性肿瘤。通常认为紫外线(290~320nm及320~400nm)对皮肤有致癌作用,l紫外线通过直接损害DNA或损伤表皮内的郎格汉斯细胞改变细胞免疫诱导皮肤癌变。光化学性角质病和Bowen病被认为是癌前病变,l有潜在分化为浸润鳞状细胞癌的可能。

多发于老年人,l男多于女,l累及下眼睑较上眼睑多见,l有睑缘受累的倾向,l好发于睑缘皮肤粘膜移行处。发展快,l侵袭性强。初起时呈疣状、i结节状或乳头状,l周围伴扩张的毛细血管,l无任何不适症状。继则逐渐增大,l成为菜花状。表面有溃疡,l溃疡边缘饱满稍外翻。肿瘤侵及眶上、i眶下神经时可出现疼痛。可直接或沿神经浸润眼眶,l扩散至周围淋巴结及远端转移。手术治疗为主,l根据肿瘤范围大小确定切除范围,l再行放射治疗。

(三)皮脂腺癌(sebaceous1gland1carcinoma)

常起源于睑板腺和睫毛的皮脂腺。占所有眼睑肿瘤的1%,l眼睑恶性肿瘤的5%。为我国列第二位的眼睑恶性肿瘤。导致癌变的环境因素广泛作用于眼睑板腺的腺体细胞是可能的病因。需要和睑部炎症性疾病,l睑腺炎、i慢性睑缘炎等相鉴别。

多见于50岁以上的女性,l好发于上睑,l多数发展较慢,l少数病例恶性程度高,l发展快,l易转移。起自睑板腺者,l初起时睑板面有一无痛性逐渐长大之小硬结,l边缘清楚,l表面皮肤完整,l相应之结膜面稍充血,l可有黄白色豆腐渣样斑块状物。对临床反复发作的“霰粒肿”应提高对本病的警惕。肿瘤在睑板内弥漫性增长,l可突出于睑板或穿破皮肤,l形成黄白色叶状肿块,l表面有溃疡和出血。起自皮脂腺者,l则为睑缘的黄色小结节。

晚期可侵犯眼眶,l发生耳前或颌下淋巴结转移。10%~20%的病人可局部复发,l15%~25%的病人发生远处转移,l肿瘤相关的死亡率为10%。

该型肿瘤对放疗不敏感,l主要治疗方案为手术彻底切除联合眼睑成形,l病变广泛者需行眶内容剜除和淋巴结清除。病程超过6个月,l广泛的肿瘤转移和浸润以及不完全切除是预后不良的提示。

(四)恶性黑色素瘤(malignant1melanoma)

眼睑的恶性黑色素瘤分型同皮肤的黑色素瘤:i表浅扩散性黑色素瘤、i小痣恶性黑色素瘤、i结节性黑色素瘤,l并不是所有的恶性黑色素瘤都有色素沉着,l大多数眼睑皮肤的色素病灶并非恶性,l确诊有赖于活检。黑色素瘤的预后取决于肿瘤侵犯的程度和肿瘤的厚度。厚度<0.76mm的肿瘤很少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