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膜炎症:棘阿米巴角膜炎

棘阿米巴角膜炎(acanthamoeba1keratitis)由棘阿米巴原虫感染引起。是一种严重威胁视力的角膜炎。该病常表现为一种慢性、i进行性的角膜溃疡,l病程可持续数月之久。

【病原学】

已知棘阿米巴属有17种,l主要存在于土壤、i淡水、i海水、i泳池、i谷物和家畜中,l以活动的滋养体和潜伏的包囊形式存在。其中7种和人类感染有关,l可引起棘阿米巴角膜炎的有5种,l以卡氏棘阿米巴最为常见。致病性棘阿米巴属从形态学难以对其进行细分和鉴定,l近年来检测技术日新月异,l核糖体指纹技术,l线粒体DNA限制性片段多态性分析等技术引入棘阿米巴的检测当中。目前确定有13种基因型棘阿米巴,l多数棘阿米巴角膜炎与T4型有关,lT3,lT6,lT11在个别患者中致病。

【临床表现】

本病常因角膜接触棘阿米巴污染的水源,l特别是污染的接触镜或清洗镜片的药液。多为单眼发病,l患眼畏光、i流泪伴视力减退,l眼痛剧烈。多数病程长达数月。棘阿米巴角膜炎容易和单疱病毒角膜炎、i真菌性角膜溃疡相混淆。感染初期表现为上皮混浊、i假树枝状或局部点状荧光素染色,l放射状角膜神经炎被认为是棘阿米巴角膜炎的特征,l但临床仅有2.0%~6.6%发生率。随着病变进展(>30天)角膜呈现中央或旁中央环状浸润,l可伴有上皮缺损(图8-7),l或表现为中央盘状病变,l基质水肿增厚并有斑点或片状混浊。炎症加重时浸润致密呈不规则片状,l甚至形成脓肿、i角膜溃疡、i溶解。可有后弹力层皱褶、i角膜后沉着物及前房积脓。可发生上皮反复剥脱。

棘阿米巴性角巩膜炎是棘阿米巴角膜感染较少见的并发症。估计其发生率约14%~16%,l临床表现为弥漫性前巩膜炎,l个别有后巩膜炎,l神经炎,l症状一般较重,l治疗困难。发生机制尚不清。

【诊断】

棘阿米巴角膜炎的诊断建立在从角膜病灶中取材涂片染色找到棘阿米巴原虫或从角膜刮片培养出棘阿米巴的基础上。常用的染色方法有Giemsa染色、iPAS染色和Gram's染色,l前两种染色可以显示典型的包囊,l有条件者,l可行荧光钙白染色(荧光显微镜检查)。棘阿米巴培养需使用大肠杆菌覆盖的非营养性琼脂培养基。必要时可作角膜活检。角膜共焦显微镜有助于棘阿米巴角膜炎的活体诊断。

【治疗】

疾病早期,l可试行病灶区角膜上皮刮除。药物治疗选用二咪或联咪类药(0.15%羟乙醛酸双溴丙咪),l咪唑类(咪康唑10mg/ml)或强化新霉素。最近有应用0.02%洗必泰和0.01%~0.02%PHMB(polyhexamethylene1biguanide,l聚六甲撑双胍)成功治疗棘阿米巴角膜炎的报道。棘阿米巴药物治疗一般疗程较长,l治疗初期局部用药可1次/小时,l待症状明显改善后逐渐减少为每天4~6次,l疗程4个月以上,l直至感染完全控制,l虫体全部被杀死。若维持治疗期间中断用药,l则容易反复使病情恶化。皮质类固醇药物的应用有恶化病情的危险,l一般不主张使用。

病灶局限,l药物治疗失败或形成严重影响视力的角膜基质混浊(感染已完全控制,l炎症也已消退),l可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应继续药物治疗,l减少复发。棘阿米巴感染蔓及巩膜时,l药物或手术治疗效果不佳,l愈后不良。

棘阿米巴角膜炎治疗较为棘手,l因此预防本病发生也很重要,l动物实验表明,l特异性抗棘阿米巴抗体能抑制原虫对角膜上皮的粘附和侵袭,l因而有预防棘阿米巴角膜炎的作用,l确切的免疫学机制尚不明,l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