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发性青光眼:药物相关性青光眼

主要是皮质类固醇性青光眼(corticosteroid-induced1glaucoma),l通常与眼局部应用皮质类固醇制剂有关,l也可见于全身用药者,l近年来有逐步增多的趋势。常见的用药途径有眼局部表面给药和眼周组织内给药(球后、i球旁、i结膜下注射)。具有潜在升眼压效应的皮质类固醇是倍他米松、i地塞米松和强的松龙,l而氟甲松龙(fluorometholone)和甲羟孕酮(medrysone)较少有眼压升高危险。易感人群有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及其一级亲属,l高度近视,l糖尿病,l结缔组织病尤其是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病理生理学研究表明,l皮质类固醇诱致的眼压升高是小梁细胞功能和细胞外基质改变,l房水外流通道阻力增加之故。

临床表现:i眼压升高可发生在开始治疗后数天至数年内,l除个别患者有类似急性青光眼的症状外,l大部分病例的眼压都是逐步上升的。临床征象在婴幼儿像先天性青光眼表现,l年纪较大的儿童像青少年型青光眼,l在成人像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其发生时间及程度与所用药物的剂量、i用法、i给药途径、i用药时间长短,l以及药物导致眼压升高的潜在可能性等相关,l也与个体反应、i存在的其它眼病和全身性疾病有关。多数易感者常在表面滴用皮质类固醇后2~6周内表现出眼压升高。临床上多见于春季卡他性结膜炎和近视眼手术(RK、iPRK、iLASIK)后的皮质类固醇治疗。

皮质类固醇性青光眼的诊断主要根据:i①较长期使用皮质类固醇药物的病史;②没有其它继发青光眼的证据;③存在皮质类固醇性青光眼的高危因素;④停用后,l眼压可能逐步下降。但有时难以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鉴别;⑤特征性后囊下型白内障。

治疗处理:i对于这类青光眼,l以预防为主,l尽量少用或不用皮质类固醇。如必需使用则选择低浓度和较少可能升高眼压的皮质类固醇,l并加强随访,l告知患者可能的并发症。已发生青光眼者,l首先停用皮质类固醇,l多数病例眼压会逐步下降,l如小梁功能正常,l则可完全恢复。如果小梁功能部分损害,l则需加用降眼压药治疗,l一些患者在足够长的药物治疗过程中可逐步恢复(修复)小梁的房水引流功能。如果降眼压药物也难以控制高眼压,l尤其是伴有严重视功能损害时,l以及原发疾病不能停用皮质类固醇药物治疗时,l则施行眼外引流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