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运动性鼻炎(vasomotor1rhinitis)或称血管舒缩性鼻炎,l是非特异性刺激诱导的一种以神经递质介导为主的鼻粘膜神经源性炎症。该病以中老年居多,l女性似较男性多见,l大部分所谓“慢性鼻炎”病人所诉均属此类鼻炎。
【病因】1本病病因繁多,l精神紧张、i焦虑,l环境温度突然变化,l内分泌功能紊乱,l均可引起副交感神经递质释放过多,l引起组胺的非特异性释放,l血管扩张,l腺体分泌增多,l导致相应临床症状。有时鼻内结构畸形,l如鼻中隔偏曲,l一侧鼻腔过于宽大也可引起临床症状。
【病理】1本病的本质是神经递质介导的鼻粘膜神经源性炎症。反复的交感性刺激(精神紧张、i焦虑)不仅消耗过多的神经递质合成酶使递质减少,l也使小血管壁上的α1和β受体减少;经常使用某些交感性阻滞剂(抗高血压药、i抗抑郁药、i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甲状腺功能降低;上述种种均可引起交感张力降低。交感性张力降低的结果使副交感神经张力增高,l副交感神经递质释放增多。雌激素、i女性避孕药也可使副交感神经递质释放增多。所谓“蜜月性鼻炎”(honeymoon1rhinitis)也与此有关。突然的温度变化、i异味和尘埃的刺激可引起感觉神经C类纤维末梢释放较多P物质(SP)。副交感神经递质和P物质的增多,l不仅引起血管扩张,l通透性增高,l腺体增生,l腺细胞分泌旺盛,l尚可降低肥大细胞内cAMP水平导致肥大细胞非特异性的介质释放,l进一步促进局部的神经性炎症。近有人提出,l一氧化氮(NO)也可能参与局部的神经性炎症。病理检查鼻粘膜无明显特征性改变。症状发作期,l可见血管扩张,l腺体增生,l杯状细胞增多,l组织轻度水肿,l有淋巴细胞浸润。
【临床表现】1与变应性鼻炎相似,l但往往以一种症状突出。以鼻塞为主的病人鼻塞多在夜晚加重并常有随体位变化的交替性鼻塞,l白天减轻或消失,l系与夜晚交感性张力降低有关。以喷嚏为主的症状发作多在晨起,l继之清涕流出。多对异味、i冷空气敏感。这类病人对气候、i环境温度和适度的变化异常敏感。以鼻溢为主的病人症状多在白天,l有粘液或水样涕,l多与精神因素有关。症状持续10余天,l可自行减轻或消失。经一定间歇期后如遇精神因素可又发病。如病程较长,l由于粘膜水肿,l可致嗅觉减退,l也常伴有头胀不适。
【检查】1鼻镜检查见鼻粘膜慢性充血暗红,l也可色淡或苍白。鼻甲肿大者用1%麻黄素可使其缩小。病史较长者可有粘膜水肿,l下鼻甲后端水肿增大。如经常自用“滴鼻净”则对麻黄素不敏感。有粘液性分泌物常流至鼻咽经口咳出。也可见鼻中隔明显偏曲或一侧鼻腔宽大。
【诊断】1详细询问病史,l了解发病时的精神状态、i环境因素和发病时间,l并要考虑到内分泌和某些药物的影响。变应原皮肤试验阴性,l鼻分泌物涂片检查未见嗜酸性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l并排除药物性鼻炎(长期滴用减充血剂所致),l即可诊断本病。
【治疗】1由于本病属神经源性炎症,l故以药物治疗为主。但如有精神因素,l如焦虑、i抑郁,l则应给与适当的心理治疗。
因本病可有肥大细胞非IgE介导的组胺释放,l抗组胺药仍有疗效。如鼻粘膜水肿,l伴喷嚏较重者可口服抗组胺药。鼻塞明显者可滴用减充血剂滴鼻液。糖皮质激素可在多个环节抑制肥大细胞介质的非特异性释放和血管通透性,l故鼻内应用可控制症状。如鼻涕较多呈浆液性,l鼻内可滴用抗胆碱药如0.03%溴化异丙托品。对冷热灰尘等刺激敏感,l喷嚏阵发性发作较频者,l可在粘膜表面麻醉下行鼻粘膜表面电灼、i冷冻、i微波、i射频或激光照射等。也可以20%~30%硝酸银涂布下鼻甲表面,l目的在于降低鼻粘膜敏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