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膜黑色素瘤是成人最常见的原发性眼内恶性肿瘤,l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临床资料表明,l患此病行眼球摘除者15年内约50%死于本病,l若已有转移,l死亡率更高。目前其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明,l近10年来尽管在临床诊断和治疗技术上已有很大的进步,l但对患者的最终生存率以及肿瘤转移发生的频度并没有明显的改观。迄今,l临床上对此尚无统一的治疗方案,l由于预后关系,l现行的治疗措施还存在有很大的争议,l可以说肿瘤的扩散和转移是制约黑色素瘤治疗的关键。多年以来人们对黑色素瘤易发生扩散转移的机制、i途径、i条件以及转移信息的获取和评估等已进行广泛的实验和临床研究,l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1.脉络膜黑色素瘤扩散与转移的临床观察11临床上对本病预后的判断主要是依赖肿瘤的大小、i所在位置及生长趋势,l一般认为肿瘤的体积越大、i位置越靠前,l生长速度越快其扩散转移的几率就越高。但众多的资料表明,l人们对恶性黑色素瘤的自然病程还缺乏系统的调研资料,l对各种干预包括治疗措施影响肿瘤扩散转移的因素认识还很不一致。一项有意义的研究是1986年在北美成立的眼黑色素瘤多中心研究组(collaborative1ocular1melanoma1study),l该组织在统一观察指标下对一组大样本葡萄膜黑色素瘤患者的自然病程和治疗干预进行随机和长期的随访研究,l新近已经得出一些重要的结论。研究协作组认为,l目前对黑色素瘤的临床诊断已不是主要问题,l诊断符合率已达99.7%,l主要的问题是自然病程与治疗干预对肿瘤的扩散和转移的影响。研究发现,l中等大小以上的肿瘤近半数已扩散到视网膜,l部分已达玻璃体,l以大的肿瘤最多;64%的肿瘤组织已有不同程度的巩膜侵犯,l有55%的肿瘤已扩散到巩膜导血管组织,l且巩膜侵犯和巩膜导血管扩散情况在大的肿瘤组织和中等大小的肿瘤之间并无显著性差异,l但已扩散到巩膜外者以大的肿瘤居多。研究还发现,l在长期随访过程中大的肿瘤单纯眼球摘除其生存率为57%,l而行放射治疗者生存率为62%,l二者并无显著性差异。以上研究体现了临床对黑色素瘤扩散和转移的最新认识,l对治疗方式的选择有很重要的意义。
2.扩散转移的途径及病理组织学因素11研究表明,l黑色素瘤主要是通过局部侵袭和血行转移的。睫状动脉、i涡状静脉以及神经组织等穿人巩膜的通道是肿瘤组织扩散转移的主要途径,l大的或恶性程度高的肿瘤可直接侵袭穿透巩膜扩散到眶内。弥漫性扁平状的或位置靠前的黑色素瘤易穿透虹膜根部形成前房内扩散。体积较大突起很高的肿瘤可侵犯或穿透视网膜至玻璃体腔内生长,l形成玻璃体内扩散。位于后部近视盘处的肿瘤也有侵犯视神经并沿鞘膜转移至颅内。全身转移系通过血液循环,l最常见转移于肝、i肺、i及胃肠道部位。
许多病理组织与临床预后关系的研究资料表明黑色素瘤的细胞类型是体现肿瘤生物学活性作用的重要指标,l对预后因素有重要意义。梭形细胞型扩散转移的几率少,l混合细胞型次之,l类上皮细胞型最多。超微结构研究显示梭形A细胞型的细胞分化较好,l比较成熟,l次之为梭形B细胞型,l以类上皮型的瘤细胞分化最差,l属于最幼稚细胞。另外梭形A细胞和梭形B细胞,l其细胞间不仅有不典型的中间连接方式,l还看到细胞的表面生长有较多的丝状或指状细胞突起,l尤以A型最多,l而在类上皮细胞型则很少见到。这种结构的存在说明细胞间的关系密切,l不易分离和脱离,l因此随血行转移的几率较少。
