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化脓性中耳炎(acute1suppurative1otitis1media)是细菌感染引起的中耳粘膜的急性化脓性炎症。病变主要位于鼓室,l中耳其他各部,l如乳突的粘膜也有较轻微的炎症。本病多见于儿童。临床上以耳痛,l耳内流脓,l鼓膜充血、i穿孔为特点。由于抗生素的普遍应用,l目前发病率已有所下降。
【病因】1主要致病菌为肺炎链球菌,l流感嗜血杆菌,l乙型溶血性链球菌,l葡萄球菌及绿脓杆菌(Pseudomonas1pyocyanea)等。中耳的真菌感染罕见。致病菌可通过以下三条途径侵袭中耳,l其中以咽鼓管途径最常见。
1.咽鼓管途径
(1)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期间,l潜藏于腺样体沟裂或鼻咽其他部位的致病菌乘虚循此途径侵入鼓室。特别是小儿的咽鼓管较成人短、i平而宽,l咽口的位置较低,l鼻咽部的病原体更易侵入中耳。
(2)在不洁的水中游泳或跳水,l病原体进入鼻腔或鼻咽部,l通过擤鼻或咽鼓管吹张,l将其吹入鼓室。
(3)急性上呼吸道传染病时(如猩红热、i麻疹、i白喉、i百日咳、i流感等),l一方面原发病的病原体可经咽鼓管侵袭中耳,l迅速破坏中耳及其周围组织,l导致急性坏死性中耳炎。另一方面也可经该途径发生继发性细菌感染。小儿的全身及中耳局部的免疫功能较差,l容易感染各种前述传染病,l因此本病的发病率较成人高。
(4)母亲对婴幼儿的哺乳方法不当,l乳汁经咽鼓管反流入中耳。
2.外耳道-鼓膜途径11鼓膜原有穿孔时,l致病菌直接经穿孔侵入中耳。鼓膜穿刺或切开术中因器械消毒不严或操作不当,l亦可导致中耳感染。
3.血行感染11极少见。
【病理】1早期鼓室粘膜充血,l水肿,l血管扩张,l红细胞、i多形核白细胞等从毛细血管渗出,l聚集于鼓室,l并渐变成脓性。脓液增多后鼓膜因受压而缺血,l并出现血栓性静脉炎,l终致局部溃破,l穿孔,l脓液外泄。炎症得到控制后,l鼓膜穿孔可自行修复,l或遗留永久性穿孔。急性坏死性中耳炎可迁延为慢性。
【临床表现】见下表:i

以下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i
1.耳周检查11乳突尖及鼓窦区有轻微压痛。小儿乳突区皮肤可出现轻度红肿。
2.耳镜检查11早期,l鼓膜松弛部充血,l紧张部周边及锤骨柄区可见扩张的、i呈放射状的血管。随着病情进一步发展,l整个鼓膜弥漫性充血、i肿胀,l向外膨出,l其正常标志不易辨识。鼓膜穿孔大多位于紧张部。穿孔前,l局部先出现一小黄点。穿孔初始,l电耳镜下所见穿孔处为一闪烁搏动之亮点,l分泌物从该处涌出,l待穿孔稍扩大后,l方能清晰察见其边界。如穿孔甚小而不易窥清时,l可用Siegle镜向外耳道内加压后,l即能显现穿孔之轮廓。婴幼儿的鼓膜较厚,l富于弹性,l不易发生穿孔,l应警惕之。坏死性中耳炎可发生多个穿孔,l并迅速融合,l形成大穿孔。
3.听力检查11呈传导性听力损失。
4.血象11白细胞总数增多,l多形核白细胞比率增加。穿孔后血象渐趋正常。
【预后】1预后一般良好。治疗不彻底者,l可转变为分泌性中耳炎,l或隐性乳突炎。
【治疗】1控制感染和通畅引流为本病的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
(1)及早应用足量抗生素或其他抗菌药物控制感染,l务求彻底治愈。鼓膜穿孔后,l取脓液作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l并参照结果调整用药。
(2)减充血剂喷鼻,l如盐酸羟甲唑啉,l1%麻黄素等。以利恢复咽鼓管功能。
(3)注意休息,l饮食宜清淡而易消化,l便结者疏通大便。全身症状较重者注意给予支持疗法。小儿呕吐,l腹泻时,l应注意补液,l纠正电解质紊乱。
2.局部治疗
(1)鼓膜穿孔前:i①2%石炭酸甘油滴耳,l可消炎止痛。然因该药遇脓液或血水后可释放石炭酸,l故鼓膜穿孔后应立即停止使用,l以免腐蚀鼓室粘膜及鼓膜。②遇下述情况时,l应作鼓膜切开术(tympanotomy):i全身及局部症状较重,l鼓膜膨出明显,l经上述治疗后效果不明显;鼓膜虽已穿孔,l但穿孔太小,l分泌物引流不畅;疑有并发症可能,l但尚无需立即行乳突开放术者(操作方法见相关章节)。
(2)鼓膜穿孔后:i①先用3%双氧水或硼酸水彻底清洗外耳道脓液,l然后拭干。②滴入滴耳剂。滴耳剂应以无耳毒性之抗生素溶液为主,l如0.3%氧氟沙星滴耳剂(ofloxacin1otic1solution,ltarivid1otic1solution),l利福平滴耳剂(rifampicin1otic1solution)等。③当脓液已减少,l炎症逐渐消退时,l可用甘油或酒精制剂滴耳,l如3%硼酸甘油,l3%硼酸酒精等。④炎症完全消退后,l穿孔大都可自行愈合。流脓已停止而鼓膜穿孔长期不愈合者,l可行鼓室成形术。