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耳道炎

外耳道炎(otitis1externa)是外耳道皮肤或皮下组织的广泛的急、i慢性炎症。这是耳鼻喉科门诊的常见病,l多发病。由于在潮湿的热带地区发病率很高,l因而又被称为“热带耳”。

【分类】1根据病程可将外耳道炎分为急性弥漫性外耳道炎和慢性外耳道炎。这里主要介绍急性弥漫性外耳道炎。

【病因】1正常的外耳道皮肤及其附属腺体的分泌对外耳道具有保护作用,l当外耳道皮肤本身的抵抗力下降或遭损伤,l微生物进入引起感染,l发生急性弥漫性外耳道炎症。如病人有全身性慢性疾病,l抵抗力差,l或局部病因长期未予去除,l炎症会迁延为慢性。这里主要列出引起急性外耳道炎的病因。

1.温度升高,l空气湿度过大,l腺体分泌受到影响,l降低了局部的防御能力。

2.外耳道局部环境的改变11游泳、i洗澡或洗头,l水进入外耳道,l浸泡皮肤,l角质层被破坏,l微生物得以侵入。另外,l外耳道略偏酸性,l各种因素改变了这种酸性环境,l都会使外耳道的抵抗力下降。

3.外伤11挖耳时不慎损伤外耳道皮肤,l或异物擦伤皮肤,l引起感染。

4.中耳炎脓液流入外耳道,l刺激、i浸泡,l使皮肤损伤感染。

5.全身性疾病使身体抵抗力下降,l外耳道也易感染,l且不易治愈,l如糖尿病、i慢性肾炎、i内分泌紊乱、i贫血等。

外耳道的致病菌因地区不同而有差异,l在温带地区以溶血性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多见,l而在热带地区,l则以绿脓杆菌最多,l还有变形杆菌和大肠杆菌等感染。同一地区的致病菌种可因季节而不同。

【病理】1急性弥漫性外耳道炎病理表现为局部皮肤水肿和多核白细胞浸润,l上皮细胞呈海绵样变或角化不全。早期皮脂腺分泌抑制。耵聍腺扩张,l其内可充满脓液,l周围有多核白细胞浸润。皮肤表面渗液、i脱屑。

【症状】

1.急性弥漫性外耳道炎

(1)疼痛:i发病初期耳内有灼热感,l随病情发展,l耳内胀痛,l疼痛逐渐加剧,l甚至坐卧不宁,l咀嚼或说话时加重。

(2)分泌物:i随病情的发展,l外耳道有分泌物流出,l并逐渐增多,l初期是稀薄的分泌物,l逐渐变稠成脓性。

2.慢性外耳道炎11慢性外耳道炎常使患者感耳痒不适,l不时有少量分泌物流出。如由于游泳、i洗澡水进入外耳道,l或挖耳损伤外耳道可转为急性感染,l具有急性弥漫性外耳道炎的症状。

【检查】

1.急性外耳道炎

(1)急性外耳道炎有耳屏压痛和耳廓牵引痛,l因患者疼痛剧烈,l检查者动作要轻柔。

(2)外耳道弥漫性充血,l肿胀,l潮湿(图5-7-4),l有时可见小脓疱。

图5-7-411急性外耳道炎

(3)外耳道内有分泌物,l早期是稀薄的浆液性分泌物,l晚期变稠或脓性。

(4)如外耳道肿胀不重,l可用小耳镜看到鼓膜,l鼓膜可呈粉红色,l也可大致正常。如肿胀严重,l则看不到鼓膜,l或不能窥其全貌。

(5)如病情严重,l耳廓周围可水肿,l耳周淋巴结肿胀或压痛。

2.慢性外耳道炎 慢性外耳道炎外耳道皮肤多增厚,l有痂皮附着,l撕脱后外耳道皮肤呈渗血状。外耳道内可有少量稠厚的分泌物,l或外耳道潮湿,l有白色豆渣状分泌物堆积在外耳道深部(图5-7-5)。

图5-7-5 慢性外耳道炎

将分泌物作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有助于了解感染的微生物种类和对其敏感的药物。

【诊断和鉴别诊断】1一般来说,l急、i慢性外耳道炎的诊断并不难,l但有时需与下列疾病相鉴别:i

1.化脓性中耳炎11急性化脓性中耳炎听力减退明显,l可有全身症状;早期有剧烈耳痛,l流脓后耳痛缓解;检查可见鼓膜红肿或穿孔;脓液呈粘脓性。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鼓膜穿孔,l听力明显下降,l流粘脓性脓液。当急、i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脓液刺激引起急、i慢性外耳道炎,l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松弛部穿孔被干痂覆盖时,l或各自症状不典型,l需将脓液或干痂清除干净,l根据上述特点仔细检查,l必要时暂给局部用药,l告诉病人要随诊。

2.急、i慢性外耳道湿疹或急性药物性皮炎11大量水样分泌物和外耳道奇痒是急性湿疹和急性药物过敏的主要特征,l一般无耳痛,l检查时可见外耳道肿胀,l有丘疹或水疱。慢性外耳道湿疹局部奇痒,l并有脱屑,l可有外耳道潮湿,l清理后见鼓膜完整。

3.外耳道疖肿11外耳道红肿或脓肿多较局限。

【治疗】

1.清洁外耳道,l保证局部清洁、i干燥和引流通畅,l保持外耳道处于酸性环境。

2.取分泌物作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l选择敏感的抗生素。

3.在尚未获得细菌培养结果时,l局部选择酸化的广谱抗生素滴耳液治疗,l注意不要用有耳毒性的和接触过敏的药物。

4.外耳道红肿时,l局部敷用鱼石脂甘油或紫色消肿膏纱条,l可起到消炎消肿的作用。如外耳道严重红肿影响引流,l可向外耳道内放一纱条引流条,l滴药后使药液沿引流条流入外耳道深处。

5.近年的文献报道,l用环丙沙星溶液滴耳治疗绿脓杆菌引起的外耳道炎效果较好。

6.严重的外耳道炎需全身应用抗生素;耳痛剧烈者给止痛药和镇静剂。

7.慢性外耳道炎保持局部清洁,l局部用酸化的干燥的药物,l可联合应用抗生素和可的松类药物。

【预防】

1.改掉不良的挖耳习惯。

2.避免在脏水中游泳。

3.游泳、i洗头、i洗澡时不要让水进入外耳道内,l如有水进入外耳道内,l可用棉棒放在外耳道口将水吸出,l或患耳向下,l蹦跳几下,l让水流出后擦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