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腔及鼻窦恶性肿瘤

鼻腔及鼻窦恶性肿瘤较为常见,l据国内统计,l占全身恶性肿瘤的2.05%~3.66%,l国外报道为0.2%~2.5%。在我国北方发病率高于南方,l占耳鼻咽喉部恶性肿瘤的21.74%~49.22%;在北方次于喉癌,l在南方次于鼻咽癌。癌肿与肉瘤发病率之比约为8.5:i1。男女发病约为1.5~3.0:i1。癌肿绝大多数发生于40~60岁之间,l肉瘤则多见于青年人,l亦可见于儿童。

鼻窦的恶性肿瘤较原发于鼻腔者为多见,l在鼻窦恶性肿瘤中尤以上颌窦恶性肿瘤最为多见,l甚至可高达60%~80%,l并且有1/3上颌窦癌患者伴有筛窦癌。筛窦肿瘤次之,l约占3.8%。原发于额窦者仅占2.5%,l蝶窦恶性肿瘤则属罕见。肿瘤早期可局限于鼻腔或鼻窦某一解剖部位;待到晚期,l肿瘤发展,l累及多个解剖部位后,l很难区分是鼻腔或鼻窦恶性肿瘤。

鼻腔及鼻窦恶性肿瘤,l以鳞状细胞癌最为多见,l约占70%~80%,l好发于上颌窦。腺癌次之,l多见于筛窦。此外尚有淋巴上皮癌,l移行细胞癌,l基底细胞癌,l粘液表皮样癌和鼻腔恶性黑色素瘤等。

肉瘤约占鼻及鼻窦恶性肿瘤的10%~20%,l好发于鼻腔及上额窦,l其他窦少见。以恶性淋巴瘤为最多,l超过60%;软组织肉瘤以纤维肉瘤最为常见,l此外尚有网状细胞肉瘤、i软骨肉瘤、i横纹肌肉瘤、i粘液肉瘤、i恶性血管内皮瘤及成骨肉瘤等。

【病因】1鼻及鼻窦恶性肿瘤的真正病因,l至今尚未明确。下列因素可能与其发生有关:i

1.免疫功能低下 恶性肿瘤患者大多表现有外周血T淋巴细胞功能严重抑制,l细胞免疫和免疫监视功能低下,l细胞因子网络及其受体间的调节失控,l血浆内白细胞介素(IL-2,lIL-6)活性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低下,lIL-2R(IL-2受体)表达显著增高。结果使细胞的正常凋亡过程混乱,l突变细胞得以逃脱免疫监视而异常增生。

2.长期慢性化脓性鼻窦炎 长期的炎症慢性刺激可造成粘膜上皮的大面积鳞状化生。

3.鼻息肉恶变或恶性肿瘤伴生11鼻窦恶性肿瘤(尤其是癌肿)患者常在鼻腔内伴生有息肉样肿物,l或在发生癌肿之前即长期患有鼻息肉、i而且有反复切除后迅速复发的病史。

4.接触致癌物质11长期吸入某些刺激性或化学性物质,l可以诱发鼻及鼻窦恶性肿瘤。

【病理】1鼻及鼻窦恶性肿瘤中80%~85%左右是源自粘膜的癌肿,l癌与肉瘤之比为3.5:i1至9.6:i1。在癌肿中又以鳞状细胞癌多见,l占35%~66%。其次为腺癌、i腺样囊性癌、i淋巴上皮癌、i未分化癌、i移行上皮癌、i乳头状瘤恶变、i基底细胞癌、i恶性黑素瘤。

【临床表现】1鼻及鼻窦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症状一般出现较晚。原发于鼻窦内者初期多无特征性症状,l一旦肿瘤超越窦腔之外,l侵入邻近器官后,l其表现又十分复杂。临床表现根据肿瘤部位范围、i病理类型、i生物学特性、i病程、i扩展方向等因素而变化颇大。

1.鼻腔恶性肿瘤11早期患者常有单侧进行性鼻塞、i涕血、i恶臭脓涕或肉色水样涕。可有头胀、i头痛、i嗅觉减退或丧失。晚期患者,l由于肿瘤侵入鼻窦、i眼眶,l表现为鼻窦恶性肿瘤的症状。

2.鼻窦恶性肿瘤11症状随肿瘤原发部位和累及范围而异。

(1)上颌窦恶性肿瘤:iOhngren自内眦和下颌角之间作一想象的斜面,l再于瞳孔处作一想象的垂直平面,l从而将上颌窦分为4个象限(图1-18-2);前内象限所生长的肿瘤易侵入筛窦;而后外象限的肿瘤,l晚期易破坏后壁,l侵入翼上颌窝和翼腭窝,l进而可能破坏翼腭窝顶,l或侵入颞下窝而侵犯颅中窝。Sebileau自中鼻甲下缘作一想象水平线,l将上颌窦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分发生的肿瘤,l容易通过筛窦或眼眶入侵颅底,l故预后不如发生在下部分者为佳。早期肿瘤较小,l只限于窦腔内的某一部分。其中以内上角区为多,l且多无明显症状。

