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耳道真菌病(otomycosis)又叫真菌性外耳道炎(otitis1externa1mycotica),l是真菌侵入外耳道或外耳道内的条件致病性真菌,l在适宜的条件下繁殖,l引起的外耳道的炎性病变。
【病因】1在自然界中存在种类繁多的真菌,l尤其在温度高、i湿度大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l孳生繁殖更快。一些真菌侵犯人的外耳道,l在下列情况可为外耳道真菌病的致病因素:i
1.正常人的外耳道处于略偏酸性的环境,l如由于耳内进水或不适当地用药,l改变了外耳道pH值,l有利于真菌的孳生。
2.游泳、i挖耳等引起外耳道的炎症,l中耳炎流出脓液的浸泡,l外耳道分泌物的堆积和刺激,l真菌得以孳生繁殖。
3.全身性慢性疾病,l机体抵抗力下降,l或全身长期大剂量应用抗生素,l都为真菌的孳生提供了条件。
4.近年来抗生素的不正确使用和滥用,l也增加了真菌感染的机会。
外耳道真菌病常见的致病菌有酵母菌、i念珠菌、i芽生菌、i曲霉菌、i毛霉菌、i放线菌、i青霉菌等。来自CADIS一组资料报道40例真菌性外耳道炎中,l近平滑念珠菌占42.9%,l黑曲菌为35.7%,l40%的人发病前用过抗生素。
【病理】1感染的真菌种类不同,l引起的局部组织病理学改变不同。如曲霉菌感染一般不侵犯骨质,l无组织破坏。白色念珠菌感染早期以渗出为主,l晚期为肉芽肿性炎症。芽生菌、i放线菌是化脓和肉芽肿性改变。毛霉菌侵入血管,l引起血栓,l组织梗死,l引起坏死和白细胞浸润。
【临床表现】
1.外耳道真菌感染有时可无症状,l其常见症状主要包括:i
(1)外耳道不适,l胀痛或奇痒。
(2)由于真菌大量繁殖,l堆积形成团块可阻塞外耳道引起阻塞感。
(3)真菌团块刺激,l外耳道可有少量分泌物,l患者感外耳道潮湿。
(4)外耳道阻塞,l鼓膜受侵,l患者可有听觉障碍,l耳鸣,l甚至眩晕。
(5)如病变损害范围较大或较深,l可有局部疼痛。
(6)有些真菌引起的改变以化脓和肉芽肿为主。严重的可致面瘫。
(7)真菌可致坏死性外耳道炎。
(8)有些真菌感染可引起全身低到中等发热。
2.检查11感染的真菌种类不同,l检查所见外耳道表现不同。
念珠菌感染外耳道皮肤潮红糜烂,l界限清楚,l表面覆白色或奶油样沉积物。
曲菌或酵母菌感染外耳道内有菌丝,l菌丝的颜色可为白色、i灰黄色、i灰色或褐色(图5-8-1,l图5-8-2)。
图5-8-111外耳道真菌病
图5-8-2 外耳道真菌病
芽生菌感染初期可见外耳道皮肤散在丘疹或小脓泡,l其后发展成暗红色边缘不整的浅溃疡,l有肉芽生长,l表面有脓性分泌物。
毛霉菌感染耳流脓,l如引起面瘫可见面瘫的各种表现。
分泌物涂片、i真菌培养,l可以帮助判断致病菌的种类,l必要时需作活组织检查,l有助于鉴别诊断和治疗。
听力检查可以得知其对听力的影响程度。
【诊断和鉴别诊断】1一些外耳道的真菌感染经检查根据外耳道所见就可作出判断。要了解感染的真菌的种类应作真菌培养或涂片检查。有些要经过活组织检查才能作出诊断。应和普通的外耳道细菌感染、i坏死性外耳道炎、i外耳道新生物相鉴别。有时还要和中耳的感染相鉴别。
【治疗】1以局部治疗为主。清除外耳道内的污物,l保持外耳道干燥。局部应用广谱抗真菌药物,l待获得真菌培养结果后应尽快选用敏感的抗真菌药物。
病情严重者要静脉给予抗真菌药物治疗。
【预防】1除预防急性外耳道炎的各项措施外,l要正确使用抗生素和激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