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血管病:视网膜动脉阻塞(retinal artery occlusion)

视网膜动脉阻塞是急性发作、i严重损害视力的眼病。可以发生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central1retinal1arteral1occlusion,lCRAO)或分支动脉阻塞(branch1retinal1arteral1occlusion,lBRVO)及视网膜睫状动脉(retinal1ciliary1artery)或视网膜小动脉的阻塞,l病变动脉供给营养的视网膜由于缺血、i缺氧而水肿,l视细胞迅速死亡,l从而导致不同范围或程度的视力损害。

【病因及发病机制】

视网膜动脉阻塞多见于患动脉硬化、i高血压者,l亦可见于手术中或术后的高眼压、i眶内高压等情况。患者多为患心血管病的老年人,l偶见于年轻患者。可以是各类栓子栓塞,l如动脉粥样硬化斑脱落,l血小板纤维蛋白栓子、i脂肪栓子、i脓毒栓子、i药物栓子等;动脉硬化或炎症,l使动脉内皮受损,l血管内壁粗糙、i狭窄,l易于形成血栓。发生于部分眼科手术中或术后的并发症,l如视网膜玻璃体手术、i眼眶手术中及术后高眼压,l使视网膜动脉受压,l以及手术直接损伤或刺激产生的应激反应,l持续较长时间视网膜动脉痉挛而阻塞。筛板(cribriform1plate)是中央动脉阻塞的好发部位。

【临床表现】

因发生阻塞部位不同而症状各异。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CRAO),l发病突然,l一眼无痛性急剧视力下降至数指甚至无光感,l发病前可以有一过性视力丧失并自行恢复的病史。如分支阻塞,l则相应区域呈暗区。CRAO患眼瞳孔中等散大,l直接对光反应明显迟钝或消失,l间接对光反应灵敏。眼底典型表现为后极部视网膜灰白水肿,l黄斑相对呈红色即“樱桃红点(cherry-red1spot)”,l系因黄斑组织很薄,l视网膜水肿较轻,l可以透见脉络膜而形成。视乳头颜色较淡,l边界模糊,l动脉明显变细且管径不均匀,l甚至呈串珠状,l偶见红细胞在狭窄的管腔内滚动。如有栓子,l在视乳头表面或在动脉分叉处可见管腔内有白色斑块。一般视网膜动脉阻塞较少出血。分支动脉阻塞者,l沿该支血管分布区视网膜水肿。睫状支视网膜动脉阻塞单独发生者少见,l后极部呈舌形视网膜水肿,l中心视力严重受损。数周后,l视网膜水肿消退,l逐渐恢复透明而依然呈正常色泽,l但血管仍细,l黄斑区可见色素沉着或色素紊乱,l视乳头颜色明显变淡或苍白。毛细血管前小动脉阻塞则表现为小片状灰白斑,l即棉絮状斑,l常见于全身病如糖尿病、i高血压动脉硬化患者的视网膜等,l可以不影响视力,l数周或数月后可以消退。(图14-8)

图14-811视网膜动脉阻塞

[左图:i视网膜中央动脉颞上分支阻塞11右图:i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oundus1fluorescence1angiography,lFFA)显示阻塞的视网膜动脉和静脉充盈时间均延长,l动、i静脉血流变细,l随之视网膜循环时间亦延长。

【诊断鉴别诊断】

典型的病史和眼底改变诊断并不困难。分支动脉阻塞需与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anterior1ischemic1optic1neuropathy,lAION)相鉴别。一般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视力损害较轻,l眼底无黄斑樱桃红改变,l多数为部分视野缺损,l且缺损区与生理盲点相连。FFA视乳头充盈不匀,l早期视盘阶段性低荧光,l可资鉴别。

【治疗】

因视网膜缺血超过90分钟光感受器的死亡将不可逆转,l故视网膜动脉阻塞需要急诊处理。立即给予球后注射阿托品或654-2,l舌下含硝酸甘油(nitroglycerin)或吸入亚硝酸异戊酯(amyl1nitrite),l静脉滴注葛根素(kakonein)或其他扩张血管剂。发病数小时以内就诊者,l可行前房穿刺术(paracentesis1of1anterior1chamber),l迅速降低眼压,l可将栓子冲向血管远端,l亦可反复压迫眼球和放松压迫,l改善灌注。疑血管炎症者可给予糖皮质激素。同时,l注意检查和治疗内科病如高血压、i动脉硬化,l给神经营养药物。视网膜动脉阻塞的预后与阻塞的部位、i程度、i血管的状况关系密切,l特别重要的是开始治疗的时间,l发病后1小时以内阻塞得到缓解者,l有可能恢复部分视力,l超过4小时则很难恢复。因此,l本病应作为急诊处理。

【预防】

视网膜动脉阻塞发病与全身血管病有关,l特别是老年人应控制高血压、i动脉硬化,l避免紧张、i情绪波动等。眼科手术中和术后应提高警惕,l防止发生高眼压,l随时监测,l一旦发生RAO,l应及时发现、i立即抢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