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视网膜病变的表现

视网膜病虽多种多样,l但各种病因出现的病变其形态有许多相似之处,l由于不同的视网膜屏障遭到破坏造成的病变有所区别,l其他视网膜特有的改变如色素沉着或脱失、i玻璃体视网膜增生性病变等。

1.视网膜屏障受到破坏11由于各种病因使视网膜内或(和)外屏障受到破坏,l视网膜、i脉络膜血管内的成分进入视网膜内或视网膜下,l发生不同程度、i深度和不等范围的视网膜出血、i渗出及水肿。

(1)视网膜水肿(retinal1edema):i由于眼病或全身疾病如炎症(inflammation)、i缺血(ischemia)、i缺氧(hypoxia)等,l使视网膜屏障受到破坏,l血管内的液体进入视网膜致视网膜水肿。按水肿位置可分为细胞外水肿和细胞内水肿。细胞外水肿是由于毛细血管受损,l血浆经过受损管壁渗漏至神经上皮层内,l视网膜灰白水肿。如高血压视网膜病变(hypertension1retinopathy)、i葡萄膜炎症等,l细胞外水肿通常可逆(reversible)。而细胞内水肿则由于视网膜的动脉阻塞后缺血、i缺氧致双极细胞、i神经节细胞和神经纤维的胞膜不能隔开内外环境,l细胞外的水分和离子进入细胞内而肿胀,l呈白色雾状混浊。短暂缺氧尚可恢复,l但多数因缺血不能缓解致视网膜内层细胞很快死亡,l此后,l视网膜虽可恢复透明度,l眼底色泽恢复,l但视功能难以恢复。

(2)视网膜出血(retinal1hemorrhage):i受损血管部位不同,l出血形态亦异。

1)视网膜浅层出血:i来自表浅毛细血管丛,l出血沿神经纤维层走向分布,l故呈线状或火焰状,l新鲜出血颜色较鲜红,l日久则渐变为暗红色(见图14-7);

2)深层出血:i来源于内颗粒层(internal1granular1layer)的深层毛细血管丛,l出血沿细胞走向垂直的空隙延伸,l在视网膜表面所见呈类圆点状,l色暗红(图14-7)。

3)视网膜前出血:i在内界膜和玻璃体后界膜之间,l多位于眼底后极部,l红细胞下沉呈水平液面,l其上方半透明液体为血清(图14-5)。

4)视网膜下出血:i出血来自视网膜下新生血管或脉络膜毛细血管。出血位于色素上皮下时,l呈黑灰或黑红色,l出血量多则可以隆起,l可见视网膜血管爬行其上;出血位于神经上皮下者颜色鲜红、i境界清楚(图14-6)。

图14-511视网膜前出血,l红细胞下沉呈液平面,l上方为血清

5)玻璃体积血:i玻璃体本身无血管,l视网膜血管破裂或眼内新生血管破裂出血进入玻璃体内。新鲜出血呈鲜红色,l弥散或凝集成血块,l渐变暗红,l呈大量棕色尘状颗粒浮于玻璃体内,l继之形成乳白色乳糜状沉积于后下方,l迅速或最终机化。

图14-611视网膜下出血,l大部位于色素上皮下呈黑色

(3)渗出:i血-视网膜屏障继续受损,l血浆内的脂质(lipid)或脂蛋白(lipoprotein)从视网膜血管内溢出,l沉积在视网膜内称为渗出。它常位于后极部,l呈黄白色颗粒状,l称硬性渗出。在黄斑区渗出物沿外丛状层(Henle纤维)走行分布,l可呈星芒状排列。棉绒斑(cotton-wool1spot)曾被称为“软性渗出”,l但实质上并非渗出,l而是由于毛细血管闭塞致组织缺氧,l以至神经纤维层的神经轴索断裂、i肿胀而形成的似棉絮状、i边缘不整的小白色斑片(图14-7)。

2.视网膜色素改变11是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1pigment1epithilium,lRPE)对损伤的反应。由于先天性发育异常、i变性性病变、i炎症等可发生色素分布异常,l表现为色素减少(脱色素)如炎症中心RPE受损色素脱失,l毗邻的RPE增生而色素沉着,l使神经上皮层与色素上皮层粘连变紧密。色素沿毛细血管分布则可呈分支状,l似骨细胞形(见图14-22)。

3.视网膜增生性病变(proliferative1retinopathy)11由于出血、i外伤、i炎症以及视网膜裂孔形成,l在不同的细胞介导和多种细胞因子参与下,l在玻璃体、i视网膜前、i视网膜后面发生增生性病变,l形成视网膜前膜(pre-retina1membrane)、i视网膜下膜(sub-retina1membrane)等。增生的膜伴有或不伴新生血管。

图14-711高血压动脉硬化性视网膜病变

[示浅层、i深层出血,l星状硬性渗出,l棉绒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