检测葡萄膜黑色素瘤细胞的增殖活性与临床病理进行比较用以评估肿瘤扩散和转移,l研究表明肿瘤细胞的有丝分裂率、iDNA合成期(S)分裂数、i增殖细胞核抗原的增殖活性指数等,l可以判断黑色素瘤的恶性程度,l用以评估其扩散和转移的几率。
最近有关黑色素瘤组织血管形态及密度的研究更引起人们的关注,l在病理组织切片中,l发现有多种血管形态,l其中血管网出现的形态和数量与肿瘤组织的扩散和转移密切相关。肿瘤组织的微血管密度和形态的检查有望成为临床预后判断的重要指标之一。
3.肿瘤组织扩散转移的分子遗传学研究11细胞遗传学的分析可提供肿瘤细胞染色体结构的变异情况,l规律性的染色体物质的获得或丢失分别提示有癌基因或抑癌基因的存在。不少研究报告证实葡萄膜黑色素瘤细胞3号染色体部分或全部丢失;8号染色体的倍增或8号染色体的长臂物质的获得,l这可能是黑色素瘤发生发展的指征。另有少数报告6号染色体及1号、i17号染色体的变异,l均与黑色素瘤的发生有关。
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可以观察这些基因在细胞增殖分裂和分化调控中所发挥的作用。不少报告证实脉络膜黑色素瘤中抑癌基因P53系列多有突变呈强阳性表达,l其中抑癌作用失活,l与肿瘤增殖扩散和转移有关。癌基因如c-myc在黑色素瘤中有阳性表达,l说明了它的致癌作用。
4.葡萄膜肿瘤的免疫研究11免疫监视是机体的重要免疫功能之一,l由此而识别和清除体内出现的变异细胞。20世纪70年代研究者曾用自配型(autologous1typing)方法检出黑色素瘤抗原的存在,l此后已用杂交瘤技术制备出一系列抗人黑色素瘤细胞的糖蛋白抗原,l位于黑色素瘤细胞表面的硫酸软骨素蛋白多糖复合物,l以及广泛分布于人体神经及其它组织中的神经苷类抗原。对葡萄膜黑色素瘤体液免疫的研究表明,l肿瘤抗原是在细胞突变中形成的,l在正常细胞中不含有这种抗原。研究者用荧光标记抗人体球蛋白和肿瘤病人的自身血清做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发现瘤体表面呈阳性反应,l同时在脉络膜黑色素瘤的血清中发现依赖补体的细胞毒抗体,l这种抗体是该脉络膜黑色素瘤患者特有的,l试验证明这种抗体有对肿瘤抗原的特异性。通过检测转移性脉络膜肿瘤和脉络膜黑色素瘤患者血清相关免疫复合物的水平,l用以评估患者的病势和发生转移的可能性。
5.趋势
(1)黑色素瘤的分子生物学及遗传学研究发现有染色体的异常、i分子及基因等的改变,l这对其发病机制有了新的认识。但这些异常还没有确定其特殊基因靶点,l究竟是发病的因果关系还是疾病进展的标志,l目前还不清楚。未来的研究将寄托于动物模型遗传研究的进展,l以及对原发黑色素瘤细胞的研究,l确定这些异常因素在肿瘤扩散和转移中的作用。
(2)临床病理诊断包括肿瘤形态、i细胞类型、i增殖活性以及瘤体内血管密度和形态等,l是判断预后的最主要指标,l但这些都需要在眼球摘除获取肿瘤标本后才能确定,l新的非侵入性、i敏感性及特异性高的检查技术有待研究和开发。
对黑色素瘤的防治,l随着研究的深入,l特别是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l人们对黑色素瘤必将有更新的认识,l基因治疗前景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