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络膜黑色素瘤(melanoma1of1choroid)是最常见的葡萄膜恶性肿瘤,l也是成年人较常见的眼内恶性肿瘤,l其患病率在我国居眼内恶性肿瘤的第二位,l仅次于视网膜母细胞瘤。在世界范围内以欧美及白种人最多,l男多于女。
【病理】
脉络膜黑色素瘤曾有多种病理组织学分类,l目前国际上广泛采用1980年WHO制定的分类标准将其分为四类:i
1.梭形细胞型11梭形细胞A型:i75%以上为梭形A型细胞,l其余为梭形B型细胞;梭形细胞B型:i25%以上为梭形B型细胞,l无类上皮样细胞。
2.类上皮样细胞型11类上皮样细胞占75%以上,l其余为梭形A型或B型细胞。
3.混合细胞型11由类上皮样细胞和梭形细胞构成。
4.其它11不符合上述分类的,l如坏死型、i气球样细胞型等。
【症状及体征】
早期肿瘤位于周边部者可无症状,l位于后极部者则有视力下降,l视野缺损,l视物变形症状。晚期视力可严重下降以致失明,l且有并发症出现。眼底肿瘤形态分为结节型和弥漫型。结节型较常见,l早期在脉络膜内生长,l局部隆起呈青灰色,l当突入玻璃体时呈蕈状,l头大、i颈狭、i底宽,l血管丰富(图13-5)。晚期因肿瘤坏死,l瘤体或表面的血管破裂而致视网膜或玻璃体内渗出或积血。弥漫型较少见,l眼底表现为橘红色或稍暗的广泛性浆液性视网膜脱离,l其恶性程度较高,l相对预后更差。
图13-511脉络膜黑色素瘤
[坐:i眼底像11右:iICGA像(瘤体呈遮蔽荧光)]
【分期及分级】
根据临床过程分为眼内期、i青光眼期、i眼外蔓延期、i全身转移期。根据肿瘤的大小临床上有不同的分级。一般认为肿瘤高度<3mm或最大基底直径<10mm为小肿瘤;肿瘤高度>5mm或最大基底直径>15mm为大肿瘤;介于二者之间为中等大小肿瘤。
【诊断】
应根据临床病史及眼底特征综合分析,l以下检查有利于诊断。
FFA造影早期局部表现为弱荧光,l另有双循环及斑驳状荧光,l造影后期表现弥漫荧光。
ICGA造影全过程中出现肿物处出现遮蔽荧光,l晚期可有较弱荧光或点状荧光(图13-5)。
B超11可探到实体肿物,l低到中等内反射和脉络膜凹陷等具有特征性的声像表现。
MRI11由于黑色素顺磁作用形成其独特的MRI表现,lT1W1显示较高信号,lT2W1显示低信号,l在相应的加权像上对比度明显。
CT11表现为边界清楚等密度或略高密度半球形肿块,l增强扫描为中度强化。
针吸活检11用25号细针通过玻璃体或巩膜至肿瘤内吸取组织进行细胞学检查,l可做病理诊断,l但易引起扩散。
鉴别诊断主要应与脉络膜血管瘤相鉴别。
【治疗】
应根据肿瘤大小、i位置、i形态、i生长速度、i患眼及对侧眼的视力、i年龄、i全身情况、i心理因素等选用合适的治疗方法。
1.局部光凝11适用于后极部,l肿瘤直径≤3mm,l厚≤2mm者。
2.局部冷凝11适用于赤道部及之前者。
3.局部温热疗法11经瞳孔温热疗法(TTT)适用于后极部,l肿瘤直径≤3mm,l厚2~5mm者。
4.放射治疗11可单独使用,l亦可在眼球摘除前使用以减少肿瘤转移的可能。目前放射敷贴疗法是最常用的治疗方法。
5.局部切除手术治疗11经巩膜局部切除或称为部分板层巩膜脉络膜切除术。适用于基底直径小于15mm、i厚度5~8mm,l位于赤道部附近或睫状体的肿瘤。眼内玻璃体手术肿瘤切除术,l适用于后部小范围肿瘤。但局部切除手术由于操作复杂,l损伤大,l容易扩散,l并未广泛开展。
6.眼球摘除11过去脉络膜黑色素瘤标准的治疗方案是眼球摘除。由于术中对眼球的挤压可能将瘤细胞挤入血循环内,l发生转移。因此摘除眼球已不是首选的治疗方法,l只有当肿瘤进展到晚期及患者视功能丧失时,l眼球摘除才不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