图1-18-211上颌窦象限划分及恶性肿瘤发展方向

随着肿瘤的发展常有以下症状:i①脓血鼻涕:i凡一侧鼻腔流脓血性鼻涕,l且持续时间较长,l在成年人应怀疑本病。晚期可有恶臭味。②面颊部疼痛和麻木:i位于上颌窦顶部的肿瘤,l容易侵犯眶下神经而发生面颊部疼痛和麻木感,l此症状对本病的早期诊断甚为重要。③鼻塞:i多为一侧进行性鼻塞,l系因鼻腔外壁被窦内肿瘤推压内移或被破坏,l肿瘤侵入鼻腔所致。④磨牙疼痛和松动:i位于窦底部的肿瘤,l向下侵及牙槽,l影响磨牙,l可发生疼痛松动。常误诊为牙病,l但拔牙后症状依旧。

上颌窦恶性肿瘤晚期破坏窦壁,l可向邻近器官扩展引起下列症状:i①面颊部隆起:i肿瘤压迫破坏前壁,l可致面颊部隆起。侵犯面颊软组织,l可发生瘘管或溃烂。②眼部症状:i肿瘤压迫鼻泪管,l则有流泪;如向上压迫眶底,l使眶缘变钝,l眼球向上移位,l眼肌麻痹,l眼球运动受限,l可发生复视。但视力很少受影响。③硬腭下塌、i牙槽变形:i肿瘤向下发展,l可致硬腭下塌、i溃烂,l牙槽增厚和牙松动脱落。④侵入翼腭窝:i肿瘤向后侵犯翼腭窝或翼内肌时,l可出现顽固性神经痛和张口困难。此症状多为晚期,l预后不佳。⑤颅底扩展:i凡上颌窦癌患者出现内眦处包块,l或有张口困难,l颞部隆起,l头痛,l耳痛等症状时,l提示肿瘤已侵犯颞下窝而达颅前窝或颅中窝底。⑥颈淋巴结转移:i可在晚期发生,l多见于同侧下颌下淋巴结。

(2)筛窦恶性肿瘤:i在各个鼻窦中,l以筛窦体积最小,l气房骨壁最薄,l上壁有筛板的小孔,l有时呈先天性骨质缺损。早期肿瘤局限于筛房可无症状,l也不易被发现。肿瘤侵入鼻腔则出现单侧鼻塞、i血涕、i头痛和嗅觉障碍。当肿瘤增长向各方向扩大时,l最易侵犯纸样板进入眼眶,l使眼球向外、i前、i下或上方移位,l并有复视。后组筛窦肿瘤可侵入球后、i眶尖,l常致突眼,l动眼神经瘫痪,l上睑下垂。此外,l内毗处可出现包块,l一般无压痛。肿瘤侵犯筛板累及硬脑膜或有颅内转移者,l则有剧烈头痛。淋巴结转移常在颌下或同侧颈上部。

(3)额窦恶性肿瘤:i额窦的前后骨壁之间距离很小,l后壁骨壁较薄,l有时呈自然缺损。原发额窦恶性肿瘤极少见,l早期多无症状。肿瘤发展后,l可有局部肿痛、i麻木感和鼻出血。当临床发现肿瘤向外下发展时,l可致前额部及眶上内缘隆起,l眼球向下、i外、i前移位,l可出现突眼、i复视。出现上述体征应怀疑肿瘤已有颅内扩展。

(4)蝶窦恶性肿瘤:i有原发性和转移性癌两种,l但皆少见。早期无症状,l待出现单侧或双侧眼球移位、i运动障碍和视力减退时,l多已属晚期。断层X线拍片及CT扫描有助于明确肿瘤来源和侵及范围。

【诊断】

1.鼻腔及鼻窦恶性肿瘤症状出现较晚,l且易误诊,l早期确诊较难。对有上述症状者应提高警惕,l尤其是40岁以上患者,l症状为一侧性、i进行性者更应仔细检查。

2.前、i后鼻镜检查 鼻腔中新生物常呈菜花状,l基底广泛,l表面常伴有溃疡及坏死组织,l易出血。如未见肿瘤则应注意中、i下鼻甲有无向内侧推移现象,l中鼻道或嗅裂中有无血迹、i息肉或新生物。对每一病例必须进行后鼻镜检查,l尤其要注意后鼻孔区、i鼻咽顶及咽鼓管咽口情况。

