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桃体周脓肿(peritonsillar1abscess)为扁桃体周围间隙内的化脓性炎症。早期发生蜂窝织炎(称扁桃体周围炎),l继之形成脓肿。中医称之为“喉痈”。好发于青壮年。
【病因】1大多继发于急性扁桃体炎,l尤其多见于慢性扁桃体炎屡次急性发作者。由于扁桃体隐窝,l特别是扁桃体上隐窝被堵塞,l引流不畅,l其中的细菌或炎性产物破坏上皮组织,l向隐窝深部发展,l穿透扁桃体包膜,l进入扁桃体周围间隙所致。
常见的致病菌有金黄色葡萄球菌、i乙型溶血性链球菌、i甲型草绿色链球菌等。厌氧菌也可导致本病发生。
【病理】1本病多为单侧发病,l两侧同时发病极少。按其发生部位,l临床上分为前上型和后上型两种。前者脓肿位于扁桃体上极与腭舌弓之间,l此型最常见;后者位于扁桃体与腭咽弓之间,l较少见。镜下见扁桃体周围疏松结缔组织中大量炎性细胞浸润,l继之组织细胞坏死液化,l融合形成脓肿。炎症浸润和组织水肿影响局部血液循环,l常可导致患侧扁桃体上方软腭充血肿胀,l悬雍垂水肿,l偏向健侧。
【临床表现】1急性扁桃体炎发病3~4d后,l发热仍持续或又加重,l一侧咽痛加剧,l吞咽时尤甚,l致不敢吞咽,l疼痛常向同侧耳部或牙齿放射。病人呈急性病容,l表情痛苦,l头倾向患侧,l有唾液垂滴,l语言含糊不清,l似口中含物,l饮水自鼻腔反流。重症者因翼内肌受累而有张口困难。因患侧颈部疼痛,l患者以手托患侧颈部减轻疼痛。同侧下颌角淋巴结常肿大。
【检查】1在早期周围炎时,l可见一侧腭舌弓显著充血。若局部明显隆起,l甚至张口有障碍,l表示脓肿已形成。属前上型者,l可见患侧软腭及悬雍垂红肿,l并向对侧偏斜,l腭舌弓上方隆起。扁桃体被遮盖且被推向内下方。后上型者,l患侧腭咽弓红肿呈圆柱状,l扁桃体被推向前下方。
【诊断】1根据上述症状及体征,l诊断不难。通常根据下列几点可明确诊断:i咽痛逾4~5d;局部隆起明显及剧烈咽痛;隆起处穿刺有脓即可确诊。
【鉴别诊断】
1.咽旁脓肿11系咽旁隙的化脓性炎症,l脓肿部位在咽侧及颈外下颌角部,l伴有颈侧上部压痛;患侧扁桃体和咽侧壁被推向中线,l但扁桃体本身无病变。
2.智齿冠周炎11常因阻生牙而起病,l多发生于下齿槽的内侧,l牙冠上覆盖肿胀组织、i牙龈红肿、i触痛,l可扩展到腭舌弓,l但扁桃体及悬雍垂一般不受影响。
3.脓性颌下炎11为口底急性弥漫性蜂窝织炎。在口底及颌下有痛性硬块,l舌背抬高,l压舌或伸舌疼痛,l张口受限,l但无牙关紧闭。
4.扁桃体恶性肿瘤11一般无发热,l一侧扁桃体迅速增大或扁桃体肿大而有溃疡,l均应考虑扁桃体恶性肿瘤的可能。
【并发症】1炎症扩散到咽旁隙,l可发生咽旁脓肿;向下蔓延,l可发生喉炎及喉水肿,l迅速出现呼吸困难。少数病例可发生颈内静脉血栓、i化脓性颈淋巴结炎、i败血症或脓毒血症。
【治疗】
1.脓肿形成前的处理11按急性扁桃体炎处理,l给予足量的抗生素控制炎症,l并给予输液及对症处理。
2.脓肿形成后的处理
(1)穿刺抽脓:i可明确脓肿是否形成及脓肿部位。1%地卡因表面麻醉后,l用16~28号粗针头于脓肿最隆起处刺入。穿刺时,l应注意方位,l不可刺入太深,l以免误伤咽旁隙内的大血管。针进入脓腔即有脓液抽出。
(2)切开排脓:i对前上型者,l在脓肿最隆起处切开排脓。常规定位是从悬雍垂根部作一假想水平线,l从腭舌弓游离缘下端作一假想垂直线,l二线交点稍外即为适宜的切口处(图2-9-1)。切开粘膜及浅层组织后,l用长弯血管钳插入切口,l沿扁桃体包膜外方进入脓腔,l充分排脓。对后上型者,l则在腭咽弓处排脓。术后第二天复查伤口,l必要时可用血管钳再次撑开排脓。
图2-9-111扁桃体周脓肿切开部位
(3)扁桃体切除术:i因本病易复发,l故应在炎症消退二周后行扁桃体切除术。有人主张穿刺确诊后,l在抗生素治疗的保护下,l行脓肿扁桃体切除术,l其优点为排脓通畅,l恢复快,l能一次治愈本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