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腔和鼻窦乳头状瘤(papilloma)发病原因至今不清。近年研究发现本病发生与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uman1papilloma1virus,lHPV)感染有密切关系。
【病因】
1.炎症学说11一些学者在肿瘤基质内找到炎性细胞浸润,l有时还可在光镜或电镜下找到瘤细胞内有包涵体、i病毒颗粒和品红小体(Ruessl小体),l因而认为乳头状瘤是病毒感染所致。
2.肿瘤学说11鉴于鼻腔及鼻窦乳头状瘤患者年龄较大,l肿瘤具有局部侵蚀、i破坏力,l切除后很容易复发,l且有恶变可能等事实,l应属真正的上皮组织边缘性肿瘤。
【病理】1病理上常将其分为两型:i
1.硬型11瘤体较小、i质硬、i色灰、i局限而单发,l呈桑椹状,l多见于鼻前庭、i鼻中隔前部或硬腭处。外观及组织结构与一般皮疣相似,l上皮向体表增生,l主要由鳞状上皮组成。
2.软型11瘤体较大、i质软、i色红,l多呈弥漫型生长,l有细蒂或广基。起于鼻腔或鼻窦的Schneiderian膜(外胚层呼吸上皮),l上皮类型有鳞状上皮、i呼吸上皮和移行上皮。鳞状上皮可见细胞间桥和角化;呼吸上皮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移行上皮主要来源于鼻、i鼻窦的储备细胞,l这种细胞具有分化为柱状上皮细胞和化生为鳞状上皮的双向潜能。软型乳头状瘤的组织学特点是上皮成分向基质内呈内翻型增生,l增生的上皮可呈指状、i舌状和乳头状等,l上皮细胞以移行上皮为多,l基底膜完整(是有无恶变的主要鉴别依据)。基于上皮呈内翻性增生的特点,l又称为内翻性乳头状瘤。
内翻性乳头状瘤(inverting1papilloma)是鼻良性肿瘤中应值得重视的肿瘤。其特点如下:i①术后易复发,l复发率为28%~74%不等;②多次手术易产生恶性变,l恶变率介于5%~15%之间。其中一部分“癌变”的病例,l可能一开始就是癌,l只是由于分化程度较高而被误诊为内翻性乳头状瘤。③多发性生长并易产生组织破坏。
【临床表现】1多见于40岁以上,l50~60岁为高发年龄;男性多于女性,l性别比为3:i1。一般为单侧鼻腔发病。出现持续性鼻塞,l进行性加重;流粘脓涕时带血;偶有头痛和嗅觉异常;随肿瘤扩大和累及部位不同而出现相应症状和体征。常同时伴有鼻窦炎和鼻息肉,l可能与肿瘤压迫静脉和淋巴回流有关。因此部分患者有多次“鼻息肉”手术和术中有大出血的病史。检查见肿瘤大小、i硬度不一,l外观呈息肉样,l红或灰红色,l表面不平,l质地较硬,l触之易出血。肿瘤多原发于鼻腔侧壁,l大者可充满鼻腔,l并侵入邻近部位,l上颌窦和筛窦最易受侵犯(图1-18-1)。
图1-18-1 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
【诊断】1根据临床表现,l体征、i影像学检查、i病理检查可确诊。确诊仍需依靠病理检查,l活检时应从肿瘤不同部位多切取几块组织送检,l以免漏诊、i误诊。诊断时应注意与疣、i乳头状纤维瘤、i乳头状腺癌、i及鼻息肉等鉴别。尤其是40岁以上男性,l反复发生的单侧“鼻息肉”、i术后很快复发者,l均应常规送病理检查,l以除外乳头状瘤。
【治疗】1由于内翻性乳头状瘤具有多发性生长、i易复发和恶性变的特点,l应作根治性切除术。肿瘤较大、i已侵及上颌窦、i筛窦,l多采用鼻侧切开或上唇下进路,l必要时行内侧上颌骨切除术加筛窦开放术。该术式能充分暴露术野,l以便肿瘤的彻底切除。切除后对创面常规行电凝固或冷冻。放疗对乳头状瘤本身非但无效,l反而有诱发癌变的可能,l不宜采用。近年随鼻内镜外科的开展,l对于较为局限的乳头状瘤,l多选用在内镜下切除。本术式的优点:i创伤小,l面部不留瘢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