3.鼻腔及鼻内镜检查 纤维鼻咽镜及鼻内镜检查,l可观察肿瘤原发部位、i大小、i外形、i鼻窦开口情况。对怀疑有上颌窦恶性肿瘤者,l可利用鼻内镜插入窦内直接观察病变;对蝶窦、i额窦亦可采用鼻内镜检查;对筛窦仅能窥见其鼻内中鼻甲、i中鼻道及嗅裂等部位的异常情况,l亦有助于诊断。

4.活检及细胞涂片等检查 诊断依据病理学检查结果,l必要时须多次活检。肿瘤已侵入鼻腔者,l可行鼻腔内取材活检。上颌窦肿物可经上颌窦穿刺或鼻内镜取肿瘤组织活检或涂片。对病理学检查结果阴性而临床上确属可疑者,l可行鼻腔、i鼻窦探查术,l术中结合冰冻切片检查确诊。

5.影像学检查 鼻腔X线拍片,l尤其是断层拍片对诊断颇有价值。CT或MRI检查可显示肿瘤大小和侵犯范围,l并有助于选择术式。

【鉴别诊断】

1.血管瘤11好发于鼻中隔,l尤以前下区多见,l瘤体呈红色或紫红色,l出血量多。

2.乳头状瘤11呈桑椹状,l常见于鼻前庭与鼻中隔,l临床上常不易与恶性肿瘤区分,l且约有10%癌变,l因而需作活检鉴别。

3.鼻息肉11无经常涕血史。息肉外观色灰白,l略透明,l质软,l表面光滑似荔枝状半透明,l可有蒂,l触之无出血。

4.上颌窦良性出血性新生物11包括血管瘤、i假性血管瘤、i出血性息肉、i坏死性上颌窦炎等。其共同特点是病程较长,l常有鼻出血,l且量较多。X线摄片与CT扫描,l窦内常显示团块状肿物,l骨破坏多限于内侧壁。病检结果可区别。

5.上颌窦囊肿11常有周期性鼻内流出黄色液体或间歇流出微量血性液。局限于窦内的小囊肿,l面颊多无改变。囊肿增大,l亦可产生面颊隆起,l表面皮肤可推动,l肿块呈圆形或类圆形,l表面光滑,l略有弹性,l似乒乓球感觉,lX线摄片、iCT可显示囊肿的特有形态;经上颌窦穿刺有黄色液体或粘液。

【鼻—鼻窦恶性肿瘤的TNM分类】1根据肿瘤的生长范围和扩散的程度,l按国际抗癌协会(UICC)TNM分类标准第五版(1997)的方案如下:i

1.解剖划分11上颌窦及筛窦。

2.TNM临床分类

T—原发肿瘤。

Tx:i原发肿瘤不能确定。

T0i无原发肿瘤之证据。

Tisi原位癌。

1)上颌窦

T1i肿瘤局限于粘膜,l无骨质侵蚀或破坏。

T2i肿瘤侵蚀或破坏下部结构,l包括硬腭和(或)中鼻道。

T3i肿瘤侵犯下列任一部位:i面颊皮肤,l上颌窦后壁,l眶底或前组筛窦。

T4i肿瘤侵犯眶内容物和(或)以下任一结构:i筛板,l颅底,l鼻咽,l蝶窦,l额窦。

2)筛窦

T1i肿瘤局限于筛窦,l伴或不伴有侵蚀。

T2i肿瘤侵犯鼻腔。

T3i肿瘤侵犯眶前部和(或)侵犯上颌窦。

T4i肿瘤侵犯颅内,l侵犯眼眶外包括眶尖,l侵犯蝶窦和(或)额窦,l和(或)鼻皮肤。

N—颈部淋巴结转移。

Nx:i颈部淋巴结不能确定。

N0i无颈部淋巴结转移。

N1i同侧单个淋巴结转移,l最大直径等于或小于3cm。

N2i同侧单个淋巴结转移,l最大直径大于3cm,l不超过6cm;或同侧多个淋巴结转移,l最大直径均不超过6cm;或双侧或对侧多个淋巴结转移,l最大直径均不超过6cm。

N2ai同侧单个淋巴结转移,l最大直径大于3cm,l不超过6cm。

N2bi同侧多个淋巴结转移,l最大直径均不超过6cm。

N2ci双侧或对侧多个淋巴结转移,l最大直径均不超过6cm。

N3i淋巴结转移,l最大直径大于6cm。

注:i中线淋巴结视为同侧淋巴结。

M—远处转移。

Mx:i远处转移的存在不能确定。

M0i无远处转移。

M1i有远处转移。

3.组织病理学分级

G—组织病理学分级。

Gx:i组织分级不能确定。

G1i高分化。

G2i中度分化。

G3i低分化。

4.分期

0期:iTisN0M0i

Ⅰ期:iT1N0M0

Ⅱ:iT2N0M0

Ⅲ:iT1N1M0

T2N1M0

T3N0lN1M0

Ⅳ期A:iT4N0lN1M0

Ⅳ期B:i任何TN2M0

任何TN3M0

Ⅳ期C:i任何T任何NM1

TNM分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新的诊疗技术在临床的应用,l治疗手段和治疗结果随之而变,l肿瘤的分类分期也会发生变化,l它会随着诊疗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地补充和完善。以下将国际抗癌联盟(UICC)(1997)和美国癌症分期联合委员会(AJCC)(2002)TNM分类分期比较叙述如下。

