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晶状体自身物质诱致的青光眼(主要是开角型)和晶状体位置异常所致的青光眼(主要是闭角型)。这里主要阐述晶状体自身物质诱致的青光眼。
1.晶状体溶解性青光眼(phacolytic1glaucoma)11为过熟或成熟的白内障中高分子量的可溶性晶状体蛋白大量逸出,l阻塞了小梁网房水外流通道所致的继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临床表现:i急性眼压升高,l类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发作,l眼红、i痛,l角膜水肿,l视力变化因原先的完全性白内障而不明显。前房房水明显闪辉(可溶性晶状体蛋白为主),l中等量的较大透明细胞(巨噬细胞)现象,l常见有小颗粒物在房水内循环,l房水中有呈彩虹样或明显折射的胆固醇结晶颗粒(图12-15)。晶状体完全混浊,l皮质液化,l核漂浮,l囊膜上有软性白色斑点。房角镜检查常无明显异常,l呈开角。大多数病例的眼压呈进行性升高,l病情严重。
治疗处理:i常难以用药物治疗控制,l需针对病因摘除白内障。在施行白内障手术前,l尽量用药物控制高眼压以及应用皮质类固醇减轻炎症反应。根据不同状况可选择白内障囊内摘除术、i囊外摘除术及人工晶体植入,l一般在白内障手术后青光眼可得到缓解和控制而不需施行抗青光眼手术。
2.晶状体残留皮质性青光眼11又称晶状体颗粒性青光眼(lens1particle1glaucoma),l大多数见于白内障手术后,l残留的晶状体皮质、i囊膜碎片等阻塞房水外流通道所致。主要是由可以在房水中自由移动的颗粒状、i碎屑状晶状体残留物质逐步阻塞小梁网引起,l但也可有以下因素的参与:i手术后的炎症反应,l手术中使用的粘弹剂残留,l炎症所致虹膜周边前粘连或瞳孔后粘连,l以及治疗使用的皮质类固醇药等,l常在术后数天~数周发病。后发性膜性白内障Nd:i1YAG激光切开术后的眼压升高可能与晶状体囊膜碎片特别细小,l易于完全填充阻塞小梁网间隙以及可能的玻璃体内物质进入前房角等相关。
图12-1511过熟白内障房水中呈彩虹样结晶颗粒
临床表现:i房水中有白色晶状体皮质和(或)透明、i半透明的囊膜碎片循环,l也可沉积在角膜内皮上,l房水闪辉严重,l细胞游动(巨噬细胞和白细胞)明显,l严重的可伴前房积脓。房角开放,l可见上述物质,l炎症反应明显时有周边虹膜前粘连。
治疗处理:i首先是药物降眼压,l同时给予睫状肌麻痹剂和皮质类固醇抗炎治疗。如果药物治疗不能很快控制,l或存在多量的晶状体残留物质,l则应及时手术灌注冲洗出,l一般能较快控制高眼压而无需施行抗青光眼手术。
3.晶状体过敏性青光眼(glaucoma1with1phacoanaphylaxis)11系晶状体损伤后机体对晶状体物质(蛋白)产生过敏性反应所致。很少发生,l可见于白内障手术(囊外或乳化术)后,l晶状体外伤性或自发性囊膜破裂,l成熟或过熟的白内障晶状体蛋白漏出等状况。目前认为晶状体过敏性反应是一种免疫复合性疾病,l即当对晶状体蛋白的正常耐受丧失时才发生,l而不是细胞介导的对异体组织的排斥反应。组织病理上,l晶状体过敏以典型的带状、i肉芽肿性炎症反应为特征。其青光眼的发生有多种机制:i晶状体颗粒性物质、i晶状体蛋白均能阻塞小梁网,l导致眼压升高;炎症反应累及小梁网也可引起或加重青光眼;应用皮质类固醇治疗也可致眼压升高;虹膜周边前粘连和瞳孔后粘连可造成闭角型青光眼。
临床表现:i多样化,l炎症反应可在数小时内或数天内发生,l也可迟至数月,l葡萄膜炎可以轻微,l也可很剧烈,l大量前房积脓,l前房内可见晶状体碎片。当临床征象怀疑是晶状体过敏性炎症或存在剧烈的葡萄膜炎时,l诊断性前房穿刺可见到泡沫状的巨噬细胞,l也可施行诊断性玻璃体晶状体切除术。主要与下列病理状况鉴别,l包括手术中带人眼内的或与人工晶体相关的异物毒性反应,l由低毒的细菌或真菌所致的感染性眼内炎,l晶状体溶解性青光眼,l交感性眼炎,l伴存的葡萄膜炎加剧等。
治疗处理:i晶状体过敏性炎症通常对皮质类固醇治疗(局部或全身)的反应较差,l需要手术彻底清除残余的晶状体包括囊膜,l如有人工晶体也需取出,l以经睫状体扁平部玻璃体晶状体切除术为最佳。取出物应送病理检查以明确诊断。青光眼的处理主要依据正确的诊断,l分别针对不同原因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