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带小结

声带小结(vocal1nodules)发生于儿童者又称喊叫小结(screamer’s1nodules),l是慢性喉炎的一型更微小的纤维结节性病变,l常由炎性病变逐渐形成。

【病因】1与声带息肉相似,l多数学者倾向“机械刺激学说”。

1.用声不当与用声过度11声带小结多见于声带游离缘前中1/3交界处,l因为:i①该处是声带发声区膜部的中点,l振动时振幅最大而易受损伤,l还可产生较强的离心力,l发声时此处频繁撞击致使疏松间质血管扩张,l通透性增强,l渗出增多,l在离心力的作用下渗出液随发声时声带振颤聚集至该处形成突起,l继之增生、i纤维化;②该处存在振动结节(vibration1node),l上皮下血流易于滞缓;③该处血管分布与构造特殊,l且该处声带肌上下方向交错,l发声时可出现捻转运动,l使血供发生极其复杂的变化。声带振动时血流变慢,l甚至可停止。如振动剧烈可发生血管破裂形成血肿。到一定程度,l继发炎性细胞浸润。也有学者认为发假声过度容易发生声带小结。

2.上呼吸道病变11感冒、i急慢性喉炎、i鼻炎、i鼻窦炎等可诱发声带小结。

3.胃食管咽反流11Kuhn(1998)报道声带小结病人中胃食管咽反流明显高于正常人。

4.内分泌因素11男孩较女孩多见,l至青春期均有自行消退倾向。成年女性发病率又高于男性,l50岁以上罕见,l可能与内分泌因素有关。

【病理】1声带小结外观呈灰白色小隆起。其病理改变主要在上皮层,l粘膜上皮局限性棘细胞增生,l20层以上者约68.75%,l上皮表层角化过度或不完全角化,l继发纤维组织增生、i透明样变性,l基底细胞生长活跃,l上皮脚延长、i增宽;固有层水肿不明显。弹性纤维基本完整。电镜观察可见粘膜鳞状上皮层次显著增多,l表层细胞扁平,l棘层内有角质透明蛋白颗粒;各层细胞排列紧密,l张力微丝和桥粒均发育良好,l基底层细胞核有丝分裂较多见,l周围组织有炎症表现。早期多为水肿型,l后易纤维化。少数学者认为声带小结与息肉在病理组织学上并无质的区别,l可能只有量的差异。

【临床表现】1早期主要症状是发声易疲倦和间隙性声嘶,l声嘶每当发高音时出现。病情发展时声嘶加重,l由沙变哑,l由间歇性变为持续性,l在发较低调音时也出现。

【检查】1喉镜检查初起时可见声带游离缘前、i中1/3交界处,l发声时有分泌物附着,l此后该处声带逐渐隆起,l成为明显小结(图3-8-3)。小结一般对称,l也有一侧较大,l对侧较小或仅单侧者。声带小结可呈局限性小突起,l也可呈广基梭形增厚,l有些儿童的声带小结,l当声带松弛时呈广基隆起,l声带紧张时呈小结状突起。约7%声带小结并有前联合微小喉蹼,l合并声带表皮粘液或潴留囊肿者也有报道。

图3-8-311声带小结

声带小结的部位和大小不同,l声嘶程度也不同,l电声门图多表现为闭相缩短或无闭相,l波峰变矮。喉动态镜下振幅和粘膜波消失,l震动关闭相减弱。语图表现也有很大差异,l语图中常有一些噪声成分,l谱纹不规则,l谐波之间有散在的噪声成分,l偶有断裂现象,l第一、i二共振峰(F1、i1F2)谐波中有少量噪声成分。

【诊断】1根据病史及检查,l常易作出诊断。但肉眼难以鉴别声带小结和表皮样囊肿,l常需手术切除后病理检查方可确诊,l但喉内高频超声可准确测试声带囊肿的大小。

【治疗】1注意声带休息,l发声训练,l手术和药物治疗。

1.声带休息11早期声带小结,l经过适当声带休息,l常可变小或消失。较大的小结即使不能消失,l声音亦可改善。若声带休息2~3周,l小结仍未明显变小,l应采取其他治疗措施,l因声带肌长期不活动反而对发声不利。

2.发声训练11国外报道声带小结成功的治疗主要通过语言疾病学家指导发声训练完成,l经过一段时间(约3个月)的发声训练,l常可自行消失。发声训练主要是改变错误的发音习惯。此外,l应忌吸烟、i饮酒和吃辛辣刺激食物等。

3.药物治疗11对于早期的声带小结,l在声带休息的基础上,l可辅以中成药治疗,l如金嗓开音丸、i金嗓散结丸等。

4.手术切除11对不可逆较大、i声嘶明显的小结,l或并有喉蹼者,l可考虑手术切除,l在手术显微镜下用喉显微钳咬除或剥除。操作时应特别小心,l切勿损伤声带肌。术后仍应注意正确的发声方法,l否则可复发。除此,l可适当使用糖皮质激素。儿童小结常不需手术切除,l至青春期可以自然消失。

Verdolini1Marston(1994)采用双盲法观察6例成年女性声带息肉或小结病人经连续5d水化治疗(hydration1treatment)和安慰剂治疗,l结果发声和声带检查均有好转,l但水化作用的疗效更好,l可能与减低声带组织的粘滞度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