【治疗】1可分为手术、i放射治疗和化学疗法。应根据肿瘤性质、i大小、i侵犯范围以及患者承受能力决定,l当前多主张早期采用以手术为主的综合疗法,l包括术前放射治疗、i手术彻底切除癌肿原发病灶,l必要时可行单侧或双侧颈淋巴结清扫术,l以及术后放疗、i化学疗法等。首次治疗是治疗成败的关键。

1.放射治疗11单独根治性放射治疗,l只适用于对放射线敏感的恶性肿瘤,l如肉瘤、i未分化癌,l但疗效并不完全满意。对晚期无法根治的患者,l仅能作为单独的姑息性放射疗法。术后复发者也可行放疗。鉴于术后患者一般情况不如术前,l局部组织有瘢痕形成,l血循环差,l组织细胞含氧量低,l放射线对肿瘤的作用远不如术前。故目前多主张术前放射治疗,l使肿瘤周围血管与淋巴管闭塞、i癌肿缩小,l减少播散机会。但放疗不能过量,l以免引起术后愈合不良、i放射性骨坏死和咬肌纤维化等不可逆并发症,l使面部变形、i口腔功能严重受损。术前一般采用钴60或直线加速器进行放疗。总量在4~6周内共接受50~60Gy(5000~6000rad)为宜。放疗后6周进行手术切除、i此时肿瘤的退变已达最大程度,l放射反应在正常组织内消退,l也不会引起正常组织继发性病变。

2.手术疗法11除少数体积小、i表浅而局限的恶性肿瘤外,l大多数需经面部作外切口或经口腔切口进行手术:i

(1)鼻侧切开术:i鼻侧切开术(Moure切口)适合于切除鼻腔、i筛窦和蝶窦肿瘤。切口起自患侧内毗部或眉毛内端,l切口沿眶内缘、i鼻颊沟达鼻翼脚部,l绕过鼻翼脚向内止于鼻小柱根部。该切口有利于充分暴露鼻腔和筛窦,l并可经切除的筛窦,l暴露蝶窦。

(2)上颌骨全切除术:i上颌骨全切除术(Weber-Fergusson切口)适用于上颌窦、i筛窦恶性肿瘤,l行上颌骨全切除或Moure部分切除术。Moure切口末端再向下,l沿上唇中线全层切开。然后沿患侧唇龈沟处,l自侧切牙开始,l至第三磨牙止。切开粘骨膜直至骨质。切口上起于内眦部,l并向外沿眶下缘稍下作第二手术切口直达颧突部。此切口有利于暴露上颌骨。如果鼻窦恶性肿瘤已侵及眼眶者行上颌骨全切术,l同时应行眶内容物摘除术。

(3)鼻根部“T”形切口:i鼻根部“T”形切口(Presinger切口)适用于鼻腔、i鼻中隔上部和额窦底部的肿瘤切除。垂直切口由眉间开始,l沿鼻背中央向下达鼻骨下缘,l水平切口沿眉弓上方横行切开,l直达双侧眶上缘中点。

(4)额窦鼻外切口:i额窦鼻外切口(Lynch切口)适用于额窦、i筛窦肿瘤切除。

(5)唇下侧切口:i唇下侧切口(Denker切口)适用于局限于上颌窦底部的肿瘤。

(6)面正中掀翻术切口:i面正中掀翻术(midfacial1degloving)切口自唇下正中沿唇龈沟横行切开并切开梨状孔缘粘膜。向上翻转软组织,l可充分暴露鼻腔及上颌窦、i筛窦。适用于双侧鼻腔、i鼻窦肿瘤的完整切除。

(7)颅面联合切口:i适用于额窦、i筛窦恶性肿瘤侵及颅内的病例。

3.化学疗法 酌情予以应用。近年有研究发现,l使用变压化学疗法可提高疗效。其原理用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1Ⅱ)使癌组织的血流量增高而正常组织不变,l此时给予化疗药物可增加癌灶内的药物浓度,l之后再用血管扩张药降压,l癌组织血流突然减少,l使进入癌内的药不被血流带走,l延长了药物的作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