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膜炎与免疫学研究:自身免疫相关眼组织抗原及免疫复合物
1.相关眼组织抗原11自从Elschling(1910)首先提出葡萄膜组织的抗原作用以后,l到20世纪60年代,l葡萄膜组织抗原引起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一直是眼科研究的重点。期间大量的实验研究表明,l同种的葡萄膜抗原可以引起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l不同部位的葡萄膜组织具有不同的抗原。葡萄膜抗原成分是非常复杂的,l早期认为葡萄膜中的色素是抗原,l目前认为其抗原性不限于色素,l葡萄膜细胞内或间质中的某些成分如黑色素相关抗原等,l可能是葡萄膜组织的主要抗原物质。
视网膜抗原组织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才被重视的,l起初对视网膜抗原未能做出正确定位,l很长时间一直是用视网膜匀浆进行葡萄膜炎的实验研究,l由此也建立了相关的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的动物模型。Rahi(1964)首先研究视细胞外节的抗原性,l实验证明接受这种抗原的动物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眼内炎,l进一步的实验还证实了视网膜组织中至少有两种相关的抗原成分,l即可溶性的S抗原(soluble1antigen)和非溶性的P抗原(particular1antigen),l而研究最为深入的则是S抗原。随着免疫组织学和免疫电镜技术的进步,lS抗原在视细胞的分布也有了较为确切的认识,l特别是在脉络膜毛细血管的内皮细胞处也发现了S抗原,l表明S抗原不仅仅存在于视细胞,l为S抗原可诱发脉络膜炎提供了理论基础。目前视网膜S抗原已广泛应用于诱发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的实验研究,l为探讨人葡萄膜炎病因、i发病机制及诊断治疗诸多问题提供可靠的手段。属于视网膜抗原的还有光感受器间维生素A类结合蛋白(interphotoreceptor1retinoid-binding1protein,lIRBP)它是存在于视网膜光感受器间基质中的一种糖蛋白,l具有维生素A转运载体功能。研究发现IRBP具有更强烈的抗原性,l微量(0.3μg)即可诱发敏感动物的葡萄膜炎反应,l还发现不同种属动物IRBP诱发葡萄膜炎的临床及组织学改变有很大的差异,l这些不同类型的葡萄膜炎可反映出人类葡萄膜炎的特征。进一步研究IRBP诱发葡萄膜炎的病理改变,l探讨其发病机制及其与人类葡萄膜炎的关系对阐明人类葡萄膜炎的发病机制,l以及预防和治疗都具有重要意义。
晶状体抗原由于胚胎发育的关系,l不仅为晶状体内的多抗原成分,l且在其它组织包括虹膜、i视网膜、i玻璃体以及眼以外的组织如脑、i皮肤、i肾等,l也存在一些类似晶状体蛋白的抗原,l构成晶状体的多种蛋白的抗原性,l现已知晶状体内含有α、iβ、iγ等几种可溶性抗原性蛋白,l一般认为α晶状体蛋白的抗原性强,lγ晶状体蛋白的抗原性最弱。
2.自身免疫复合物11免疫复合物(immune1complex,lIC)是由于内源性或外源性抗原及其有关抗体相互作用而产生的,l它可以沉积于组织内,l或在循环中沉积于敏感的血管床中,l引起组织损害,l因此许多疾病与此相关。葡萄膜组织是循环免疫复合物沉积的好发部位,l实验性免疫复合物性葡萄膜炎的动物模型揭示了免疫复合物是内因性葡萄膜炎疾病的重要机制之一,l实验证明,l不仅用特定抗原使机体产生的免疫复合物可以在葡萄膜血管床中沉积,l诱发葡萄膜炎,l用体外合成的免疫复合物也同样可以形成。临床上曾在葡萄膜炎患者的房水和虹膜组织中检出相关的免疫复合物成分,l用细胞放射免疫技术测试不同血清中相关免疫复合物及补体的水平,l对葡萄膜炎患者做比较性研究,l多数研究表明葡萄膜炎患者相关免疫复合物水平增高,l而补体水平下降,l同时还表明其水平变化与葡萄膜炎类型及病情变化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