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耳道胆脂瘤(cholesteatoma1of1external1acoustic1meatus)临床上不多见,l其病因不明,l多见于30岁以上的成人。
【病因】1外耳道胆脂瘤的病因至今仍不清楚,l一般认为外耳道损伤后,l由于皮肤的炎症,l使生发层的基底细胞生长旺盛,l角化上皮细胞加速脱落,l且排出受影响,l在外耳道内堆积过多,l形成胆脂瘤。也有报道合并于骨瘤者。
【病理】1鳞状上皮侵入或侵蚀骨性外耳道局部区域内,l广泛的骨性外耳道被侵蚀,l覆以复层鳞状角化上皮。角化上皮脱落,l在外耳道内堆积增多,l且排出受阻,l又形成了对外耳道持续的压力,l加之其中含有溶胶原酶的物质,l使外耳道壁内段不断扩大,l外耳道腔成外小内大的囊状或葫芦状,l更增加脱落上皮排出的困难。角化上皮堆积越来越多,l可向中耳和乳突扩展,l甚至累及面神经引起面瘫。还可见有死骨。
这些脱落的上皮在外耳道内堆积,l中央部分缺氧腐败分解,l产生胆固醇结晶。呈与中耳乳突胆脂瘤相似的病变过程。此外,l还有外耳道耵聍的脱落与堆积。
【临床表现】
1.症状11外耳道胆脂瘤形成的初期可无症状,l随其体积的增加,l外耳道有堵塞感,l单侧慢性耳痛。听力下降的程度取决于其堵塞的程度及对中耳影响的程度。
当有水进入栓塞的外耳道,l或伴有感染时,l患者感耳部胀痛或剧烈疼痛。化脓后有臭脓流出,l成为慢性耳溢,l如外耳道受刺激有肉芽形成,l脓液中可有血。
2.检查11典型的外耳道胆脂瘤经耳镜检查可见外耳道内有白色胆脂瘤样物堵塞。但有时耳镜内看到的胆脂瘤表面呈棕黑色或黑褐色。清除后见外耳道皮肤糜烂、i骨质暴露且有缺损,l可有死骨形成;鼓膜多完整。当伴有感染时外耳道内有臭脓和/或肉芽,l局部有触痛。
影像学检查可见外耳道骨壁破坏和外耳道腔扩大(图5-8-3),l还可见死骨。
图5-8-311外耳道胆脂瘤CT表现
【诊断和鉴别诊断】1典型的外耳道胆脂瘤经耳镜检查不难诊断,l但当耳镜内看到的胆脂瘤表面呈棕黑色或黑褐色时,l需与外耳道耵聍栓塞相鉴别,l后者从内到外颜色一致,l且较易和外耳道壁分离。而前者虽表面呈棕黑色或黑褐色,l其内部仍是白色上皮脱屑的堆积。
当伴有感染外耳道内有臭脓和/或肉芽时,l应与中耳胆脂瘤相鉴别,l后者听力损失多较重,l而且影像学检查前者改变在外耳道,l后者在中耳乳突。
还应与表皮栓相鉴别,l外耳道表皮栓仅是阻塞性角化物在外耳道内的聚集,l在外耳道深部形成角蛋白屑的致密的栓子,l可合并上皮过度增生和皮下组织的慢性炎症,l外耳道壁受压呈膨胀性改变,l使外耳道增宽,l但无骨质的侵蚀和坏死,l与外耳道易分离。
【治疗】1外耳道胆脂瘤的唯一治疗方法是彻底清除之。有些胆脂瘤较易取出,l呈蒜皮状,l层层堆积。如胆脂瘤较大,l与外耳道贴得很紧,l或已引起外耳道的扩大,l取出有时相当困难。此时不能用浸泡耵聍的滴耳液浸泡,l那会增加取出的难度。可用一些消毒的油剂润滑,l将耵聍钩插到胆脂瘤和外耳道壁之间轻轻松动后取出。有时需在麻醉情况下取出,l或由于外耳道呈葫芦状,l需麻醉后作辅助切口再取出。如外耳道胆脂瘤伴感染,l应在控制感染后取出。若有死骨,l应于清除。
取出胆脂瘤过程中如损伤外耳道,l应给抗生素预防感染。
【预防】1外耳道胆脂瘤可以复发,l因此,l要告诉病人定期复查,l发现有上皮堆积应及时清理。另外,l在取出胆脂瘤的过程中有可能损伤外耳道,l要预防外耳道狭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