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科病的眼部表现:肝豆状核变性

又称Wilson病,l系由铜代谢障碍所致,l现已知该病系由于基因突变引起,l基因定位于13号染色体长臂上(13q14.3),l主要病变位于基底神经节的豆状核和肝脏。典型者有锥体外系症状,l肝硬化和肾脏损害及角膜缘棕黄色色素环(Kayser-Fleischer环,l简称K-F环)。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l多发于10~25岁。眼部特征性改变为角膜周边色素环,l由于铜在周边角膜后弹力层及附近沉积而形成。约95%的患者有K-F环,l脑型患者几乎100%有此环,l因此K-F环是诊断Wilson病的重要依据。K-F环大多呈单环,l棕黄色略带绿色,l近角膜缘色素浓,l近角膜中心部色素淡,l主要沉着在后弹力层。明显者用斜照法即可见,l不明显者须用裂隙灯检查。其他尚可见晶状体前后囊有棕红色、i蓝色、i绿色、i黄色发亮的粉末状,l称向日葵形白内障。锥体外系症状如肢体震颤,l肌强直,l吞咽、i咀嚼、i说话困难,l或可伴智力减退。血清铜含量减低,l铜蓝蛋白及血清铜氧化酶活性降低等检查有助诊断。对青少年起病的肢体震颤和肌强直等锥体外系症状,l有精神症状或儿童原因不明的肝硬化,l应考虑本病的可能,l需常规行裂隙灯检查有无角膜周边色素环,l以便作出早期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