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球钝挫伤、i穿通伤、i辐射性损伤和电击伤等外伤引起的白内障称为外伤性白内障(traumatic1cataract)。
1.钝挫伤白内障(contusive1cataract)11挫伤时瞳孔缘部色素上皮细胞脱落,l晶状体前囊出现环形混浊,l称为Vossius环状混浊,l其下可有浅层皮质混浊。挫伤严重时晶状体囊膜破裂,l房水进入晶状体而形成白内障。
2.穿通伤白内障(penetrating1cataract)11眼球穿通伤时往往有晶状体囊膜破裂,l水分渗入晶状体而致混浊。若囊膜破口小,l可自闭而形成局限性的混浊;若破口大,l则晶状体完全混浊,l且晶状体皮质可溢出至前房引起继发性青光眼或葡萄膜炎。若合并有球内异物,l也可因异物引起的炎症反应或铜锈症、i铁锈症等导致白内障的发生。
3.化学伤白内障(chemical1injuries1cataract)11碱烧伤不仅可以损伤结膜、i角膜和虹膜,l而且可导致白内障。碱性化合物可以快速渗透到眼球内部,l引起房水pH值升高和糖及抗坏血酸水平降低,l迅速导致产生皮质性白内障。由于酸性物质的穿透性相对较弱,l酸烧伤一般不易产生白内障。
4.辐射性白内障(radiation1cataract)11主要包括电离辐射性白内障(包括X射线、iγ射线和中子辐射等)、i红外线性白内障、i微波性白内障等。此外,l大剂量紫外线辐射可诱发急性白内障。
(1)电离辐射性白内障:i晶状体对电离辐射异常敏感,l由于年青人的晶状体细胞生长更加旺盛,l因此更易受到电离辐射损伤。一次X射线辐射强度在20拉德(rad)以上即可能产生白内障,l表现为后囊斑点状混浊或前囊下朝向赤道部的羽毛状混浊。
(2)红外线性白内障:i是一种工业性眼病,l常发生在玻璃工人和炼钢工人中,l主要因为晶状体和色素虹膜大量吸收热量而引起。强烈的热辐射可导致晶状体前囊剥脱,l混浊从前极部或后极部皮质外层开始,l呈金黄色结晶样光泽,l逐渐向皮质伸展或发展为板层混浊。
(3)微波性白内障:i在电磁波频谱中微波的波长介于红外线和短波之间,l属于非电离辐射。微波强度较高时,l晶状体通过吸收微波辐射能量使自身温度升高,l通过致热效应使晶状体蛋白直接变性热凝固,l最终导致晶状体混浊。在形态学上,l微波性白内障最初产生特异性的后囊下液泡,l逐渐发展为后皮质蜂窝状、i片状混浊。
近年来陆续有研究者提出,l微波除了具有热效应以外,l还具有在细胞和分子水平上的非热效应。目前不断有低强度微波辐射(<10mW/cm2)对细胞损伤的研究报道。低强度微波辐射是否可损伤晶状体并导致白内障尚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5.电击性白内障(electric1cataract)11触电或雷电均可引起晶状体局限性或完全性混浊。由于晶状体含有大量蛋白质,l电阻较大。当电流到达晶状体前囊膜时,l遇到较大电阻而产生热能,l引起晶状体囊膜通透性改变和晶状体纤维蛋白变性凝固。其形态学上的变化主要是前囊膜下液泡形成,l以后形成点状或线状混浊,l逐渐发展为全白内障。也有的电击性白内障可静止,l混浊逐渐吸收消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